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冼世庆,王 祥,林思诚,冼子耀,卜蜜源,陈全武
(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茂名 525000)
黄野螟(Heortiavitessoides)属螟蛾科(Pyralidae)黄野螟属(Heortia)[1],是一种寡食沉香树(Aquilariasinensis)叶片的害虫,在我国沉香树种植区普遍发生[2-4]。据调查,该虫在茂名地区一年发生8代[3],被害株率一般为30%[2],严重时可在数天内吃光树叶,甚至啃食树干及枝条的皮层[3],引起树体死亡,严重影响沉香树种植户的收入和沉香产业的效益[5]。目前,沉香树种植生产中主要使用化学药剂杀灭黄野螟幼虫[6-7],因其存在操作不便、增加害虫耐药性、降低天敌种群、污染环境和沉香产品药残较高等弊端,很难适应沉香产业绿色安全发展要求[8]。一些学者对生物防治黄野螟的技术进行了研究报道,Yan等[9]的研究指出云南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pintoi)能够成功寄生黄野螟1~4日龄的卵块。李嘉杰等[10]指出,阿维菌素与苏云金杆菌对黄野螟的制剂LC50值分别是0.000 000 159 9和0.000 694 338 5 mg·L-1,前者毒力大于后者;两者以重量比为2∶8和1∶9混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周亚奎等[11]研究了6种生物农药防治白木香黄野螟幼虫毒力和田间药效,建议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桉油精可溶性液剂防治黄野螟。罗来凤等[12]开展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等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卵块寄生率最高,达85.34%;通过3次释放(2019年3月30日、4月29日、5月9日)螟黄赤眼蜂(10卡·0.067 hm-2,1卡约1500头赤眼蜂),黄野螟发生率明显降低,在7月中旬降低到5%以下并趋于稳定,最终防治率为43%。肖宁等[13]在室内研究了5种螳螂捕食黄野螟幼虫及人工饲养螳螂的情况,筛选出一种黄野螟的优势天敌昆虫——广斧螳(Hierodulapatellifera)。王祥等[14]在土沉香林地释放广斧螳成虫5头·株-1以及释放广斧螳卵鞘150个·hm-2,土沉香林地失叶率为33%,较CK(65%)下降49.2%,虫口密度为75头·株-1,较CK(288头·株-1)下降74.0%,使黄野螟幼虫不成灾(成灾标准:失叶率>60%[1]),防控效果良好。
广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ens)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赤眼蜂属(Trichogramma),是一种重要的卵寄生性天敌,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鳞翅目害虫菜粉蝶(Pierisrapae)、甘蓝夜蛾(Mamestrabrassicae)、米蛾(Corcyracephalonica)、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等防治上都得到过应用[15]。广赤眼蜂也是一种良好的生物防治黄野螟的天敌资源[16],为了解广赤眼蜂对黄野螟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22年在沉香树林间开展了广赤眼蜂对黄野螟的防治试验,以期为大面积应用广赤眼蜂防治黄野螟提供技术参考。
参试的沉香树林地位于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周坑村三合塘经济合作社,地理位置110°50′E,21°40′N,面积3.4 hm2,海拔25~31m,坡度31°,林间植被较少。该林地在过去的4年内,每年4—10月都有大量黄野螟发生,每月喷药2~3次,但不时还有死树发生,是典型的“年年喷药、年年发生虫害”林地。该林地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温和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3~23.0℃,月平均最高气温26.5~28.7 ℃(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14.0~16.0 ℃(1月),基本无霜,年降水量1500~1800 mm。
