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

时间:2024-05-28

王 旭

(烟台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0)

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热门研究问题,各地陆续开展了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故此应加强农村产业融合情况分析,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创新发展模式,确保更多农民可以共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效益。

1 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从发展目标上来看,包含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等要求。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工业、服务业交叉融合,能够拓宽农业发展范围,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活力,带动产业兴旺。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可以催生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通过突破产业边界优化资源配置,使农业重心向加工、销售等领域拓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实现生活富裕等目标提供支持[1]。通过引入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管理,落实节能减排要求,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促使农民加强知识、技能储备,实现人才振兴,推动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提升,也可以为塑造乡风文明奠定扎实基础。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村产业融合为重要举措,能够在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收益。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的融合情况

2.1 现状

从农业产业融合情况来看,主要采取一、三,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如在一、三产业融合方面,以农业为核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手工艺等新业态促进消费,实现农业、工业聚集。围绕农产品设置旅游项目,将农业种植、加工等环节与旅游业结合,将旅游要素渗透整个农业产业链,可以依托农业生产场所开发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并凭借农耕文化等丰富旅游活动内涵,推动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而第二产业需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加速第一产业资源转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助力第三产业发展。随着先进种植技术和服务技能在农村普及,也能带来正面环境效益,推动乡村文化发展。采取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依托当地原料兴办加工厂,树立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能够为农村繁荣提供新兴支柱产业。而在以工业资源为基础的情况下,运用现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借助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可以使农产品在流通和销售环节增值,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创办产业园区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采取多元融合模式,打造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为农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为振兴乡村产业和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提供支持。

2.2 问题

在农村产业融合实践中,各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较多的产业融合问题,因此急需探寻产业融合创新模式,加速资源整合、利用,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

首先,农村产业融合仍然存在互补不足、链条过短等问题。分析原因可知,产业融合依然以农业种植、加工或销售为主,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幅度有限,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特色等问题,无法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也难以迎合现代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

其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缺乏足够创新力,部分地区融合项目严重同质化,缺乏足够竞争力。追根究底,主要是由于产业融合对资源依附性较强,缺乏特色资源的地区则面临融合创新阻碍,受到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取得理想成效[2]。

再次,参与产业融合的主体大多为小型企业,本身基础薄弱,缺乏足够内生动力,致使生产要素在产业、地域间流动缓慢,造成参与融合主体缺乏明确定位、存在功能重复、效率低等问题。在各联合主体之间,主要采取订单生产等方式实现利益联结,在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违约情况。在合作推进项目过程中,各主体间分工不明,将导致合作项目的利益联结松散,难以通过协同工作高效开展各类经济活动,也难以取得规模化效益。。

最后,产业发展受到硬环境和软环境制约,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建设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综合性服务平台等设施,彼此间沟通不畅,难以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保持联动。政府也并未针对产业融合提出配套的优惠政策或现代化建设实施细则,导致各部门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未形成合力。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

3.1 产业交叉融合模式

在解决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产业交叉融合模式,即在地区传统特色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从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化挖掘等方面激发发展潜力,孕育和催生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业生产与多功能相关的创意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的融合;培育新兴农业的同时,实现与社会化服务结合,拓展乡村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空间,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链、价值链为农民带来更多收益[3]。在模式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创新农产品,实现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具体来讲,首先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凭借生产技术、网络销售等优势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指导,统一组织农民进行农产品加工、生产,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劳动力的同时,使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农民获得农产品附加价值。通过加快农业育种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应加速农业和新技术融合,实现生产方法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地区高新技术渗透率,使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向农业渗透,缩小农业边界范围,可以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化融合,通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高作业效率。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可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特色文旅、交通运输等产业。最后,需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把握现代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农产品需求,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实现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开发地方特色旅游项目、文化产业等资源,如推出特色文化产品、纪念品等,能够实现产业链横向延伸,推动地方农副产业及相关行业发展。

