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峰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时间:2024-05-28

罗部容

(双峰县林业局,湖南 双峰 417700)

双峰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罗部容

(双峰县林业局,湖南 双峰 417700)

通过对双峰县石漠化现状、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情况等的分析,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资金筹措等方面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

石漠化综合治理; 现状; 对策; 双峰县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壤生产力急剧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1]。中国的岩溶区面积3443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5.93%[2]。石漠化危害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石漠化地区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3]。双峰县是全省81个石漠化监测县之一,摸索和总结石漠化治理经验可以为全省乃至全国制定石漠化的治理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4]。

1 双峰县石漠化现状

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南岭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全县国土总面积171533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2542.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3%,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7%。根据2005年双峰县石漠化监测统计,全县溶岩地区面积35293.3hm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1231.1hm2(轻度石漠化土地2295.8hm2,中度石漠化土地1749.4hm2,强度石漠化土地4315.5hm2,极强度石漠化土地2870.4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31.8%;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2370hm2,占总面积的6.7%;主要分布在甘棠、青树坪、三塘铺、洪山、蛇形山、杏子、走马街等7个乡镇。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土层薄,基岩浅露,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基本丧失涵养水源功能,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当地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2 石漠化的形成原因

石漠化是以岩溶山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内、外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资源退化为本质,基岩不断裸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过程[5]。石漠化形成主要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自然方面岩溶地区土壤形成速度极慢,仅有的少量土壤也极易流失,表土的流失导致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母岩易受雨水的淋溶侵蚀,片断化的地形地貌也提供了潜在的侵蚀能量并为侵蚀物质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中度以上程度石漠化地区石块上随处可见由于雨水淋溶侵蚀引起的沟壑。人类的毁林开垦、过度采伐、火烧、工程建设以及不适当的农林业生产方式都是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据资料记载,双峰县部分石漠化地区以前是林木葱葱郁郁,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炼钢铁和“以粮为纲”时期的过度采伐,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上恢复起来相当困难,日复一日,导致了现在的石漠化。

3 石漠化危害

石漠化的危害有很多,主要表现有:① 缺水。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岩溶渗漏性强,地表持水性差,降水很快渗入地下,许多石山地区的群众每年缺水达4~5个月,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2007年大旱时,双峰县大部分石漠化严重村组的人畜饮水全靠乡镇政府从外面送水进去,农业生产等基本上绝收;② 引起水土流失。由于石漠化地区特殊的立地条件,石灰岩不易风化但容易溶蚀,石灰岩上的土壤浅薄,没有母质层,基岩受水侵蚀,漏水缝隙多又保不住水,裸露而无植被固定的土壤极易被水溶蚀、侵蚀和冲刷,造成河流、水库的淤积。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石漠化又引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种恶性循环使石漠化成为岩溶地区自然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③ 石漠化引起的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岩石裸露度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加上土层薄,土壤贫瘠,造成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④ 石漠化导致生态脆弱,而且恢复起来相当困难。

“缺水——贫困——过度垦荒——石漠化”恶性循环,使石漠化地区成为双峰县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也是双峰县主要贫困地区。石漠化极大地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4 石漠化治理情况

在双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林业、水利、农业等有关部门和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双峰县利用退耕还林、长防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工程项目,采取了“以封山育(护)林为主,植树造林,保护现有植被”等生物措施,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进程。在石漠化地区有选择的栽植湿地松、柏木、桑树、刺槐、国槐、枫香、香椿等树种,困难地区采用客土造林;推广ABT生根粉等林业科技成果。近几年来在甘棠、三塘铺等乡镇共组织造林583hm2,同时双峰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将全县11231.1hm2石漠化土地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在补植补造的同时加强了封禁。经过多年的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部分换上了绿装。在石漠化严重地区,采用旱土梯土化等一些水保工程,推行土地的间作、轮作等农业生产形式,有效减少水土的流失。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漠化山地有了一些植被,个别好的地方覆盖度达到了50%以上,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当地群众的饮水得到了改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当初的纯耕种经济改为了多种经济并重。像甘棠镇部分村桑树已经初具规模,不仅增加了当地森林面积,同时桑椹和桑枝作为药材每年能为村民带来几十万的收入。尽管双峰县在石漠化治理上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极差,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岩石裸露度高,植被恢复相当困难,治理的投资相当大,周期长,石漠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5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溶岩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很容易被打破,因此石漠化的治理就要达到恢复生态,逐步形成适宜于石灰岩地区的植物顶极群落,治理任务重,时间长,必须加强各部门的联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生态产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把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与群众的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科学地制定石漠化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长、 短期规划。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地制定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遏制强度石漠化的发展,治理中、轻度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支持,采取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推广新能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系列缓解和遏制的措施,分期治理,分批实施,综合治理。

(2)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新的人为破坏。石漠化是土壤流失造成的,对于水土流失而言,治理是被动的,预防是主动的,治理所需要的代价大,不能治回已流失的土壤,预防所需要的代价小,可以把土壤流失止于初始期[6]。加强对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上现有植被的保护,严禁采伐和破坏,严防火灾,严禁开垦,防止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和产生新的石漠化。要依法保护和巩固石漠化治理所取得的成果。

(3)实施封山育林,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针对双峰县降雨丰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快的有利条件,在石漠化地区实施封山育林,停止或减少人为干扰,让其自然修养生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从裸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的正向演变。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减少农村烧柴需要对植被的破坏[7],对石漠化特别严重,不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有效缓和大自然自我恢复的压力。

(4)以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大人工造林力度。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东桑西移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等在双峰县实施的机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石漠化程度强和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一律退耕还林,对坡度25°以下的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2]。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的马尾松、刺槐、国槐、桑树、香椿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进行造林,适当提高栽植密度,乔灌搭配,缩短林分郁闭成林的时间。

(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石漠化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石漠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蚕桑、经济林果等,造林后成林前鼓励农户种植花椒、金银花等中药材,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外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和地下水。如甘棠镇山斗的药王洞,奇石林立,洞深达10000m,岩门口的地下河水四季常流,清沏见底,然而这些资源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有效的开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开发这些旅游资源,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农民摆脱靠山吃山这一格局,减轻石漠化地区由于粗放性经营带来的压力。

(6)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投资大,周期长,但其生态效益是全民共享,因此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措资金,尽可能整合现有的长防林、退耕还林、农村农业发展、扶贫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开展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在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开发、林业贴息贷款和绿色产业建设贷款等方面对石漠化治理予以重点倾斜。实行“百姓参与,政府支持,公司介入,市场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

[1] 游群.石漠化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6,33(1):28-29.

[2] 彭英钦,张金贵,童方平,等.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9,36(3):60-63.

[3] 欧阳昶,邓德明.湖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1):65-67.

[4] 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操作细则[S].1992.

[5] 周锦忠,吕英娟.石漠化的成因机制和防治对策[J].湖南地质,2003,22(1):12-14.

[6] 吴爱中,罗秋良,贺庚云,等.攸县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1):76-77.

[7] 朱小毛.北湖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1):81-82.

(责任编辑:唐效蓉)

2009-12-24

2010-02-27

S 156.5

B

1003-5710(2010)02-0098-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