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元化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构建——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西湖文化园为例

时间:2024-05-28

叶安琪, 彭 淼, 卢显伟, 李炎林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多元化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构建
——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西湖文化园为例

叶安琪, 彭 淼*, 卢显伟, 李炎林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西湖文化园为例,通过分析城市中央滨水空间具有的主要功能,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四个基本点: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实现滨水绿地生态职能、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开发和景观经济价值的合理利用。以期为今后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景观设计; 城市中央; 滨水空间

城市滨水地区(Water Front)是城市中某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1]。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是指位于城市中心区(Urban Center)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 m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的区域,诱惑距离为1~3 km,相当于步行15~20 min”的路程[2],是以水域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点状空间场所,包括有公共开放空间、滨水公共建筑形态、城市公共设施等多方要素。

坐落于城市中央的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使用频率较高、公共活动较多、人流量较大、功能要求较广、历史文化丰富的一种公共空间,具有开放自然、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肩负着提供资源、欣赏观景、生态循环、促进经济的重任,是城市肌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以及生命活力的源泉[3-4]。

1 案例概况

1.1区位条件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西湖文化园(又名咸嘉湖公园、西湖公园)占地总面积约164 hm2,是位于长沙市中心区河西溁湾镇区域的开放性城市文化公园。其基地东至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牛形山西侧山脚;南以枫林路为界;西、北与龙王港风光带唇齿相依(见图1、图2)。

图1 区位条件图Fig.1 Regional condition

图2 城市中心区示意Fig.2 The sketch of urban center

1.2结构布局

该园区采用“两轴两区”的布局方式。城市中轴这一实轴和水轴这一虚轴即为“两轴”,虚实相间,山水互映。“两区”则是根据地貌特征划分的以人文休闲为主题的北岸滨水区和以湿地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南岸滨水区,使园区成为城市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聚合地。

2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西湖文化园主要功能分析

2.1生态功能

2.1.1 绿地空间的多元呈现 植物是围合空间的天然良材,园林植物丰富的群体组合是现代风景园林美表现形式之一[5]。依据植物的生态规律布局,以多层次、立体化的配置方式搭建各规模的绿地空间[6],既能为游人提供景观素材,又可成为其他生命体栖息的宜居家园。

该园区的植物景观通过大量乡土植物的运用,分担着山林保育、密林防护、滨湖疏林、湿地绿化、生态岛绿化、广场绿化以及滨河绿化等多项职能,通过植物群落的组织成为“城市绿肺”,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解决了城市雨洪收集利用、涵养净化水源等问题(如图3~图6)。

2.1.2 亲水堤岸的多种形式 亲水堤岸作为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软质景观形态要素与硬质景观形态要素的纽带,也是各项亲水活动开展的绝佳场所。除考虑基本的防洪、运输等功能外,还应表现出亲和、共享的特性[7],从而使人的亲水活动更具趣味。

该园区结合实际的自然资源,设计有自然式、人工台阶式、结合亲水平台式、草坡式和乔木入水式的五大类型驳岸,既能丰富景观使驳岸趋于变化,又制造出可渗透的生态驳岸(如图7、图8)。

图3 园区生态岛绿化Fig.3 Ecological island greening

图4 园区密植山林Fig.4 Hillside greening

图5 园区道路绿化Fig.5 Road greening

图6 园区滨湖绿化Fig.6 Shoreside greening

2.2活动功能

2.2.1 顺应地形开辟各类活动空间 滨水空间作为承载人类交往需求的一种复合性空间,为公众提供多种活动空间成为其重要职能之一。依据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合理地利用区域地形开辟空间、构造景观,既能避免工程开支浪费,又有利于原始环境特征的保留。

图7 园区草坡入水式驳岸Fig.7 Grassland shoreside

图8 园区自然式驳岸Fig.8 Natural shoreside

在园区的两大滨水区内利用自然地势的错落不齐开辟了规格不一的开放空间,诸如儿童科普区、老年健身区、沙滩游乐区等。人们在公共空间内完成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健身休憩等活动,这些完善的设施充分体现了滨水空间人性化的场所精神。

图9 园区游乐健身区Fig.9 Amusement area

图10 园区休闲观景区Fig.10 Leisure area

2.2.2 提供新型社交平台 人群汇聚的场所创造出社交的可能[8],位于城市中央的滨水空间由于人流量巨大而为不同文化的碰撞带来机会,新型社交平台在此搭建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一座城市包容性的体现。

该园区北岸设置有创意文化街、时尚文化区、创意秀场等功能区域,为传统文化、时尚文化、创意文化的交流、共融、升华提供了场所,使不同人群的审美诉求和文化需求心理能在此得到一定的满足,大大增强了该公共空间的可参与性。

2.3文化功能

2.3.1 技艺结合凸显城市形象 景观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功能。在现代景观建设中,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而滨水空间因水陆相接、综合环境要素丰厚,成为新型设计工艺极佳的试验田。

设计师通过在原园区外围牛形山与扇形山之间长约600 m的缺口处设置微地形并辅以密林种植,在园区东南方向构成长约2.5 km的连续山水界面,营造出山为屏水成镜的景观氛围,彰显出湖湘文化博采众长的精神内涵。这种通过技术手段挖掘景观艺术性的设计方式运用于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无疑为城市形象的建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图11)。

