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步伯尘
前些天,一位台湾同行突然问我,为什么大陆城市有那么多人民广场?这正好是我环游全国时—直在琢磨的问题,因为我在旅程中惊讶地发现,中国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成同一模样。中国不但有那么多人民广场,而且还有这么多自称亚洲第一的喷泉——在流行亚洲第一喷泉之前,流行的是亚洲第一摩天轮。这些,其实都是中国城市突然按一个模子大兴土木的结果。
如果要把这么多人民广场怎么来的说清楚,我们不如先从一个2008年河北流行的段子开始说起。
四川大地震伤员被转移到河北后,看到河北街头成片的废墟,激动地说:“河北人民真善良。你们自己都震成这样了还在帮我们!”
因为在地震稍早一个月前,河北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三年大变样”运动,一直持续到地震两个月后,河北11个城市多被拆得像刚刚地震过。不幸的是,由于2008年年初房地产市场已出现逆转,所以,河北各城市拆成一片废墟后,却没见到往里砸钱的房地产商。据一个官方的测算数据统计,河北“三年大变样”变出来的空地,至少需要投入7000亿元才能被开发出来。
河北的“大拆促大建”、“以拆为纲”,绝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将外地成功经验带到本地的结果。我们一路所见的城市,除了山西等少数省份外,在城市改造的动作上几乎都走在了它的前面,所以,当地领导人才会对破旧的石家庄发出这样的感慨:“看了整天想拆。”
如果房地产逆转不是在2008年,也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我相信,总会有地方像河北一样,赶上一个不幸的时点,房子刚拆完,农田刚推平,危机来了。但问题是,那些有幸赶在危机来临前初步完成市政改造的城市,绝不意味着逃过这一劫难,因为几乎中国所有城市都是在完成了一次大规模城市改造后,在上轮房地产热潮中,将房地产业变成了自己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变成支柱产业,既有城市化发展的时代必然因素,更有“经营城市”思维的示范效应。中国的城市化,因为人口管制等政策,迟到了半个世纪,而政府长期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资料的投资建设,市民居住环境的需求被压抑了几十年,房地产业爆炸式增长并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是势所必然。但快速筹集资金,一举改变城市面貌,惟有大连才摸索出一条捷径,即所谓“经营城市”理念。
“经营城市”曾经是个很超前的东西,至少相比当时全国一拥而上搞开发区来说,它的运作过程太复杂,绩效产出也太不直观,尤其是,在当时,“经营城市”中的土地增值是个陌生的概念,以大部分城市官员的认识水平而言,很难理解把握。所以,只有等到大连彻底变成一个美丽的模范城市,而中国内陆各城市开发区最终多被移作他用后,人们才回过神,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美妙的方式。
于是,除了已先富起来的广东等少数地区外,近年中国城市的市政发展,采用的几乎都是“大连2.0版”模式,先是政府搬迁到一个新区:新区的地理中心一定是巨大的行政中心,行政中心旁边一定有两幢矮小一点的建筑——人大和政协的办公楼,办公大楼前必有巨大的广场,广场上必有喷泉,广场旁,一定有一条八车道或十车道的马路,沿着这条大马路,附近一定有体育馆、博物馆之类的巨大建筑。
政府搬迁完后,是搬迁公务人员,在距行政机关不远的地方,首先立起来的居民小区,几乎一定是公务员小区,随着公务员搬迁而来的,是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一般来说,往往都是这个城市质量比较好的。再然后,是以此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出去的空地,一块一块拍卖给开发商,等着他们将之开发为高档商品房。
与一些典型欧洲城市相比,传统中国城市,几乎自古就没有大剧院、大礼堂、广场、公园之类的大型公共建筑物,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并无城市公共生活。几十年前,中国突然变得有人烟处必有礼堂广场,但它的功用只为便于国家意志自上而下灌入每一个老百姓。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除了个别地方保留外,它们一律被废置,因为老百姓被认为不再需要日日训话教导了。再然后,全国各个城市先后醒悟过来,开始向大连学习,用各种巨大的公共建筑美化自己的城市,在提升土地价值时顺带取悦自己的人民一无论是否有此主观意愿,我的确发现在那些城市,市民是很骄傲地谈论他们的某个亚洲第一的。从这个层面说,中国城市算第一次真正接近了西方。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大广场,为什么会有大喷泉的原因。
