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和参与式林业经营发展现状及趋势

时间:2024-05-28

刘新宇 ,李吉跃,李怒云,刘道平

(1.北京林业大学 林学院, 北京 100083; 2.国家林业局, 北京 100048 )

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和参与式林业经营发展现状及趋势

刘新宇1,李吉跃1,李怒云2,刘道平2

(1.北京林业大学 林学院, 北京 100083; 2.国家林业局, 北京 100048 )

简述了我国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森林培育项目质量管理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其管理经验,并提出了提高管理质量的建议;同时,在简述国外和我国参与式林业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参与式林业

按照ISO定义,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措施来实现质量目标的所有管理活动”。营造森林是一项培育森林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规划设计、作业设计、种苗生产、施工作业、幼林管护、森林经营等六个关键环节或主要工序。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就是在上述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活动。所谓高质量的森林资源应该结构合理、单产先进、林相复杂、功能强劲、发展持续[1]。结构合理是指从一个区域乃至林分来看结构合理,应该包括森林分布合理以及林种、树种、林龄、层次、起源等结构合理并符合当地实际;单产先进是指应该根据不同自然区域和经营目标达到相应现代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单位面积高产出;林相复杂是指不同的森林类型应有相应的林相,它包含有丰富的森林环境如森林小气候、森林土壤和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等;功能强劲是指不同经营目标的森林有不同的森林功能,它的功能应该是完备的、强劲的,各自包括生态、景观及直接产品;发展持续是指高质量的森林资源是持续发展的,它应该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显然,我国的大部分人工林称不上“高质量”的森林资源。

1 我国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人工林的面积占全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居世界第一。但我国人工林平均蓄积只有34.76m3/hm2,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60~90m3/hm2的水平。现有人工林中,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龄林多,成过熟林少;速生针叶树种多,慢生珍贵阔叶树种少。这些现象说明我国人工林的面积虽大,但是森林培育质量的总体水平比较差。

1.2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造林实施中,忽视造林设计或设计时不注重适地适树基本原则,即使设计考虑到位,实施时也大打折扣,设计成为纸上谈兵。

(2) 造林密度不合理、栽植不合理、抚育滞后或管理粗放。

(3) 对主要造林树种的选优、提纯改良等基础研究不够,良种壮苗技术和资源储备较少,难以满足造林的要求。

(4) 不注重环境保护措施,缺乏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林种、树种及经营模式等的研究与推广。

(5) 长期以来,我国造林生产的组织管理是单一行政命令式管理,造林质量的责任难以明确,在造林过程中存在重完成造林任务、轻质量管理的倾向。

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森林培育质量问题大多是直接或间接的人为造成的。

2 我国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发展现状

2.1我国森林培育项目质量管理案例

由于我国对森林资源的长期过渡采伐,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木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为了缓解木材供需缺口,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667万hm2集约经营人工林的总体规划[2],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进展不快。1988年,为加快此项目的进程,中国政府向世界银行提出了“国家造林项目”。该项目布局于适宜发展集约经营人工林的中国东南部,主要目标是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木材产量,缓解木材供需矛盾。项目建设涉及16个省、区,共计营造了98.5万hm2集约经营人工林。根据项目区各省、区连续5年造林质量检查验收结果,项目造林平均面积核实率为99.7%,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95.8%,3年生幼林平均生长量是部颁速生丰产林标准的127.8%,反映造林质量的主要指标是良种使用率、Ⅰ级苗木使用率、面积核实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达标率。主要树种生长量(除杨树3年生林分树高达标率外)均达到和超过了部颁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同意在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薄弱且生活条件较差的“三北”地区、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展造林项目,涉及14个省、区、市的90多个贫困县[3]。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推进这些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高水平营造林模式,扩大和恢复森林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在公平、透明和自愿的原则下,鼓励农民参与,实行自主管理,并通过农民参与项目来增加他们的收入。第一期实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项目已进入第二期。该项目取得的基本经验是: ① 从立项开始,就将造林作为一个发展项目,在项目目标、标准和基本要求、造林类型等主要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在造林地的确定、树种选择、年度计划制订、项目建设规范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都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方式,采用了自下而上的运作方式; ② 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编制和施工管理,都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的直接参与,体现了当地群众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当地群众对项目发展具有责任感,对项目做出承诺; ③ 通过对资源利用的适度控制来鼓励当地群众参与项目活动,在利益驱动下,促使当地群众主动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

此外,在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实施的日元贷款造林项目也是按照类似的组织管理方式实施并取得了良好进展[4]。以上是外援造林项目的典型代表。这些项目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尤其是造林质量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比较和总结这些外资或外援造林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应用了参与式理论和方法,其实践结果显示,通过扩大项目区基层群众对项目造林的参与程度,不仅使得造林质量有了保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项目造林之后,形成了一套有利于推进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2.2森林培育项目质量管理的经验