3.2 产业资源共享模式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采取产业资源共享模式可以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在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流动,通过实现产业融合创新培育新业态,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采取共享模式,本质是为优化资源配置,使产品、服务等获得共享渠道,推动农村产业深层次融合和转型创新。一方面,为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通,应实现城乡融合,以全域产业为基础,通过统筹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建设农产品商贸物流、农旅养生等特色产业,引导产业集聚的同时,推进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建设,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共享发展成果[4]。另一方面,考虑到农村产业融合拥有较广覆盖面,且市场经营具有较高复杂性,需要加强多元主体培育,为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奠定扎实基础。结合这一目标,相关部门需出台政策和搭建平台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如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行业协会等组织提供资金、物流等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应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行职业经理人认证制度,使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参与到新农人培育工作中,通过释放主体联合效应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人才资源支持。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同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建设,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建立大农业综合标准体系,能够加强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全覆盖的农业综合体。在获得资金、人才、制度等各种保障的基础上,农村营商环境可以得到持续优化,加速企业协作和产业融合的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尽快推出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树立产业融合典范。

3.3 产业集群融合模式

伴随着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采取产业集群融合模式,以地方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进行加工、物流等服务的叠加,提高生产集约程度、汇集信息流、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可以带来规模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在该种创新模式下,农业经营主体关系将从过去的引领带动向着融合共赢方向发展,通过契约、合同加强利益联结,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和规划发展。作为“链主”企业,应向上提供技术服务,实施订单生产的同时,帮助生产主体实现渠道对接,为农户带来更多收益。而个体农户可以土地入股、生产合作等方式融入共同体,通过配股分红方式获得收益,享受产业融合带来的成果。通过鼓励农户以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加入合作,使市场形成多样化经营主体,鼓励各主体间采取股权、技术转让等方式加强合作,可以吸引更多技术、资金等,使产业尽快壮大。为此,需要加强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找准共同利益的切入点,提供产销联动、股份合作等多种联结机制,明确各自权益和风险,确保各主体间利益统一,能够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为加强主体责任监督,需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主体间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保险等机制加强农民权益保护。设立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为对产业融合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主体给予相应补助,提供利率优惠等福利,使各主体主动参与到企业运作中,营造优良合作氛围,共同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建立多元化利益共享分配制度,协调各类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突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困境,使企业通过组建联盟共享产品、物流等各种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等相关项目,最终达成利益共赢目标。

3.4 “科技+”融合模式

采取“科技+”融合模式,依托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健全农村产业组织,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可以带来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与升级。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加快农村产业信息化平台顶层设计,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产业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推动综合化产业平台建设。通过打造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物联网,实现全村无线网全覆盖,可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通过过程监控、质量追溯,在实现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网络销售开发进程,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在良好软环境中,采取“互联网+”产业融合模式,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通过与大型APP 企业合作开展贸易活动,能够拓展农村营销渠道,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5]。伴随着农业产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完成农业虚拟产品开发,将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服务中,打造地方农业品牌,可以最大化利用农村资源创造效益。通过实施农村淘宝计划和建设京东帮扶站,将电商全面渗透到农村,使地方特色农产品高效进入市场,逐步发展至一定量级,带动农村深加工、物流等产业链延伸。在“科技+”模式不断推广的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动各行业深度融合,能够催生各种新业态;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使各地发展形成多功能农业,体现地方特色,推动新兴产业向着繁荣方向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新机遇。通过科技赋能,要求参与农村产业经营的人员积极创新,学习和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采取产业经营新思路、新方法,使农村电商产业始终保持创新活力,提升农村产业整体质量的同时,充分展现产业融合价值[6]。

4 结论

加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在带动产业兴旺的同时,为落实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等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支持。对现有融合模式展开分析,确认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交叉融合、资源共享、集群融合等创新模式,能够通过创新农产品、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等各种途径加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