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李维东
【摘 要】森林资源对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价值,快速恢复已被破坏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工程和技术的重点,林业工作者,特别是技术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人工混交林的相关工作。本文就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要点展开分析。
【关键词】人工混交林;森林资源;营林技术;要点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oints of forest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mixed forest.
[Key words] artificial mixed forest; forest resources; tending technique; main points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的提高,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有识之士开始了人工干预森林资源恢复的进程,希望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林再造森林资源,人工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各项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特征,快速恢复已被破坏的森林资源,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林业工程和技术,林业工作者,特别是技术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人工混交林的相关工作。
1 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1.1 促进森林实现营养空间的充分利用
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营养空间,在地上、地下和空中等空间层面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特性完成对资源的利用;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能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特征,用合理分布和科学设置的方式统和植物的趋光性、根型以及生长特点。
1.2 增强林地抵御灾害的能力
首先,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森林对火灾的防范能力,针阔叶混交的人工林具有温度低、湿度大的特点,可以起到阻燃的作用。其次,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可以提高森林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人工混交林树种多、食物多、天敌多可以在源头上阻断森林传染的传播。最后,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可以降低不良气象的因素,人工混交林对于风灾和雪灾有独特的抵抗能力。
2 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要点
2.1 合理选择混交树种,科学混交
营林的关键环节是合理选择树种,对混交林的营林更加要重视树种,对混交林树种的搭配情况直接影响混交林的质量。为此,必须重视这个步骤,营林工作中,树种种类的数量和质量都应该遵循树种相宜的规律,以免发生树种相悖的结果。(1)对比参考选择。营林工作人员要结合林区的实际条件进行树种选择,对树种的搭配方式可以直接参考现成的范例。对照和本林区气候、地质等情况类似的大型混交林区的成功案例,选择适合自己各方面条件的树种搭配方案。(2)混交林的种类很多,有多样化的样式,搭配的方式众多,混交林现有的成功例子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树种都搭配,因此可搭配的空间非常大。我们的林业工作者要根据树种的特定进行创新和科学选择,就选择条件来说可以做一下工作:首先,最好选择经济价值非常高、繁殖能力强的树种。其次,必须不同于主要树种的性质,与主要树种的生长速度、喜光度、根系特征等有差异。当用来指导的搭配理论与营林实践效果相悖时,还要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调整,并且对种植情况进行跟踪记载,尤其是失败搭配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以备今后吸取经验和改进技术。选择树种和种植地时,应该关注市场需求,同时要符合当地和树种生长规律。
2.2 确定科学混交比例,实现森林的三大效益
混交比例决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混交林中针叶树比例大则经济效益高,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较差;反之,混交林中阔叶树比例大则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桉树、杨树等除外)。只有比例合理,才能兼顾三方面效益。确定混交比例应以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和主要树种占多数为前提,综合考虑到树种的竞争力和立地条件的差异。在主要树种占多数的前提下,主要树种竞争力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应适当增大混交树种的比例。
2.3 选择恰当混交方法,协调种间关系
混交林的方法方式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混交比例决定混交方法,但同一比例对应的不只一种方法。方法不同,种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一样关系到能否协调发展和能否形成稳定的混交林。因此,确定混交比例后,还应根据相互混交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混交方法。从各种混交方法的特点来看,株间混交和行间混交中间关系密切,一旦发生矛盾易趋于尖锐,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才能缓和种间矛盾,可望成功,但施工较麻烦;行带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种间关系相对不那么密切,一旦发生种间矛盾也较缓和,较易成功,且施工也较容易;而星状混交种间矛盾也较缓和,较易成功,但施工较麻烦。
3 结束语
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是营造人工混交林的关键,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提高对人工混交林工作的重視,大力提倡科学应用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掌握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的关键和基本理论,做好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的关键控制,确保人工混交林工程的质量,实现人工混交林在较短时间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家维,王孜昌,任志德,等.马尾松种子园建园密度的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12(4).
[2]荀世芬.依靠科学推进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J].北京农业,2011(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