图11 园区山水界面Fig.11 The interfac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2.3.2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的水脉与文脉紧紧相依,水系诠释了城市的文化、格局与特色[9]。对历史遗迹与水系予以保留和修缮,有利于城市品位的提升,能增强市民的归属自豪感。

长沙西湖位于岳麓山脚,而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尾,西湖则自然成为了三湘龙脉的结穴宝地。园区统一于岳麓山风景区规划,旨在保留历史底蕴,打造长沙景观名片。

2.4商业功能

2.4.1 滨水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中自然风光最精彩的一笔,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能“将大街小巷、东西南北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享着一个主题”[10],因而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滨水休闲旅游现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园区集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为一体,存留自然山水的同时设置有一定面积的商业区,为“水岸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呼应其构建游憩商业区(RBD)的长远目标。

2.4.2 新经济增长点的发掘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其物质文化的再生产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11-15],较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而言,滨水空间更易刺激人的消费欲,促使城市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6]。

该园区为发挥长沙作为休闲娱乐之都这一标签性特质的效益,设有专门的活动平台、水上舞台,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与消费场所以吸引论坛、演艺等高端文化活动的进驻。这种 “自我造血”的运作机制并不违背其公共性项目的本质,不失为一种避免和解决收支失衡的方式。

3 多元化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构建要点

3.1实现滨水绿地生态功能

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以其独有的水环境因子,成为都市中的生态型活动场所[17]。这就要求在设计建设时应尊重水域河岸的自然形态,在满足一定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工建材的使用,把河堤改造成为水体和土方、水体和生物或植物互相涵养的生态护坡。同时,致力于城市小气候环境的改善,完善城市绿色骨架的构建,综合考虑水体的净化循环等各项后期配套管理,真正为生态圈的稳定、物质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2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的本质是社会空间[18],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人群活动的基地和物质依托,为城市人群精神生活的发展和丰富提供反应场所。为满足各类人群的审美诉求和文化需求心理,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辟如露天广场区、沙滩休闲区、亲水游乐区等一系列尺度、功能不同的人性空间,营造出动静结合,虚实掩映,层次缤纷的空间氛围,从而激发城市的生命活力。

3.3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开发

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开发,既应保持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延续,又要展现出城市发展的当代风貌和未来趋势。从地方文化彰显、传承与创新的层面上看,城市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将衍生出社会文化的新天地,产生公共艺术的展示空间。理性的结合现代文化,创造出既有时代风尚,又有地域韵味的公共空间,才能使城市人群得到地域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从而真正感受到城市的精神内涵。

3.4景观经济价值的合理利用

城市中心区因其土地丰厚的潜在价值,可通过中央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资源及文化资源的注入形成强劲吸引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持久的商机[19]。目前,许多城市都开始致力于中央游憩区(RBD)的打造,如北京提出以后海为基础、上海预计以新天地为中心、昆明则欲将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为都市第三空间。虽然国内尚且没有成型的可参考模式,但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景观经济价值已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以其带动城市区域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效益的综合平衡[20]。

4 小结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水一直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福音,亦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依托。目前,滨水景观在各大中小城市盛行,但对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可上升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中央滨水区的建设中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其功能综合性和差异化需求,以生态性能的可持续发展为基准,将景观的人文关怀和现代化建设做到极致,从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滨水环境。

[1]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 季永兴,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4(3):267.

[4] 吴雅萍,高峻.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2(12):21-25.

[5] 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保护[J].中国园林,2003(12):30-32.

[6] 张沛佩.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初探[D].长沙:中南大学,2009.

[7] 陈旭彤.城市滨水空间亲水堤岸设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8]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9] 吴锋,林强,樊婧怡,等.历史地理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以汉中市滨江左岸 核心地段概念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2(1):57-60.

[10] 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 Lefebvre H.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91.

[12] Gottdiener M,Hutchison R.The New Urban Sociology[M].Boulder:Westview Press,2000.

[13] Edward Soja W.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M].London:Verso,1989.

[14]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久,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 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6] 周杰.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17] 王娟.基于使用者环境行为模式的三河市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12.

[18] 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19] 宋伟轩,徐岩,朱喜钢.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性现状与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与建设,2009(7):45-50.

[20] 李国敏,王晓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以汉口沿江地段为例[J].规划师,1999(4):124-127.

Analysisonlandscapedesignofthemulti-functionalwaterfrontopenspaceinurbancenter——TakingWestLakeCultureParkofwestChangshapioneerzoneasanexample

YE Anqi, PENG Miao*, LU Xianwei, LI Yanlin

(College of Forestr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Taking an example of the West Lake Cultural Park of west Changsha pioneer zone,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water front open space in urban centre, the author advanced four keynotes to construct the multi-functional water front open space in urban center as followings:providing the various kinds of exercise space,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greenbelt in the water front,inheriting and exploiting the urban context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economic value of landscape.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the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water front open space in city centre with diversity.

landscape design; urban center; water front open space

2014-11-20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水生植物在环境景观中的应用研究”(2013NK304)。

叶安琪(1994-),女,湖南省长沙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为通讯作者。

TQ 984.113

A

1003-5710(2015)02-0080-05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5. 02. 020

(文字编校:龚玉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