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破解职业农民培育矛盾策论

时间:2024-05-25

王 冲,王凤梅

(1.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 陕西,榆林 719000;2.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陕西,榆林 719200)

1 职业农民培育中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大量“精英”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搞实业,农村居住人口老弱病残居多,曾经被戏称为“38-61-99”部队或者“老汉、灰汉和队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农村土地撂荒、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处于缓慢发展与退化并存。尽管这样的表述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但能反应农村人口现状。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和现实,完成职业农民培育提升任务面临诸多矛盾。

1.1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现代农业年轻化要求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外出流动人口进一步增加。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的“六普”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流动人口增长69.73%[1]。另一方面,外出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留守农村和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人员不仅规模变小,而且年龄老化严重。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16年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 35 岁以下 6023 万人,35—54 岁 14848 万人,54 岁以上10551万人[2]。还有近2亿人是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和儿童。这与现代农业需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形成明显的偏差。

1.2 知识层次的差异化与培养教育一体化矛盾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其中,未上过学占3.6%,小学占30.6%,初中占55.4%,高中或中专占8.9%,大专及以上仅占1.5%[2]。依靠10%多一点的高中专以上文化层次的从业人员,很难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很难长期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很难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难完成乡村振兴的任务。参差不齐的农业从业人员队伍,要达到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的水平,全面掌握现代农艺技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熟练农业机械、熟练操作机械等,一体化培育显然不太可能或者说很困难。在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不管知识体系构建,还是课程结构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一体化设计、系统化组织、连续性培养,农业从业人员基本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是职业农民培育的重大障碍。

1.3 农民生产的季节性和培育工作的常态化矛盾

农业是唯一以具有生命体征为对象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围绕动植物的习性和生长规律,为满足动植物生长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水分和营养。动植物对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非常敏感,不能按时提供和足量保证,就会影响生产效果。人才培养也有自身的规律性,专业体系的逻辑关系、知识记忆的时效规律、相关专业的知识互补等等,需要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反复性的培养教育、温习巩固、凝练转化。农忙季节、动植物生长关键时期不能等待,甚至不能懈怠,顾了农业生产,势必误了学习,至少将学习过程割裂开来,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等到过了农时继续学习,会发现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反复,不仅影响学习效果,更主要的是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和解决的矛盾。

1.4 职业农民的分散性和统一授课的集中性矛盾

除过私塾阶段的教育,不管什么时期、什么形式的教育,都很难做到一对一教学。对职业农民的培育一对一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一是没有那么多的教师,二是没有那么全的教具,三是缺乏学习讨论和交流启发。另一方面,培育职业农民也一样需要特定的教学和学习环境,需要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训练设备,需要集中知识讲授和技术训练。面对分散在各个村组的农业从业人员,面对不宜间断的农业生产劳动,集中的教育或者传统意义的全日制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分散的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这个矛盾仿佛无法破解,至少不易破解。

1.5 家庭负担的刚性约束与学习误工的收入间断矛盾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家庭经营,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其中经营净收入6077元[3],占35.5%,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庭开支中,日常生活、娶媳嫁女、建房置业、子女教育、生老病死、人情门户等家庭负担,哪个都不能少,形成了家庭负担的刚性约束,家庭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民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休闲娱乐,很难拿出专门时间用于学习提高,所以农民经常自嘲“穷忙”。事实也是如此,一旦误工,不仅没有其他收入弥补,而且轻则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重则影响家畜禽生命,一番辛苦化作泡影。

1.6 外出务工收益高与农业职业收益低的矛盾

农业的高风险、低收入、长周期等产业特点和脏、累、苦、险等劳动特点,导致大部分青年农民不愿意选择农业。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打零工、当小工每天收入可以抵得上山区旱地一亩地的收益,这还要正常年景,遇到自然灾害往往收入锐减,甚至颗粒无收、投入无回。所以选择农业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外出务工流动人员越来越多。与2010 年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农村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农业从业人员的青黄不接,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比较效益的显著差异不仅导致选择农业的人越少了,而且选择学习农业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全国农业类专业学校高考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农业类专业招生计划普遍难完成,不少中高职农业类学校和专业甚至停办停招,职业农民很难依靠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实壮大和新老更替。

2 未来职业农民群体结构分析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2020 年全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71.25%,其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机耕率99.93%,机播率93.24%,机收率97.49%。2020 年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105622 千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化肥有效利用率40.2%,农药有效利用率40.6%。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扩大,2020 年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53218.92万亩,规模农业经营户398.04 万户。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6682.78 万个,其中普通农户6372.26 万个、家庭农场成员210.17 万个、企业成员28.31 万个[4]。从技术经济角度,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当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依然突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2.2 未来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分析

