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李炳辉
摘 要: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症可以导致哺乳仔猪发生严重的腹泻、呕吐、脱水,并且致死率极高。然而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都易受本病的传染,但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本文分析了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并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科学饲养管理及药物治疗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案,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
仔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冬季,夏季也可发生,我国的高发季节为12月至次年2月。近年来国内以猪流行性腹泻(PED)为主的猪群腹泻性疾病也增多,一直困扰着国内某些猪场,尤其是以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腹泻症候群,一方面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了生猪出栏率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市场上生猪价格持续升高。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及预防医治的对策,希望对养猪行业有所帮助。
一、典型病例
2015年12月21日,某养猪户饲喂的仔猪相继出现精神极度沉郁、眼窝下陷、拒食、消瘦、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畜主张某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未见明显效果。12月25日前来求诊时已有98头仔猪发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仔猪流行性腹泻。立即对圈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对所有患病仔猪进行药物注射,药物拌料,连续3 d进行观察治疗。其中8只仔猪在治疗中脱水严重而死,其余全部治愈。
二、病因分析
由于飼养方式不科学,饲料配比不合理。如不按照仔猪发育特性,乱补料,乱加微量元素,乱加酶制剂,这样会使仔猪营养不良,消化机能紊乱,生长发育不正常,使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消退,仔猪最易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所以要按时适时补料,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酶制剂,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减少仔猪流行性腹泻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已感染或隐性感染的母猪,通过饲喂和哺乳传染给仔猪,此时流行性腹泻病毒侵袭细胞,使受感染细胞变性、坏死,肠绒毛细胞损害,导致仔猪大量流行。仔猪自身生理机能不健全,体质瘦弱,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引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由于天气变化异常,仔猪对环境不适应,这时导致仔猪最容易感染,因此要重点做好季节转换阶段的预防工作。其次温度、转舍、断奶、运输、疾病、环境等因素,引起仔猪应激反应,抑制了营养物质吸收和胃肠蠕动,降低仔猪的采食量,因此仔猪生长发育受到了不良的影响,这时仔猪最易感染。
三、症状与病变
1.临床症状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因发病猪日龄、免疫力以及地区气候特点等不同而异。一般表现为腹泻、水样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并有恶臭味,全身脱水明显,多数体温正常,少数体温升高,后期温度下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症状。对于哺乳仔猪来说,首先生病仔猪在吮乳或吃食后发生呕吐,吐出带黏液的黄白色物体,接着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淡黄色、灰色或呈透明水样,并有臭味,沾污臂部,严重的在肛门下方可见皮肤发红。此时,病猪精神极度沉郁,眼窝下陷,脱水严重,步态不稳,食欲减退或停食,腹泻3~4d后因脱水严重而死亡,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达50%~90%。
2.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主要见于小肠,以小肠系膜充血为主,肠管扩张,肠壁弛缓,变薄,缺乏弹性,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肠充满黄色液体。镜下可见小肠绒毛萎缩变短,脱落,上皮细胞坏死,这是特征性病变。
四、鉴别诊断
本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仔猪黄白痢、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感染无明显差异,都是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但流行性腹泻更具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临床上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出现。因此,在兽医临床综合诊断方面,难度较大,常常需要排除症状比较接近的病原。
仔猪黄白痢多发生于1~4日龄仔猪,体温无变化排乳白色、或黄白色糊状稀便,内含乳凝块和乳汁,有腥臭味;仔猪痢疾主要发生于13~39日龄仔猪,粪便呈黑色或黑红色稀薄水样,粪有大量黏液、血液、纤维素渗出物、坏死组织碎片;猪传染性胃肠炎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呕吐,随后迅速发生急性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气味腥臭并迅速脱水;仔猪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黏稠,后变水样并混有黄白色乳凝块,运动僵硬。
