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时间:2024-05-25

刘丽霞 王振波 孙殿阁

皮肤真菌病又称为脱毛症、匐行疹、钱癣。主要由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菌)中的疣状毛(发)癣菌引起。临床上以皮肤呈现圆形脱毛、渗出液和痂皮等病理变化为特征,取慢性经过的浅在性真菌性皮炎。本病传染快、蔓延广,尤其对犊牛、病态或营养不良的老龄牛,以及冬季密集舍饲的牛群,极易引起全牛群感染发病。也可由病牛传染给人,属人畜共患真菌病之一,在公共卫生学上应当予以重视。

1流行病学

动物(也包括奶牛在内)是嗜动物性毛(发.)癣菌的主要自然宿主。在牛的品种、性别之间虽无明显差异性,但犊牛比成年牛发病率高。

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两种。病牛活动过程中污染的圈舍墙壁、栏杆、饲槽、床位等可构成传染源。当受到某些原因导致皮肤损伤后,更易遭受侵染发病。感染发病的诱因,见于牛群过于密集、混饲、营养不良以及牛个体免疫力降低等。

2临床症状

病的潜伏期为1~4周。病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和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等。好发部位主要是眼的周围、头部,其次为颈部、胸背部、臀部、乳房、会阴等处,重型病牛可扩延至全身。病的初期,皮肤丘疹限于较小范围,逐渐地呈同心圆状向外扩散或相互融合成不整形病灶。周边的炎症症状明显,呈豌豆大小结节状隆起,其上被毛向不同方向竖立并脱落变稀,皮损增厚、隆起,被覆物呈灰色或灰褐色,有时呈鲜红色到暗红色的鳞屑和石棉样痂皮。当痂皮剥脱后,病灶显出湿润、血样糜烂面,并有直径1~5cm不等的圆形到椭圆形秃毛斑(即钱癣)。在发病初期或接近于痊愈阶段,以及皮损累及真皮组织的病牛,可出现剧烈瘙痒症状,与其他物体摩蹭后伴发出血,糜烂等。病情恶化并继发感染时,可导致皮肤增厚、苔藓样硬化。俟病灶局部平坦,痂皮剥脱后,生长出新的被毛即可康复。凡患病而获痊愈的病牛,多数不再感染发病。

3病理变化

真皮,表皮有慢性炎症,如充血、肿胀和淋巴细胞性浸润等。角质层上皮细胞增生,角化不全,表皮乳头状突起。在角质层和毛囊细胞间往往出现丝状菌丝成分。毛囊中可见到包围囊鞘的节孢子,毛囊鞘被破坏。表皮与真皮处形成小脓疱。感染的毛囊周围积聚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数嗜中性白细胞等。

4实验室检验

4.1直接镜检法由病灶采取鳞屑、被毛和痂皮等病料,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20%氢氧化钾液数滴,静置10~15min,或徐缓加热使其中角质溶解、软化、透明后镜检。病理组织检验的皮肤组织可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或希夫氏过碘酸染色,同时再经过短暂的培养,则更易发现致病菌菌体成分——菌丝和节孢子等。疣状毛(发)癣菌感染被毛的病料,在镜检时可见到呈石垣状或镶嵌状排列的球形节孢子,并以毛内菌与毛外菌混合寄生。

4.2分离培养法将采取的被毛、痂皮等病料,先用生理盐水或0.01%次亚氯酸钠液冲洗,再用灭菌吸纸吸干后,接种在萨布罗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由于疣状毛(发)癣菌需要硫胺素,可添加1%酵母浸出液。同时为了抑制杂菌干扰,还可添加氯霉素(每毫升培养液按0.125mg比例添加)。培养温度为37℃。防止在培养过程中干燥,可在培养基平面用尼龙袋密封好。疣状毛(发)癣菌生长发育缓慢,培养时间为2~3周,菌落表面多形成脑回状皱襞,初期呈现天鹅绒状或蜡样光泽,成熟时呈粉状或棉絮状,灰白色至淡黄色。除在菌丝中形成无数的节孢子和厚垣孢子外,并出现大量的小分生孢子,呈梨形或卵圆形,偶见大分生孢子,形似鼠尾,具有4~6室。

5防治措施

5.1局部疗法先将病灶局部剪毛,清除鳞屑、痂皮等污物,然后涂擦10%水杨酸酒精乳剂(水杨酸10,石炭酸1,甘油25,酒精100)、氯化锌软膏或3%~5%噻苯达唑软膏、1%~3%克霉唑水、复方雷锁辛擦剂、复方十一烯酸锌膏等制剂,每日1~2次,连用数日。若结合应用紫外线灯照射疗法,其疗效更满意。

5.2全身疗法①维生素AD注射液(每毫升含维生素A15000单位、维生素D5000单位),5~10ml,1次肌内注射,连用2日。②投服灰黄霉素,按5~10mg/kgbw用药,每日2次,连用7日,疗效明显。

5.3预防①加强健康牛群管理,保持牛舍环境、用具和牛的躯体卫生,给予足够的日光照射时间,在饲养上要饲喂全价日粮,尤其要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添加剂的补充,以增强奶牛体质。②被病牛污染的环境、用具等都要严格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有:2.5%~5%来苏儿液、5%硫化石灰液、1.5%硫酸铜液和甲醛溶液等。③本病能感染人,故接触病牛的工作人员都应带上手套,加强防护。工作完成应用碘伏、肥皂水等彻底清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