(1) 造林工作实际上既不单纯是技术性工作,也不单纯是管理工作,而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2) 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必须从探索造林质量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社会根源入手,不仅要注重纯生物、纯技术措施对提高造林质量的作用,更应关注解决造林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问题,通过对“人”的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关注可间接促进造林质量的提高。

(3) 广大山区基层群众必须成为造林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必须从政策、制度、机制和法制方面强化基层群众的实施主体地位和对造林成果的收益权。

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和中德财政合作及日元贷款造林项目做到了以上这些,因而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2.3提高森林培育项目管理质量的建议

(1) 应明确项目区和造林地选择标准,优先选择在生态脆弱地区和急需水土流失控制和防风固沙以及农田防护的地区开展项目。

(2) 应明确项目现有人工林改造地点选择标准,优先选择的生态功能退化的人工林和林分健康状况低下、生长不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林分。

(3) 造林坡地的选择标准需更严格,不允许在坡度大于35°的坡地上造林,并按照生态防护作用和效果的优先顺序选择造林地或改造人工林地。

(4) 应对混交造林作出明确规定,按有利生态的目标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5) 应更严格、广泛的应用局部整地和局部抚育技术,尽可能多的保留造林地上的原生植被,并将铲除的杂草保留在原地。

(6) 应更严格的采用择伐方式进行采伐,禁止皆伐,以保护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3 参与式林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3.1国外参与式林业

3.1.1 国外参与式林业现状 参与式林业主要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森林经营管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非洲以及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并且体现了很强的地区性特色。

(1) 亚洲地区的参与式林业。亚洲地区参与式林业是20世纪80年代最先出现在印度、尼泊尔和菲律宾等国[5]。主要集中于从制度层面积极探索社区层面的经营和保护森林的方法,主要活动涉及退化森林的恢复和保护,并且多从试验案例开始逐步纳入到国家林业政策体系中,并逐步成为这些国家林业发展的主流做法。从亚洲地区参与式林业发展情况来看,各国发展情况很不平衡,有些国家已经将参与式林业发展作为国家林业政策,还有些国家则刚刚起步。

(2) 非洲地区的参与式林业。参与式林业管理现正在非洲大陆广泛普及,并被视为推进该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措施。促进非洲国家实行参与式林业管理的主要动力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来自国际社会对控制非洲地区毁林的日趋高涨的呼声。非洲地区的参与式林业总体上是以分权为核心,国家将对森林的控制权逐步下放到社区或私人公司[6]。

(3) 欧美国家的参与式林业。参与式林业,除了在发展中国家不断推进以外,也延伸到了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在美国,参与式方法作为林务局制定景观层面上的森林规划和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7];在加拿大,政府在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林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采纳了参与式机制,强调跨部门沟通和构建当地社区共管、伙伴关系等,以解决森林经营中的冲突问题[8];在芬兰,参与式规划已经作为政府和私人部门制定全国和区域森林发展规划以及实施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9];在德国,参与式方法已经作为森林保护和协调林业与相关机构构建伙伴关系,进行冲突管理的重要手段[10]。

3.1.2 国外参与式林业发展特点

(1) 强调了当地社区居民在森林管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各国都将森林所在地区的当地居民作为参与式林业的实施主体。

(2) 强调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参与式林业发展形式包括: ① 利用国有土地开展参与式林业项目,由林业部门提供资金和技术,农民出劳力,双方合同经营; ② 在集体的土地上开展社区林业项目,由林业部门提供资金和技术,农民单独或联户经营; ③ 林业部门和村庄共同提供土地和资金,林业部门出技术,村庄出劳力,以合同方式协作经营等。

(3) 强调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林业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学中组织理论、权属理论、冲突理论等都是参与式林业的理论基础。

(4) 强调森林管理权的下放。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森林,分权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国外参与式林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5) 强调多学科和多部门密切配合来解决林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参与式林业决不能单靠林业部门一家,而是联合多学科、多部门、多社会团体的协同行动,以及主管妇女、宗教等机构与宣传媒介联合起来的行动结果。

3.1.3 国外参与式林业发展趋势

(1) 参与式林业将成为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2) 参与式林业发展方式将和解决贫困问题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3) 参与式林业发展目标将进一步呈现多样化。

(4) 参与式林业发展理论正在逐步成为推进发达国家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3.2我国参与式林业

3.2.1 我国参与式林业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林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引入参与式理念。参与式林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这种活动带有浓厚的非政府特色,主要集中于参与式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引入以及开展社区层面的参与式森林经营管理案例研究。由此形成了一些以推广参与式理念和实践方法、开展案例研究为主要特征的参与式林业研究网络,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林业与社会网络、云南参与式快速评估(PRA)网络和贵州PRA网络等。