现实的农业生产仍有65.9%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由单家独户农民经营,72.3%农户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单打独斗。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农业仍以家庭经营为主,主要从业人员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更高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贡献率,需要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更高的农业规模化、合作化程度,需要专门的职业农民充当主力军。现代农业要求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

农业职业化、农民高素质是未来农业从业人员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未来农业从业人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培育提升后的现有农业从业人员,二是新培育的有志于农业的人员,包括经过大学培养教育的农业大学生。培育职业农民将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3 破解职业农民培育矛盾策略

破解职业农民培育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重大战略。完成系统工程,谋划重大战略,需要从哲学层面理解把握。

3.1 破解矛盾的认识论

我们知道,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类似生物学的物竞天择,他们在选择农业和其他行业就业的过程中,有的虽有一技之长,却被社会和行业淘汰,有的身无技艺,压根没有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的胆量和勇气,最终被迫留守农村,坚守农业行业。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投资风险过高,导致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期盼离开农村农业,获取更高的报酬;导致社会资本拥有者忧虑犹豫,在其他行业赚取的资本积累,即使找不到好的投资方向,也不敢贸然投向农业。

提高农业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报酬率,提高生产率和报酬率的关键是农业劳动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使农业科学技术是的主要因素,但是没有高素质农民的应用,也会消减科学技术的效力和贡献。而吸引高素质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的根本是从业人员的高收益和农业投资的低风险。破解这个难题像是进入了鸡生蛋、蛋生鸡一样的怪圈。

从世界农业的角度看,不管是我国农产品的成本,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报酬率,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生产成本较高,生产率和报酬率较低,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世界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应该能解决,也必须要解决。用矛盾论的观点看“怪圈”问题,不难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劳动者素质低。只有培养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才能提高农业的收益,解决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只有从这个高度认识职业农民培育的地位和意义,才有破解职业农民培育矛盾的前提和基础。

3.2 破解矛盾的方法论

职业农民老龄化、低素质、分散性等特点,及其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看似不可调和,实则不然。在细化分解职业农民的结构以后,不难发现因类施策、各个击破,既是有效途径,也是必然选择。

未来职业农民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对于现有的、文化层次比较低的、没有充裕时间用于学习的农民,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谋划、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角度扶持、从乡村振兴角度统筹。对于有志于农业的未来职业农民,需要从农业行业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上提升、从培养教育的成本和环境条件上扶持、从退职退休后的社会保障上统筹。

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看,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永远退不掉“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底色。农业需要政策扶持,职业农民培育同样需要扶持,要将扶持农业的政策覆盖到职业农民培育上,把扶持农业的政策关口前移到职业农民的培育上来。具体来说,一是要搞好培养教育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培育体系建设。要根据农业的产业特点、农民的自身实际、农村的广阔分散,建设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宏观政策指导、也不能依赖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构建国家层面农业大学、省市级层面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乡村级农民走读培训学校三级培育体系,特别是建设乡村走读培训学校。二要建立送教到村到地体制。彻底转变守株待兔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直接将教育教学、实践训练、典型示范融为一体,送教到乡村阡陌,变学员求学为成教员送教,一次性破解农民生产的季节性和培育工作的常态化矛盾、家庭负担的刚性约束与学习误工的收入间断矛盾、职业农民的分散性和统一授课的集中性等矛盾。一项举措,三个问题,一石三鸟。三要建立以奖代补保障机制。坚持目标导向的原则,按照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设定特定的农业项目,凡是参加职业农民培育的从业人员给予项目支持,既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又激发了农民参加培育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了参加培育人员收入不降、素质提高。

这三个方法,关键是教育模式的切实转变,根本是扶持政策的灵活有效,本质是有人专门教、有人参加学、有条件组织培育。

3.3 破解矛盾的辩证法

上述矛盾看似尖锐复杂、不可调和,不管是老龄化与年轻化矛盾,还是差异化与一体化、季节性与常态化、分散性与集中性矛盾,它们有一个共同属性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因为职业农民培育才构成矛盾体的两方面,也因为职业农民培育才具有培育提升的统一性。破解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化解对立性。乡村级农民走读培训学校的建立是突破口,求学送教模式转变是发动机,奖励激励机制是助推器。

在几项措施统筹推进、落地落实的过程中,矛盾体内部将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现在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种田意识毋容置疑,求知求学的诉求越来越高。基于这一判断,将实用实效的送到家门口,不愿意参加人员少之又少。亦或有部分不愿意参加人员,在奖励激励面前,也会积极踊跃甚至趋之若鹜。之所以说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看培育的质量好坏和政策激励的力度大小,同时要看培育效果和政策落地情况。真正看到效果、得到实惠以后,参加培育的农民数量就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素质整体提高的本质变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