五、治疗
目前本病还没有特效药治疗,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预防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是用2.5% 恩诺沙星注射液1ml/10 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也可用康复母猪抗凝血药,每天口服10ml,连用3d。二是用头孢噻呋钠+链霉素+黄芪混合肌肉注射, 2次/d,连用2~ 3d。并在饲料中拌入混合林可霉素粉+氟苯尼考粉,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小苏打粉,连用5~7d。对病情较轻的口服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IU/头+硫酸链霉素50万IU/头+口服补液盐 5 mL,2次/d,连用3~5d。 三是用蒜一头,捣碎成蒜泥后,用陈醋(红醋)150ml,浸泡6 h后,用纱布过滤后,每头仔猪3~5ml,2次/d,连用3~ 5d。四是中西药联合治疗:可用茯苓15g、桂枝15g、木香12g、生姜10g、黄芩10g、半夏10g、甘草10g、双宝16g、白头翁15g、紫苏15g、苍术15g(25kg以下的猪酌减),加水煎为浓缩混合液,同时加痢特灵20 ml,拌在饲料可食用,肌肉注射诺氟沙星0.2 ml。
六、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在产后30~60min内,让仔猪吃到初乳,以获得母源性抗体的保护;适量添加微量元素和酶制剂,合理配制断奶仔猪日粮;改善环境条件,适时降温或保温,保证通风换气,防止病毒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发生。
2.定期消毒,搞好猪舍卫生
及时清除粪便,对猪舍、猪体及粪便的通道等定期消毒,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搞好卫生,保持干燥、清洁,防止本病侵入猪群,产后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以保证仔猪不接触传染,产房温度应保持30~32℃,15~30日龄应保持28~30℃。endprint
3.药物预防
刚产仔的母猪按体重注射林可霉素+复合 Vb+复合Vc,2次/d,连用2d,以辅助母猪恢复,防止产后感染,确保乳汁质量。新生仔猪哺乳期前灌服杨树花口服液2 ml/头,出生3d后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2ml/ 头进行补铁,预防仔猪缺铁性拉稀。10~15日龄再灌服杨树花口服液5 ml/头和硫酸链霉素50万IU/头进行预防。
4.接种疫苗
疫苗是预防本病最有效而可靠的办法,妊娠母猪于产前20 ~ 30 d,每头在后海穴注射3ml 的猪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疫苗;体重10 kg内的猪每天注射0.5ml,10~25kg的猪每头1ml。此外,还可以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苗。
七、诊療体会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d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可达50%。若再加上母猪发病无奶,死亡率可达100%,仔猪一般到10日龄以上时死亡率会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母猪是否进行疫苗免疫有关,同窝内仔猪传染快,在1~2d 内迅速发病,不同窝之间 的传染速度会慢些,整个猪场的病程可持续1~2个月,有的甚至更长时间。根据典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差异,只是仔猪流行性腹泻对新生仔猪的致死率比较低,因为仔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播比较慢。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进行确诊是十分困难的,须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诊断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中和试验、免疫电镜、免疫荧光、ELISA、RT-PCR等, 其中免疫荧光和 ELISA 是较常用的。养殖户不重视后备母猪的管理,特别是不重视后备母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免疫。调查发现曾经发生过流行性腹泻病的猪很少在此发病。发过病的母猪在体内产生抗体,吃到初乳的仔猪能获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因此仔猪在断奶后7日内主动免疫。另外,刚出生不久仔猪出现呕吐、水样腹泻症状,有可能受饲料霉菌毒素影响,霉菌毒素可以造成怀孕母猪免疫力降低,母源抗体分泌少且持续时间短,导致初生哺乳仔猪无法从母乳中获得足够的猪流行性腹泻母源抗体而发病。所以要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
八、结语
综上所述,仔猪腹泻已然成为影响猪场效益的常见病之一,常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研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健全预防机制。即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搞好猪舍卫生,保持猪舍干净卫生、干燥,进入冬季后应注意加强猪舍保暖措施,内部垫草应时常保持干燥、卫生;做好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仔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染,降低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患病率,提高仔猪的出栏率,减少养猪业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倪艳秀, 林继煌, 何孔旺,等.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况[J]. 畜牧与兽医, 2001, 33(1):38-40.
[2]王靓靓, 李训良, 李鹏冲,等.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1):33-38.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