近十年来,在将参与式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外援项目的同时,我国许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 ① 叶敬忠等[11]介绍了社区林业的思路,提出以“参与——赋权——自我发展”为理念开展造林工作,以达到保证或提高人工造林质量的目的; ② 余建辉等[12]探讨了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和人工造林质量的因素,研究了社区林业管理的具体形式、资金来源渠道、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参与式管理的具体内容、途径和方法,指出社区林业是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③ 李怒云等[13]总结了影响我国人工造林质量的因素,并明确划分为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指出非技术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对人工造林质量影响很大,提出要改革林业产权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社区林业管理方式、严格项目管理、提高造林质量。

这些针对造林实践开展的参与式研究活动,旨在通过将参与式理念和方式应用于内资造林项目,以达到提高造林质量的目的,引起了林业管理部门的关注。

从目前掌握的国内外文献看,虽然已经有关于参与式林业的大量研究案例,但主要是从如何将参与式理念引入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还没有专门将参与式理论和实践方法引入造林质量管理的研究案例和文献报道。

3.2.2 我国参与式林业存在的问题

(1) 由于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差异,国际林业发展项目中普遍应用的参与式理念和方法,目前与我国现行林业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差距,参与式方法在我国林业发展和管理中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仍缺乏研究。

(2) 目前由非政府组织支持的参与式林业活动主要还是停留在案例研究和普及知识阶段,影响范围还很有限;而在一些外资和外援林业项目中的应用,还仅仅局限于这些项目本身,其应用处于内循环状态,并没有进入主流化政策之中。有关学者和地方开展的参与式林业或造林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还没有对宏观林业发展尤其是造林管理产生大的影响。

(3) 从现有实践情况来看,参与式理念和实践方法与现行政府主导的造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一定冲突。其最大的挑战是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实现观念转变,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4) 参与式林业实践过程比较复杂,实施过程涉及的操作成本相对较高,参与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容易被干部和社区农民接受。就造林而言,造林计划按照年度下达和检查验收制度就和参与式造林的弹性管理存在不一致。如何根据现行林业管理体制特征,将参与式理论和实践方法引入造林管理,寻找一种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和现行管理体制相融合的发展机制,并转化为容易被社区农民接受的形式和表达方式,确实面临很多挑战。

(5) 一些地方对参与式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3.2.3 我国参与式林业发展趋势 参与式林业在我国虽然具有早期的社会林业、乡村林业发展背景,这些林业发展模式也同样具有参与式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严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引入我国,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参与式林业思想已经逐步渗透进了政府林业发展中,但尚未被政府管理决策完全接纳。在我国林业寻求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发展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新一轮林业发展改革的进行,将参与式理论和实践方法主流化,纳入政府林业管理的决策范畴,并作为管理制度确定下来,将是参与式林业在我国林业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1] 韦希勤,刘强.影响我国造林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1):17-19.

[2] 翟明普,郭素娟.关于提高我国造林质量的若干意见[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1):51-54.

[3] 杜天真,郭圣茂.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培育的永恒主题[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4):27-30.

[4]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 Lee D.K. and Park Y.K.Degradation issues in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Asia. Proceedings of 10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BIO-REFOR[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2001:3-24.

[6] Agus C., Karyanto O., Hardiwinoto S., et. al.Legume cover crop as soil amelioration at a short-rotation plantation in a tropical region[J].Forest Environ.2003,45(1): 13-19.

[7] Leandro L., Moya R.,Canessa E. Caracter sticas de la preserva cio’n de la melina (Gmelina arborea) con el me’todo de inmersio’n-difusio’n utilizando boro y el me’todo vacio’presio’n utilizando CCA-C. Informe No. 6. Proyecto de Investigacio’n FC-011-2000[M]. Instituto Tecnolo’gico de, Costa Rica: 2002.

[8] Roger Moya Roque.Effect of management treatment and growing regions on wood properties of Gmelina arborea in Costa Rica[J].New Forest, 2004(2):325-330.

[9] N küffer,B Senn-Irlet.Influence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of wood-inhabiting basidiomycetes in Swiss forests[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5, 14: 2419-2435.

[10] Reddy M.V. Introduction. In: Reddy M.V. (ed) Management of Tropical Plantation-Forests and their Soil Litter System. Litter, Biota and Soil-Nutrient Dynamics[M]. Science Publisher Inc, USA,2002:1-40.

[11] 叶敬忠,刘金龙,林志斌.参与·组织·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72.

[12] 余建辉,石德金.参与式管理一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J].林业经济问题,2001,21(6):337-339.

[13] 李怒云,白顺江,何利成.我国人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J].林业经济,2002(10):29-32.

2010-04-09

2010-05-13

刘新宇(1983-),男,湖南湘潭人,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可持续森林培育研究工作。

S 75

C

1003-5710(2010)03-0092-04

(责任编辑:唐效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