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塑全社会对当官好处的预期

时间:2024-04-24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在中国社会的深层态度里,对“官”的特权存在一定程度的默认,对当官好处的认识仍包含不少封建元素,同现代政治伦理实际有着不小的距离。

当官和做公务员本来是一回事,但在“当官”的这一说法里,特权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在很多人看来,当官不仅仅是职业选择,而是对特权不断递进的占有过程。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础信条之一,它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附加了“仕”比读书人境遇应当好不少的含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描述了自古以来官员个人好处向家族扩散的现实情形,它既表达了人们的不满,也反映了对这种现象普遍性的认定。

当官特别好,官当到一定程度,就会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这是民间常有的一种想象。它与当官面对的党纪国法南辕北辙,但有些人就是带着这种想法走进官员队伍的。

中国历史上总有清官出现,他们的故事流到民间,甚至进入正史,代代相传。但必须承认,清官作为官场现象在历史上一直是不稳定的,当官可以“捞”的判断在中国社会上一直广为流传。

因此,反腐败必须达到能够摧毁这一传统价值认识的强度,重塑全社会、尤其是已经进入公务员队伍者对当官好处的预期。当官挺好的,但它就是各种职业里中偏上的好,根本就不是过去人们想象的“好得不得了”。这一新认识不仅要成为官员们的觉悟,而且要成为他们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判断。反腐败应成为强大打桩机,把这个认识从官场打下去,让它一直要扎根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深处。有了这一支柱性认识,中国就有可能最终形成一个新官场。厘清官员的利益边界,清除各种利益潜规则,构建更加合理的官员权利及义务格局,除了要靠改革的强力推进,还有赖于上述认识在全体官员中和他们的周边环境里变得坚定不移。

其实中国大量基层公务员的生存状态就是社会中偏上的水平,腐败问题大多发生在握有实权的官员身上。但在过去,贪腐官员成了官员福利的“标杆”,大部分思想和舆论活动都是围绕那些官员展开的。让那些廉洁的清官真正站到现代官场的舞台中央,让他们成为构建官场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那么新的局面就有了大量脚踏实地的建设者。

(摘自《环球时报》)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