2.1.1 供试昆虫
供试广赤眼蜂是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自主繁殖获得。
2.1.2 供试沉香树
供试沉香树种为土沉香,树龄为8 a,株行距2 m×2 m,平均树高4.6 m,平均胸径9.14 cm,平均冠幅3.4 m。
2.1.3 试验设备
本试验用到的设备有上海百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PR X-450B智能人工气候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生产的SW-CJ-1FD净化工作台、成都励扬精密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LY-WN-YC600昆虫超清显微系统(像素207万)。
将试验地划分为处理Ⅰ、Ⅱ、Ⅲ 3个小区:处理Ⅰ,放蜂0次;处理Ⅱ,在黄野螟产卵初期释放1次广赤眼蜂;处理Ⅲ,在黄野螟产卵初期和产卵初期4 d后各释放1次广赤眼蜂。各处理小区面积为0.67 hm2,小区间距50 m,无重复处理。在放蜂后黄野螟发生的下一个世代中的卵期和幼虫期开始调查。每隔7 d调查1次,连续调查8次。采取随机取样法,每次调查沉香树取样量为30个,调查指标为广赤眼蜂对黄野螟卵粒寄生率(卵粒变全黑计数被寄生1次)和黄野螟幼虫虫口密度[1]。
2.3.1 放蜂时期
根据诱虫灯监测和人工调查,发现黄野螟成蛾活动即为成虫初期,成虫初期加上产卵前期2 d即为黄野螟的产卵初期。在产卵初期(2022年4月24日)放第1次蜂,在产卵初期4 d后(2022年4月28日)放第2次蜂。
2.3.2 放蜂数量
当黄野螟成虫发生数量每0.067 hm2≤1 500头时,每0.067 hm2每次放5 000~10000头广赤眼蜂。当成虫发生数量偏大时,适当提高放蜂数量。
2.3.3 蜂卡保存和预备
在黄野螟产卵初期前60 d,开始繁育广赤眼蜂蜂卡(承蜂量为500~1 000粒·卡-1)。将广赤眼蜂蜂卡在25 ℃养虫室培育6~7 d后置于7 ℃人工智能气候箱保存,保质期为30 d。在确定了黄野螟产卵初期的前2 d,将蜂卡从人工智能气候箱中取出,置于25 ℃养虫室预备放蜂使用。同法,保存和预备第2次放蜂的蜂卡。
2.3.4 放蜂点布置
采用平行线法将蜂卡均匀释放。根据郑慧琴等[17]1980年5月底在春播玉米(苗龄5~6片叶)地的测定可知,广赤眼蜂扩繁范围为5~20m,以5 m处寄生率最高。参考此数据,沿林间株距或行距方向做直线行走,每6 m设一个放蜂点,放蜂点间距6 m,初始放蜂点距林地边6 m。每0.067 hm2放蜂点分布见图1。
图1 沉香树林地放蜂点分布示意图Fig.1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richogramma evanescens setting points in Aquilaria Sinensis forest 注: 黑点代表放蜂点。
2.3.5 蜂卡释放
撕掉蜂卡背面预留的双面胶纸的离型层,将蜂卡粘在沉香树1.5 m高度左右的沉香树叶片的背面。
2.4.1 卵粒寄生率计算公式
(1)
(2)
式(1)(2)中:Pi为第i个沉香树样株的黄野螟卵粒寄生率,E寄为第i个沉香树样株的被寄生黄野螟卵粒数,E总为第i个沉香树样株的总黄野螟卵粒数,P平均为调查的30个沉香树样株的平均黄野螟卵粒寄生率。
2.4.2 幼虫虫口密度计算公式
(3)
式中:D平均为调查的30个沉香树样株的平均黄野螟幼虫虫口密度,Li为第i个沉香树样株的黄野螟幼虫数。
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由图2可知,在连续8次的调查中,广赤眼蜂对黄野螟卵粒寄生率的大小关系是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整体上,随着广赤眼蜂在林间自我繁殖数量的增加,处理Ⅲ呈现较大的增长趋势,而处理Ⅰ和Ⅱ趋于平稳,无增长趋势。
图2 各处理下广赤眼蜂对黄野螟卵粒寄生率的比较Fig.2 The comparison of the parasitism rate of Trichogramma evanescens to Heortia vitessoides egg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据测,2022年4月24日—28日为产卵期,尽管黄野螟世代重叠,羽化不整齐,但可以确定每经过28~32 d[3],会出现一个产卵期,即2022年5月22—30日、2022年6月20日—7月2日。广赤眼蜂在黄野螟卵中完成一个世代需要9~11 d[15],同时,成蜂寿命4 d左右。