之所以说,我一路所见到的城市,其宏大的市政改造规划,是“大连2.0版”,乃是因为,中国各个城市的大小“总设计师”们,在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上,与当年大连的“总设计师”相比,多少还是有相当大的落差,而他们的魄力也通常远大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连的模仿对象,是现代西方城市,它可以从自己被殖民的历史遗迹中找到现实灵感。而引进大连模式的“总设计师”们,模仿对象却是北京,他们直接从长安街上各种建筑的象征意味上寻找灵感。
为什么模仿北京而不模仿更美丽的大连,这个实在不需要解释,作为一方“总设计师”,类似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下挥手致意的情结,多少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城市新区的核心地段,虽与北京长安街的建筑风格迥异,但投射出的却是完全相同的秩序意识。
虽然大连提供了发展路径的榜样,而北京则提供了形象的榜样,但你还是能从各个学生那里看到明显的南北区别。譬如,今天你到中国城市去,如果这个城市最高最壮丽的建筑物是行政中心,它的广场是你一看到就疑惑天安门广场是否还能算世界最大,而且广场中心的喷泉号称亚洲第一,广场外那条宽阔的大马路上几乎没有多少车辆……这样的城市,一定是北方大城市。这种特征相对较弱的,则是南方味道更重的城市。
顺带说一句,在我途经的北方某个省区,去过的四个城市各自有一个“亚洲最大的喷泉”。当然,我所知的众多“亚洲最大喷泉”中,只有一个是在广东河源,其余的全部集中在北方。
而南方城市(在这里,我个人认为,也许除广东外,只有福建、浙江勉强算得上真正的南方)之所以罕有这一特征,是因为它们的城市改造,并非大手笔的一次到位的行政规划所致。而之所以选择了一种“缺乏长远规划”的模式,多半是由于市场力量已经足够强大,行政力量已不掌握压倒性的资源优势,所以,它无法完成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宏大改造,当然,市民也不会为这种大规划喝彩。
“经营城市”理念对所有仿效者来说,其巨大的吸引力并非仅是改变市容的政绩冲动,更绝非简单的增加寻租机会,非常值得强调的一点在于,1990年代中央地方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一直处于焦渴状态,而巨大的房地产收益,完全是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对缓解地方紧张的财政来说,功莫大焉。在上轮房地产热中,对二、三线城市来说,房地产业的收入一般占财政的三分之一强。它一旦发现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就会不顾一切地要把它弄得更大,以养活不断膨胀的机构和胃口。
中国的房地产热,就内在成因来说,绝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在市场需求和资本逐利这种力量之外,地方政府的热心推动,绝对是中国才有的特色。
没错,在许多城市的一些开发项目上,房地产商甚至只是一种被动的参与者,在中部某省省会的新区,有个巨大的写字楼群的项目,即使把这个省和周边省份的白领都搬迁过来,都未必能填满那些办公室,你很难想象,房地产商会自己开发建造这样的项目。所以,看到网上有篇文章标题中有“房地产商专政”字样时,我深为标题创意鼓掌。可惜,他并不认为地方政府是最大的房地产商,而持房地产商和国际资本的阴谋论观点,我喜欢他的题目和现象罗列,而完全不能同意他的总结。
如果房地产业垮了会如何,我觉得在世界标准答案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个中国特色的症状,即地方财政出现支付危机在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涨的短暂黄金时代,各个地方政府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胃口上,都已经习惯了拥有大笔房地产业的收入,突然断根会意味着什么?
所以,当今天房地产市场出现困境,最积极热心的救市者是地方政府:所以,是南京江宁区那位抽着“九五至尊”香烟的房管局长出面威胁房地产商不许降价,而非房地产商为自保利益建立价格同盟。
所以,因为地方政府这个能量巨大的特殊因素在,对地方政府以雷霆万钧的方式大手笔城市规划,我持反对态度,对地方政府以严厉姿态维持房地产价格,我同样持反对态度,至于地方政府有一天可以发行债券,基于地方债券发行操作的复杂和可能牵涉到的博弈,我愿意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这回总该有老百姓的声音了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