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下对休闲农业旅游的探究

时间:2024-05-28

余 磊

“互联网+”时代下对休闲农业旅游的探究

余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农业活力,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难题。休闲农业旅游应运而生,文章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影响,分析了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希望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互联网+”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研究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加追求自然生态化的娱乐方式。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充分发挥了农业与旅游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全新升级。在“互联网+”时代,农业可以有效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休闲农业旅游质量,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休闲农业旅游展开研究,致力于探索出一条可行性强的道路,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旨在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1 “互联网+”时代对于休闲农业旅游的影响

1.1 “互联网+”时代的概述

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对“互联网+”时代的认知仍然不够清晰,使得学术界对于“互联网+”定义的认知存在偏差[1]。但是,各个学者对其内涵却有着相同的认知,即互联网已经进入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我国数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2 休闲农业旅游的内涵

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是指旅游与农业有效融合,致力于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休闲农业是一种创新型的经营理念,是指借助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结合当地农村特色,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式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提高当地农村的生活质量。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休闲农业旅游没有明确的定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侧重于农业,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它侧重于旅游。但是,学者看法的相同点都是以农业为基础,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达到二者的有效融合,以此促进农业产业链全新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1.3 “互联网+”时代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积极意义

一是“互联网+”时代可以创新传统农业的营销观念[2]。在传统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进程中,由于农村自身条件限制,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出现了以下问题,即不能精准确定目标人群、不能完善服务体系、宣传工作不到位等,这些现象导致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进程缓慢。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休闲农业旅游以其独特的优势,即自然化、生态化、娱乐性等特点,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互联网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其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有效精准确定目标人群,完善服务体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使其可以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健康发展。

二是“互联网+”时代可以完善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管理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存储量庞大,传播信息速度快,冲击了传统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模式,促进了休闲农业旅游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造假、营销重于质量等现象,也给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该做好自身定位,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促进休闲农业旅游科学健康发展。

三是“互联网+”时代可以增加当地农业的旅游附加值。在传统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中,旅游附加值较低,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认可度不高,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在互联网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如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包括兴趣爱好等,从而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并开展相应的营销管理活动,借此激发社会大众的消费欲望,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3]。

2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说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休闲农业旅游的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4]。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这些特点都对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地区差异性相比,目前我国同一地区内的特色旅游项目类似,降低了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性,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广大消费者。

此外,部分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未能对当地的市场展开全面完整的调研,导致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中低端现象严重,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阻碍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 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一般在城郊展开,且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特点,这就使得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缺乏科学的引导,不会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调研和分析,导致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呈现碎片化经营趋势,大大阻碍了休闲农业旅游经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利于农业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具有投资规模小、市场需求不稳定、季节性强等特点,导致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发展不均衡,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的规模经济效益,阻碍了其健康平稳发展。

2.3 休闲农业旅游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低

在传统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下,大多数旅游项目开发者对当地的文化认知不够深刻,往往只形成了表层文化认知,只注重建设周围的物质环境,未能挖掘文化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消费需求,大大限制了民俗风情文化的发展,降低了游客的参与力度,阻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此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周边生活的农民,但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往往脱离了农民的生活需求,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更有甚者,部分休闲农业旅游企业无证经营,降低了其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地位,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3 “互联网+”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休闲农业旅游的现代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许多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向还不了解,因此,政府的支持引导是休闲农业旅游突破传统模式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规划的普及,各行各业都在创新自身的“互联网+”模式,农业也不例外。政府先后颁布了多种扶农政策,明确提出农民要积极学习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广泛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充分体现当地特色,促进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另外,政府还可以帮助农村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实现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3.2 企业应该积极打造“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首先,企业应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积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的旅游服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新时代的消费者更加年轻化、娱乐化、高学历化,他们一般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具有很强的求异心理。同时,这一批消费者也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共同成长的一代,充分享受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因此,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就必须分析新时代的消费者,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性格和喜好,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服务,以此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有效性。

其次,企业应该根据当地的民俗风情,构建独特的网络品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宽休闲农业旅游宣传渠道。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大特色就是结合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具有独特的魅力。面对知识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品牌观念越来越强,不论是实体项目还是网络项目,都应该注重品牌的力量。因此,互联网时代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注重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融入了文化价值理念的“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凸显品牌概念,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应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架起消费者与休闲农业旅游的“桥梁”,扩大品牌影响力,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企业还应该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力量,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旅游进行适当的变革,有效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全面发展。例如,在草莓采摘园,应该积极利用无人机喷药、GPS导航等技术,实现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有效降低休闲农业旅游成本,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企业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休闲农业旅游的网络体验,为消费者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增强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感。近几年,电子产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VR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创新了大众的娱乐形式,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极强的情感体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也可以利用VR视频、VR实景感受等技术,实现网络体验营销模式,借此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休闲农业旅游的魅力,真正爱上休闲农业旅游。

4 小结

休闲农业旅游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努力探索“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道路。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建立互联网宣传平台,扩大休闲农业旅游的影响力,打造自身品牌,形成良好的企业信誉;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建立“一站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休闲农业旅游进一步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升级改造。

[1]苑雅文,王双.“互联网+”破解休闲农业发展瓶颈[J].中国商论,2016(20):80-81.

[2]谭城.“互联网+”时代发展休闲农业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5(22):192-194.

[3]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4]冷英棋.“互联网+”时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8.58

F592

A

2095-1205(2020)08-119-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