处理Ⅰ在2022年5月1日的波峰与释放的母代蜂扩散数量有关,5月22日、5月29日和6月19日的波峰与子代蜂数量有关,5月8日、5月15日、6月5日和6月12日的波谷和低值与子代蜂数量较少有关。黄野螟初孵幼虫会取食空卵壳补充营养,也偶尔会取食已经被广赤眼蜂寄生的卵,当初孵幼虫较多,出现食物相对不足的情况时,该行为发生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赤眼蜂的存活数量。
处理 Ⅱ 在2022年5月1日的波峰与释放的母代蜂数量有关,5月8日的低值和5月15日的波谷与子代蜂数量较少有关,5月22日的波峰与子代蜂数量不断增加且遇到黄野螟产卵期有关,5月29日、6月5日、6月12日和6月19日的连续平稳与子代蜂发生数量相对较少,黄野螟产卵量较多有关。
处理Ⅲ使得林间一直有成蜂发生,在2022年5月8日的波峰与广赤眼蜂子代蜂数量增加有关,在5月15日的波谷是因为黄野螟的产卵期还未到,5月22日和5月29日的波峰是子代蜂数量不断增加且遇到黄野螟产卵期,6月5日、6月12日和6月19日持续上升与子代蜂控制住了黄野螟产卵量有关。
试验说明,人工繁殖的广赤眼蜂在林间对黄野螟卵粒的寄生情况良好,且有很强的扩散能力。放2次蜂,在60 d内可大幅提高林间广赤眼蜂对黄野螟卵粒寄生率。
由图3可知,在连续8次的调查中,除第1次和第2次黄野螟幼虫虫口密度的大小关系是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Ⅱ,其余6次的调查中,都是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整体上,由于广赤眼蜂在林间自我繁殖数量的增加对黄野螟幼虫发生量产生影响,处理Ⅲ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而处理Ⅰ和Ⅱ都呈现较小的增长趋势。
处理Ⅰ和Ⅱ连续呈现较小的增长趋势与广赤眼蜂数量较少而黄野螟幼虫发生量较大有关;在5月15日和6月12日的波峰与广赤眼蜂数量较少且处于黄野螟幼虫发生期有关。
处理Ⅲ在2022年5月1日的波峰与释放的广赤眼蜂母代蜂和黄野螟幼虫发生期有关,在5月8日和5月15日连续下降与子代蜂数量不断增加有关,在5月22日、5月29日、6月5日、6月12日和6月19日连续处于低值与子代蜂控制住了黄野螟幼虫发生量有关。
试验说明,放1次蜂后,沉香树林间黄野螟幼虫虫口密度依然很大,黄野螟幼虫发生量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仅靠林间自然扩散建立的广赤眼蜂种群也不能有效地控制黄野螟幼虫的发生量。有可能经过一定时间,广赤眼蜂在林间通过自身繁殖增加其种群数量,提高对黄野螟幼虫发生量的控制效果,但在生产实际中,这个时间成本不太容易被生产者接受。
放2次蜂后,广赤眼蜂在沉香树林间的种群数量增加快,有效降低了黄野螟幼虫虫口密度,黄野螟幼虫发生量得到良好控制。
(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黄野螟产卵初期释放1次广赤眼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蜂在林间对黄野螟卵粒的寄生率,但没能有效降低黄野螟幼虫虫口密度,防治效果不理想;在黄野螟产卵初期和产卵初期4 d后各放1次蜂,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蜂在林间对黄野螟卵粒的寄生率,而且能有效降低黄野螟幼虫虫口密度,防治效果良好。本试验释放2次蜂后,广赤眼蜂对黄野螟卵粒的平均寄生率为81.03%,黄野螟幼虫发生量大幅降低,在7月中旬基本调查不到黄野螟卵块和幼虫,这与罗来凤等[12]报道的防治效果相仿。但是,放蜂时间和次数有所不同,这与各自试验地的黄野螟发生期和发生量有关。
(2)试验中发现,广赤眼蜂仅对1~4 d龄黄野螟卵粒有寄生行为,这与Yan等[9]的研究结果相仿。因为黄野螟卵粒过了4 d龄后,其幼虫的头部已在卵粒中发育出雏形(卵粒中间会出现小黑点),此时,黄野螟卵粒中的营养已不能满足广赤眼蜂卵完成发育,雌蜂不会寄生这些卵粒。同时,考虑到防控成本和黄野螟成虫羽化不整齐的特点,要在放蜂适期即黄野螟产卵初期和产卵初期4 d后进行放蜂。如遇特殊天气变化的情况可适时补放。
(3)在沉香树林间,广赤眼蜂约9 d完成一个世代,由于黄野螟世代重叠,防治初期林间会存在一定的黄野螟卵,这为广赤眼蜂的子代蜂不断寄生新的黄野螟卵,在林间增加种群数量提供了条件。随着蜂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黄野螟卵被寄生越来越多,黄野螟至多经过3个发生世代(90 d)即可被彻底消灭,最终达到长效控虫的目的。该措施可大大降低黄野螟卵的孵化率,在源头上将黄野螟幼虫发生量降到最低,对沉香树、沉香产品及生态环境没有危害和污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