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扶贫模式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

时间:2024-05-28

陆 蓉

扶贫模式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

陆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加快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是当前扶贫模式下较为高效的助农形式。文章通过对扶贫模式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提出了人、自然与旅游“三位一体”的新兴旅游建设模式。以扶持旅游项目为着重点,推动形成造血化扶贫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自然旅游管理意识,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与农村的融合问题。

乡村扶贫;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下,旅游扶贫工作发展越发蓬勃,逐渐成为乡村脱贫攻坚任务中具备得天独厚优势的项目建设。旅游扶贫能够帮助那些具备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可谓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旅游资源浪费问题,又通过有效途径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穷。乡村旅游又是农业农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迅速发展的新生旅游模式[1]。其与农业紧密结合,凭借优秀的乡村人文、自然生态等特点成为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回归慢节奏自然与田园生活以及生态环保的寄托,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扶贫模式下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通过对一些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贫困的地区通过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业,使当地农民摆脱贫困处境走上致富道路,不仅能够保证当地经济提升,还能侧面保障政治文化和谐发展。2016年扶贫办就指出农村现存贫困人口是7 000 万左右。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但也并非不可完成。在扶贫模式下,进行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是促进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有效形式。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乡村旅游业开发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索就显得非常重要[2]。搭乘了乡村旅游发展列车的农户经济效益产出要比传统农户高出近三倍,乡村旅游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发展[3]。但当前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太良好,发展模式不均衡,地区差距大等问题频繁出现。所以在当前扶贫模式下,必须对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完善扶贫体系,有机融合乡村发展与旅游开发,让乡村旅游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活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1.1 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与特色人文[4]。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是,需要融合当地乡村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以及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与现代城市化形成强烈反差,并整合当地旅游资源,为游客还原朴素自然的特色生态,打造乡村独有的亲近自然而又不失人文内涵的新型旅游模式。俯瞰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能够看到各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收入也能在当地经济收益中占据一定比例[5]。目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侧重自然环境的景区开发。通过对当地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将其转变为极具观赏性或休闲娱乐价值的天然生态景点。比如黄河游览区、黄山景观区等。第二种是针对一定人文资源与历史背景的景区开发。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乡村具备相当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化传播,依托精神文明建设来发展当地旅游业,就可以形成具备历史内涵与人文气息融合的旅游景区,比如遵义的红色旅游胜地等[6]。最后一种则是民俗风情的景区开发。通过宣扬传播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比如凤凰古城、丽江等。

1.2 存在问题

从乡村旅游模式理论提出到现在,通过乡村旅游来帮助当地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存在较多需要解决的难题。首先便是基础旅游硬件环境建设不够完善[7]。部分农村景区道路狭窄,游客不易进入当地景区。其次,是部分地区发展不均衡,要么过于依赖乡村旅游建设,对当地进行不合时宜的过度开发,过度投入于自然景观建设,忽视了人文风情的表达,要么是对当地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的文化传播工作过于专注,忽视了基础旅游环境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旅游的发展[8]。最后则是部分地区旅游管理水平低下,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地处于贫困地区,当地农民文化素养不高,又缺乏相应的旅游管理培训,从而无法对旅游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

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2.1 建设“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

建设“立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从旅游项目构建初期就应当具备的景区开发思路。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直至投入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当采取“人-自然-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为旅游建设提供文化基础。这样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在景区开发过程中通过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可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项目开发完整,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 建设“农旅互助”乡村旅游模式

早在2016年,旅游局就明确指出必须在5年内通过乡村旅游帮助近百万人口脱贫。在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要明确搭建“农旅互助”发展模式,以当地农业产业为核心,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改造,形成促进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旅游形态,才能真正做到农旅互助,为当地农民收入提升提供高效途径。

3 扶贫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以旅游扶贫为契机,促使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

旅游业发展至今,离不开政策扶持,而伴随着助农政策、乡村发展战略的出台,乡村旅游发展逐渐成为旅游发展新的聚焦点。随着助农扶贫政策的改变,对乡村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乡村旅游开始逐渐登上市场舞台。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助农相结合,是较为新颖的乡村发展方式[9]。可如果想要为乡村发展带来真正的促进力量,就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经济能够稳步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基础建设,这样一来就必须重视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必须加快构建招商引资标准流程,通过增加企业数量,从而不断为当地经济带来流动资金,加快当地乡村旅游基础建设。

3.2 以旅游项目启动扶持为重点,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的形成

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除了保证旅游业迈向新时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乡村更好地构建自给自足的创新扶贫模式。而针对于较为贫穷的农村地区,在建设乡村旅游相关项目时,必须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并且应当重视旅游项目前期规划,保障旅游项目相关产业构建成功后,能够稳定为后续乡村旅游建设、乡村基础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从而为当地发展注入经济活力。毫无疑问,随着乡村扶贫工作的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已然成为助农扶贫体系中的重头戏。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项目运营的经济效益,应不断招纳吸收旅游人、大学生志愿者等,侧面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切实可行地帮助当地旅游项目运营,更好地构建造血扶贫机制。

3.3 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调动当地农民对旅游项目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使当地农民能够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通过对他们进行相关旅游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旅游服务意识,使其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旅游工作融合起来,增强对乡村旅游建设的认知,帮助他们理解旅游扶贫的内涵[10 ]。从而通过提高农民旅游管理能力来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

3.4 将旅游扶贫计划纳入整个国家扶贫体系中

对贫困人口的关注一直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不能仅仅靠资金帮扶,而是应当采取更符合当地发展情形,更贴合农村生态发展的旅游扶贫来解决贫困问题。对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近10年来才出现的新型扶贫模式,这是一大创新举动,也是扶贫政策在乡村扶贫地区的大胆尝试。这一新型扶贫模式已经在很多地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因此对贫困乡村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应当纳入国家扶贫体制中,在城乡建设与振兴工作中必须考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社会从宏观角度去调整贫困地区的发展形态,还能为乡村旅游扶贫带来大量的资源,从而使乡村旅游建设更为完善。

4 小结

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城市中的人们不断以快节奏的生活来应对工作中的焦虑,而此时,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其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景观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田园。因此在旅游扶贫政策支持下,贫困地区当地政府应当利用科学的扶贫政策,结合当地旅游项目开发,积极招商引资,并带领当地农民投入到旅游建设中来,从而发展出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黄震方.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化与乡村旅游的学术实践[J].旅游学刊,2019,34(10):8-9.

[2]王建华,杨才园,谢玉梅.农村扶贫方式的政策取向及其演进逻辑——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文本梳理[J].改革,2019(9):138-148.

[3]王跃伟,佟庆,陈航,等.乡村旅游地供给感知、品牌价值与重游意愿[J].旅游学刊,2019,34(5):37-50.

[4]张羽清,周武忠.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装饰,2019(4):33-37.

[5]宋慧娟,蹇莉,陶恒.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及路径[J].农村经济,2018(5):46-51.

[6]聂伟,龚紫钰.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5-12.

[7]顾荣,陈凯,陈建成.基于价值网络理论的扶贫旅游参与机制研究——以河北省39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1):1593-1598.

[8]王慧.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3):198-201.

[9]黄震方,黄睿.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地理研究,2018,37(2):233-249.

[10]刘兆隆,范雪白,杨清灵,等.乡村旅游对精准扶贫的效益研究——基于居民幸福感视角[J].中国商论,2017(12):29-36.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8.56

F320

A

2095-1205(2020)08-115-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