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本刊记者 陈娜
冀中粮食蔬菜合作社如何供给侧改革
本刊记者 陈娜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恰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十周年,笔者近期走访了冀中保定、廊坊两市,就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挖掘到了一些粮食果蔬类合作社在引领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增加产业链条、调整销售路子的创新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
每天天不亮,王建国两口子就开始到棚里忙活着收菜,一直到天黑。这是他们两口子每天的生活重点。王建国是华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头一批社员之一,也因此尝到了实实惠惠的好处:“原来自己种菜不讲究品质,成熟后往往在周边集市卖,加上农闲外出打工的收入,一年也就万八千。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虽然累些,可我们两口子一起每年能赚个四五万。”华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保定市定兴县贤寓镇龙华村,借着县里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的东风,2009年村委会牵头成立了这家合作社,社员从113户发展到现在的150多户,现在已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单棚年产菜达5至8万斤。
由于合作社种的是无公害蔬菜,王建国丝毫不用担心蔬菜的销量。据介绍,发展之初,合作社虽然是统一种植,但并不是无公害蔬菜,结果社员们累了一季,菜却卖不上好价,大家伙儿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改用生物农药,同时严格管理蔬菜基地,这才申请下了无公害蔬菜品种认证。每年从10月到次年7月,都是蔬菜销售的旺季,大批的经销商赶来或是在地头直接收购,或是拉到10公里外的北庄头村的蔬菜交易市场,“那场面热闹得很。”一位定兴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说。
北庄头村的蔬菜交易市场,属于庄头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其无公害蔬菜年播种总面积达13160亩。由于规模大,庄头合作社申请项目建造了市场,“既为了自己的社员方便,也为周边的菜农服务。”理事长李先介绍说,周围5个乡镇的蔬菜几乎都到这交易,年交易量达15万吨。
无独有偶。大城县长芦疃村农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是“小而精”发展路。本地没有种蔬果的传统,能发展起来全靠理事长李长荣“带着大伙儿闯”,李长荣也是长芦疃村的村支书。在经历过被骗买到淘汰的葡萄苗后,李长荣意识到光成立合作社还远远不够,得转变生产方式。现在,得益于李长荣在自家流转的80亩地里连年试验新品种,合作社社员种出来的果蔬口感很不一般,加上采用富硒技术、错季成熟,合作社的葡萄一上市就卖到20元一斤。社员高留正家里有10亩大棚,种了一半葡萄一半甜瓜,每年收入能有十几万。
“一般的农作物收益低又不稳定,得改变原来传统的品种,种有特色的才行。”保定市易县源成鑫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晓霞则选择了在品种上精挑细选,“黑花生、黑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特色农作物收益高,现在老百姓都抢着入社。”源成鑫合作社成立6年时间发展迅速,社员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户。
由于果蔬的品质远近皆知,再加上早年间村里规整的“井”字形街道和独立果园区设计,近年来,农友合作社的社员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采摘,村子也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变为了观光采摘村,社员最大限度享受到了果蔬的收益。“今年我们打算一鼓作气,争取申请到市里的美丽乡村项目。”李长荣说,乡村变美了才能带动更多的游客来采摘。
而在农友合作社的隔壁权村镇,大城惠农枣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也尝到了延长产业链带来的甜头。由于鲜枣不易储存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尽管种枣历史悠久,权村镇的枣农收入却一直是“看天吃饭”。大城惠农枣业合作社在成立不久后,理事长马井刚就劝说社员们,新建干枣加工的流水线,增加枣圈、枣片等枣制品。“如果只是像原来那样种枣,成不成立合作社都没什么区别。”老马对记者说。据社员贾洪勋讲,起初在社员大会上新建流水线能通过讨论,全靠着社员们对老马能力的认可,建成后大家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好处。“现在遇到刮风下雨就不怕了,掉地上的枣能立马加工成产品,我们社员也能获得更多收益。”贾洪勋对记者说。
不仅在产品生产上有所变化,为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冀中一些农民合作社在销售方式和品牌经营上也有不小的转变。由于近年来受到新疆枣的冲击,惠农枣业合作社通过经销商卖枣的路子越来越难,“是不是品质的问题?”马井刚立刻着手申请了“大城金丝小枣”的国家地理标志和有机产品认证。马井刚想的是产品品质,社员们则琢磨着换个销售路子。社员贾倩倩看到线上交易正火,就试着开了网店,“本来没抱着希望,结果还办成了。”贾倩倩对记者说,大部分单子都是通过熟客推荐的,现在每年从她手里销售出去的枣产品将近1吨。在她的带动下,合作社有一半社员都开了网店,销售量占合作社总产品的70%。
销路不愁让马井刚更加坚定了对发展枣业的信心,“我们的产品并不输于市面上的一些大品牌的枣,主要是缺少宣传,牌子没打响。”为此,马井刚把在外工作的儿子叫回来,帮助合作社继续做大品牌,下一步他还打算办加工厂做枣饮料,增加产品种类。
初夏骄阳似火,在距离惠农枣业合作社不到20公里的臧屯乡宋贾村,大成稳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兰花正值收获季节,“昨天才送走一拨香港的客商,今年天气提前热了20天,周边的西兰花价格低,多亏了提前签订的订单,合作社才勉强能保住收益。”理事长周燕对记者笑着说,“最初的出口订单就是客商自己在网上搜索找来的。”网上的宣传源于合作社的品牌意识早觉醒,在合作社2011年成立之初,周燕就张罗着注册了“宁天下”商标,申请了无公害蔬菜认证,2013年做了出口备案,“大成西兰花”也逐渐有了名气,现在合作社出口至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销售量占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如今合作社的露地西兰花种植基地,辐射周围十几个村2500亩地,已经成为廊坊最大的露地菜种植基地。今年62岁的社员刘洪泽对记者表示:“家里的2亩地每年能有4000多元收入,还不耽误自己开农耕车挣钱。”“带着大家伙儿一起致富,是我牵头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周燕表示,下一步还想申请项目建造制冰厂,降低远距离运输用冰成本,扩大出口销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