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李淑敏
(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在农业生产中单纯的产量与产值提升,并不能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使农业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浪费农村各项资源,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就此,农业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农业经济效益,制定完善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准确评估当地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在农业生产中,可体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参数较为多样,技术人员可选择不同统计指标,构建相应统计指标体系,准确计算分析农业经济效益。
统计指标内容的选择是准确计算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人员应遵循综合性、系统性、简易性、科学性原则。其中,综合性是指统计指标应切实体现宏观农业经济效益;系统性是指统计指标应体现农业生产的劳动与价值两个层次;简易性是指统计指标应便于处理、易于理解;科学性是指统计指标应贴合农业生产特点与技术现状。基于上述原则要求,本文总结以下三类统计指标内容:
1.1.1 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是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体现农业经济总投入与总产出间的比值指标,可直接衡量农业产业调整、农业技术、生产设备等措施的农业经济效益,分为以下两类:
(1)绝对形式。农业净产值、农业利润及农业纯收入。
(2)相对形式。土地生产率,可体现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效益,其计算公式为:农业总产值/耕地面积;劳动生产率,可体现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效益,其计算公式为:某个时段内农业总产值/该时段内的平均农业劳动人数;总成本生产率,其计算公式为:劳动成果(可用农业总产值或农业净产值、农业商品产值、农业总收入等表示)/农业生产总成本;资金占用生产率,可体现农业生产中资金的使用效益,其计算公式为:劳动成果/资金占用额[1]。
1.1.2 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是指可以体现农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涵盖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维度,可展示不同因素对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效果与影响程度,可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分析提供参考。目前常用的辅助成果指标有以下三类:
(1)产出类指标,农产品产量及产值的计算指标。如农作物、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的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农业净产值;农业商品产值;森林覆盖率、牲畜出栏率等,可体现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现状。
(2)投入类指标,农业生产期间农民或相关单位消耗的物资或人力,包括物资费用与人工费用两类,前者是指购买种子、肥料、农药、机械费用与农产品加工费用等;后者是指人工成本。
(3)资金占用与资源利用类指标,如资金占用量、土地利用率、劳动力利用率[2]。
(4)发展类指标,可优化农业经济活动过程的因素,如农业资金存量、农业科技力量、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等。
1.1.3 成果指标 成果指标是指农业生产的成果,即农业经济效益满足人们及社会的程度,可体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效果,也可体现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和积累基金等变量的关系。常用的成果统计指标如下:
(1)人均收入,其计算公式为:全年农业总收入(农民全年纯收入)/年末区域农业人口总数。
(2)人均农产品消费量,其计算公式为:一年中某种农产品的全部消费数量/人口总数。
(3)人均农产品占用量,其计算公式为:某种农产品数量/人口总数。
(4)人均农产品商品量,其计算公式为:某种农产品商品量/年末区域农业人口总数。
(5)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净产值,其计算公式为:农业净产值/区域年末农业劳动力数量[3]。
在实际农业经济效益统计分析中,技术人员可选择一项或若干项统计指标,构建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获取农业经济效益数值,为相关农业管理、农业规划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副渔增长率、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作为统计指标,构建统计指标体系,应用专家评分法与变异系数法,明确统计指标的权重,提高统计指标体系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中,人均GDP的权重为0.06、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权重为0.09,农林牧副渔增长率的权重为0.13,土地生产率的权重为0.37,劳动生产率的权重为0.35。统计指标体系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是指统计结果;是指第j 个指标的统计结果,j≤5。
人均GDP为1号指标,可由各地区统计年鉴获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号指标,可由各地区统计年鉴获取;农林牧副渔增长率为3号指标,计算公式为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土地生产率为4号指标,计算公式为农业总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100%;劳动生产率为5 号指标,计算公式为农业总产值/当年投入劳动力×100%。
为探究本文构建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本文以山东省农业为研究对象,收集山东省2015年-2019年的统计年鉴,获取样本数据,开展农业经济效益统计分析,明确山东省农业发展存在的缺陷,并根据统计结果提出相应建议,发挥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的作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2015 年,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结果为0.468;在2016年,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结果为0.618;在2017年,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结果为0.759;在2018 年,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结果为0.765;在2019 年,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结果为0.789。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如下:0-0.59表明农业经济效益差;0.6-0.69表明农业经济效益一般;0.7-0.79表明农业经济效益中等;0.8-0.89表明农业经济效益良好;0.9-1表明农业经济效益非常好。结合评价标准可知,山东省农业发展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但农业经济效益整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仍存在改进与完善空间,分析其存在如下问题:
(1)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虽然近几年山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改善了黄河三角洲发展状况,但因山东省农业产业基数小,且近几年气候条件不佳,自然灾害频发,阻碍山东省农业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显著降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滨州市,虽然其人均GDP 及农民收入在“十三五”期间持续提升,但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效果仍不显著。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农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纯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较小,农林牧渔业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4]。
(2)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滨州市,这类地区的财政收入偏少,投入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经费用于道路建设与水利工程,农技推广及支农资金较少。同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民更为注重短期利益,未意识长期投资的重要性,进而降低山东省农业风险抵御能力,在农产品价格变化较大的市场环境下,难以为山东省农业发展筹集足够资金,导致农业发展入不敷出。
(3)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在山东省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农村地区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有限,部分农民仍秉持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的错误理念,与回收资金快的农业产业为生产重点,忽略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及长期效益,使山东省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
针对山东省在农业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农业发展建议,明确山东省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各项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推动山东省农业进一步发展,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提高农民收入。针对山东省部分欠发达地区存在的经济总量较小问题,建议农业工作者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打造农产品生产链,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细化来说,山东省可深化推进城乡发展统筹工作,结合各地区实际状况,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方案,建造全新农业发展体系,如以工业弥补农业发展缺口、以龙头企业建设帮带村庄发展等。同时,山东省农业工作者可根据农林牧副渔增长率偏低的统计结果,优化改进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占比,培育无公害农产品与有机食品,并加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主体的培育,从多角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
(2)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化农业发展与资金投入息息相关,政府需统筹资金投入工作,加大山东省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整合山东省各地区分散的农业资金,集中各项资金、人力等资源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方面。以山东省某市为例,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生态农业建设,以政策扶持方式,鼓励资金雄厚的涉农企业参与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中,为农民及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政策优惠。同时,山东省大力发展“企业+基地”、“企业+农户”等农业经营新模式,实现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为山东省农业发展吸引更多资金,改善山东省农业经济效益各项指标。例如,某市建立“科研+订单”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政府部门承担生产投资风险,降低企业税收,鼓励农业企业发展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建造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山东省农产品的多样化、高附加值发展,以高投资获得高回报。
(3)加强农民教育。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为关键主体,农民的农业生产素养,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成果与农业经济效益。就此,针对山东省农业经济效益一般的现状,建议山东省加强农民教育,针对性提升农民专业素养,使其掌握农业生产的新理念、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收入,推动山东省农业发展。以山东省某市为例,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农业工作者以生态种植技术、节水技术、智能农业生产技术、名特优果菜花卉种养技术、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等农业生产技术为教育重点,利用成功案例展示新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可度,使新生产技术在山东省各地区推广普及,实现山东省农业发展目标。同时,在山东省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基础上,可吸引更多劳动力转移至农业生产中,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纯收入,形成山东省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通过山东省案例可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可准确呈现各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作者应根据农业经济效益统计结果,分析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合理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各项要素,如资金、农民等,提高各项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进而获取更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行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在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中,可供选择的统计指标较为多样,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统计指标,再构建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计算指标数值,获取当地农业经济效益,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