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鱼塘秋季养殖管理措施

时间:2024-05-28

唐玉华

进入秋季,水温适宜,养殖鱼类摄食旺盛,既是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夺取全年养殖丰收的关键时期,因此,抓好秋季鱼塘管理,对提高养殖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相关措施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强化饵料投喂

主养鲤、鲫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全季投喂蛋白含量为30%以上的配合饲料,9~10月份,日投喂3次,日投喂率为5%左右。进入11月份,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水温逐渐转凉,鱼的摄食量下降,可逐步减少投喂次数和投饵量。一般日投喂1次,日投喂率为2%左右。主养草、鳊鱼等草食性鱼类的池塘,9月份,青绿饲料数量充足、质量也好,应加大投喂量,一般先投喂青绿饲料,待其基本吃完再投喂蛋白含量为28%~30%的配合饲料,日投喂2~3次,青绿饲料日投喂率为30%左右,配合料的日投喂率为3%左右。10月后以投喂蛋白含量为30%的配合饲料为主,日投喂2次,日投喂率为2%~3%,投喂可持续到11月中旬。主养鲢、鳙鱼等肥水性鱼类的池塘,以施肥为主,培育浮游生物,以满足鲢、鳙等肥水鱼生长的营养需要。夏末秋初,每周投施1次鲢鳙鱼肥,用量为1千克/亩,中秋以后,每半月投施1次发酵好的有机粪肥,施肥量为300~500千克/亩,促进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生长,以达到鲢、鳙等肥水性鱼类摄食所需密度。

二、加强水质调控

秋季投饵量大,池中残饵、排泄物增多,池塘的生物耗氧量增大,水体中的有害有毒物质也随之增加,水质极易变坏,对鱼的生长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水质调控。通过加注新水保持池塘水深为2米左右;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掉30%的底层老水,保持透明度为35~40厘米;每10~15天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千克/亩,调节pH值在7~8.5之间;每20天左右泼洒1次EM菌、光合细菌、枯芽孢杆菌、底毒净、底臭消等微生物制剂(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以调优水质和改良底质,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营造适宜鱼类健康快长的生态环境。

三、控制浮头或泛塘

随着鱼体规格的不断增大,池鱼载鱼量越来越接近“满负荷”,极易造成池水缺氧,发生池鱼浮头现象。平时应坚持巡塘,清晨出现池鱼短时轻浮头并无大碍,但若发现长时间的重浮头,轻则影响池鱼生长,重则导致泛塘死鱼,甚至“全塘覆没”,给养殖生产造成“前养尽弃”的重大经济损失。一般当遇闷热天气或池鱼食欲明显下降时,往往是发生重浮头的前兆,应及时开机进行满负荷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在增氧机因故无法使用时,可采取抛洒增氧灵、粒粒氧的应急措施,以快速消除浮头或泛塘隐患,确保池鱼安全生长。

四、科学防治鱼病

秋季气候变化引起环境因子发生变化,前期的大量投喂和施肥引起的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升高,造成水质变坏和底质恶化,致使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鱼类肠炎病、出血病、寄生虫病等多种鱼病,养殖者应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防治方针,避免或减少鱼病的发生,将损失降至最低。主要预防措施:一是投喂药饵。每月投喂1次用0.1%的大蒜素、1%的VC和0.3%的免疫多糖制成的药饵,连喂4~5天,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率。二是食场消毒。每10天左右用浓度为0.5克/立方米含氯60%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对食场水域消毒1次,防止细菌的大量滋生。三是水体消毒。每10~15天用菌毒消进行1次水体消毒,用量为50~100克/亩,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四是杀灭寄生虫。每15~20天用鱼虫净杀虫1次,用量为450克/亩,以控制寄生类原生动物的繁殖与生长。一旦发现鱼病,应及时诊断,科学用药,快速治疗,力求将鱼病消灭在秀发状态,将损失降至最低。防治鱼病时所用药物需符合《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并严格遵守国家休药期的规定,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适时起捕销售

入秋以后,部分鱼类已达到商品规格,池塘的负载量逐日增大,水质也容易变坏,不利于池鱼的快速生长,此时应抓住市场成鱼上市量较少的有利“鱼情”,适时起捕部分已达到商品规格的鱼上市销售,既加快了资金的周转,又降低了池塘养殖密度,为存塘鱼扩大了活动空间,有利于其健康快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