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林文俊 谢健 陈世品 苏小青
【摘 要】 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直接供给人们食用,还可以进行生产加工,满足人们更多生活需求。另外玉米还可以用作饲料,用于工业生产当中。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的侵害,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对此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玉米进行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保证其质量,从而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闽楠;大苗培育;苗高;地径
闽楠(Phoebe bournei),樟科(Lauraceae)楠属(Phoebe)常绿大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培育闽楠大苗是缩短楠木造林的培育周期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研究闽楠大苗的培育新技术,并对其经营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得到更优的苗木培育方法。对推广闽楠人工林,为珍贵濒危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繁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苗圃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海拔150m,圃地为花岗岩、片麻岩等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黄红壤,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300d,年平均气温18.9℃,降雨量1606mm,平均海拔110m。境内以低丘陵为主,溪河纵横,水系发达[1]。培育苗木的种子来源为项目组从政和楠木优良种源区优树搜集的种子。采用研发芽苗切根移植容器育苗技术,培育的侧根发达优质苗[2],并与常规育苗作对比。
1.2 调查处理与研究方法
苗木的苗高、地径的调查根据“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原理[3],在2015年确定调查地块,选择一批苗木开展闽楠大苗育苗技术研究,并对同一批苗在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苗木生长结束后的同一时期,进行苗高、地径的调查,保证每个调查地块所调查苗木数量不少于500株,共调查2个群体(实验组和对照组)。调查工具:游标卡尺(地径测量),钢卷尺(苗高),其余基本测量工具。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木高生长性状分析
试验苗木为同一批闽楠优树自然授粉的种子后代,根据调查结果,新育苗技术与常規育苗技术的苗木高生长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得:采用闽楠新育苗技术培育的苗木的苗高、平均苗高、最低值、最高值都优于常规育苗,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的平均苗高分别都高10.5cm、33.1cm、30.0cm,且苗木整齐性也优于常规育苗技术。
2.2 苗木地径生长性状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新育苗技术与常规育苗技术的苗木地径生长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得:采用闽楠新育苗技术培育的苗木的地径、平均地径、最低值、最高值都优于常规育苗,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的平均地径分别都大0.02cm、0.12cm、0.33cm,且苗木整齐性也优于常规育苗技术。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采用闽楠大苗新育苗技术培育的苗木与常规育苗技术培育的苗木的苗高、地径的生长表现都更好。新育苗技术培育的一年生闽楠苗木的平均苗高比常规技术的平均苗高高10.5cm、平均地径粗0.02cm,二年生苗木平均苗高高33.1cm、平均地径粗0.12cm,三年生苗木平均苗高高30cm、平均地径粗0.33cm。说明新育苗技术对闽楠大苗的苗高、地径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2 讨论
造林苗木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造林成活率,进而影响到林木的生长量和造林效益。由于造林苗木自身存在的差异,会导致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对整个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一致,质量好的苗木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提前进入生长的旺盛期,而质量差的苗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生长缓慢,造林虽成活但依然停留在生长期的初级阶段。培育大苗和完善造林技术,并对其进行高效栽培评价是推广闽楠造林的前提,将有力的推动农民闽楠造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林文俊,谢 健,陈世品,苏小青.闽楠大苗培育新技术[J].福 建热作科技,2018,43(4):55-56.
[2] 谢 健.赤皮青冈生长性状多样性与不同生长类型适应性 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9):75-78.
[3] 郭祥泉“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对杉木养分供求响应的 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5):132-13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