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2004年,华语歌坛“大哥”李宗盛的事业,从台湾滚石移到了位于北京朝阳区四惠附近的“敬业”工作室。
关于华语乐坛新马势力的崛起现象,近来低调的李宗盛却表示“很愿意聊一聊”。
新闻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新马华语流行音乐有所关注的?
李宗盛:过去10年间,我一直都跟新马的音乐人合作。在《领悟》以前,我的一些作品就已经放在马来西亚制作了。在台湾的音乐人里边,大概我算是第一个。
新闻周刊:为什么会选择在新马制作?
李宗盛:主要是技术和价钱两方面的原因。他们包一个案子的价钱比内地和台湾都便宜,所以走的量很大。
总体来说,新马幕后制作的水平比较高、录音室的价格有竞争力、原创词曲的创作日益看强,这些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新闻周刊:歌手的层面呢?从您亲手制作过的新马歌手来看,与制作台湾本土歌手有什么不同?
李宗盛:跟台湾本土歌手比,新马歌手的素质、能力、眼界,都是不差的,而且他们都很肯学,也很希望在国语歌坛有所发展。
新闻周刊:虽然新马与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长期以来一直在融合,但为什么近年新马音乐人在幕前幕后的表现会特别抢眼?
李宗盛: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恐怕要归功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特别是受西方影响的程度。
台湾过去像我和罗大佑这一辈的创作人,包括更早些的刘家昌、庄奴、古月,他们所生产的旋律,都是非常本土的,非常能为本地人所接受。而过去五年来,R&B;跟Hip-Pop的风潮在全球兴起之后,整个国语流行市场的口味受西方影响很大。这个时候新马音乐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比如蔡健雅的歌,大都是非常西洋的曲式,如果早进台湾,她一定打不过本土风格。
新闻周刊:这个变化的出现对于整个华语流行音乐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宗盛:刚才说到,这个变化的发生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整个过程跟台湾流行音乐本身的蜕变有很大关系。台湾已经越来越香港化了!这也是我比较忧心的一件事。
香港长期以来像是一个舞台。它不是一个生产内容的地方,它的内容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台湾的香港化就是台湾流行音乐产业的空洞化。表面上看,台湾的流行音乐产业依然是风光无限,还在扮演火车头的角色,但实际上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人才的产地都不在台湾了,只不过最后到这个地方来使他们发亮。
从整个国语圈来讲,音乐产业里的角色分工是蛮清楚的:原素材,包括制作地点、创作人才,主要移到新马,他们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台湾已经变成一个舞台,一个放大器,因为台湾还有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影响力在,那么市场在哪里呢?在内地。
新闻周刊:这么说,内地成为流行音乐产品的倾销地?
李宗盛:当然不是那么悲观,但从目前产业结构的大面上讲,可以这么说——新马生产制作,台湾宣传造势,然后进内地,我想三地各司其职这个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当然,作为市场内地是比较被动的,而内地方面的创作,基本上还没有跟上来。现在海外各大唱片公司对内地的市场越来越重视,虽然碍于盗版的关系,从内地唱片业上的营收还是很有限,但是演出、代言、经纪这一部分的收入,大家都很在意。据我所知,今年大部分的公司在内地都有新的布局,所以内地今年开始会越来越热闹。
新马音乐人的成长曲线背后,是整个产业的故事。言谈之间,李宗盛对台湾的空洞化表示担忧的同时,也道出了国语流行歌坛的三分天下格局。而内地在其中的尴尬角色显而易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