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王 耿 陈斌蓉
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探究——以湘赣边区茶陵县为例的考察
王耿陈斌蓉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理清乡村文化资源情况,认清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文章以湘赣边区茶陵县为例进行调查,发现该县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已经形成多样文旅产业体系,村民广泛参与文旅项目,并深度挖掘与宣传文化资源内涵等。但是仍存在诸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传承主体核心地位不强、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问题
茶陵县位于湖南株洲市东南部、罗霄山脉西麓,县域三面环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模范县,境内有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旧址。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罗霄山区扶贫重点县的茶陵县在2018年8月,经由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脱贫“摘帽”,从此走上了经济富强县发展之路。而当前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株洲市湘赣边区经济新的增长极,就需要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建立以茶陵县为首的文化建设示范区,并且通过以“点”带“轴”、以“轴”带“面”和集群发展的文化产业来推进全市的文化建设。对湘赣边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文化建设的研究,首先需要着眼的是从根本出发,梳理株洲市湘赣边区乡村文化建设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后提出株洲市湘赣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为株洲市实施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更多政策建议。
茶陵县虽地处株洲市东南罗霄山片区,但却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建设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其资源主要体现在“‘红’、‘古’、‘绿’、‘奇’四个字上。‘红’有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工农兵政府旧址、毛泽东在茶陵住室、湖口除奸遗址等红色革命资源;‘古’有为镇河妖而铸造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南浦铁犀,南宋古城,以及李东阳、谭延闿、‘明清四大学士’、进士碑廊等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绿’有面积13 万亩、有‘绿色海洋’之称的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奇’有云阳山的奇峰异峡以及潞水溶洞、秦人古洞等。”[1]概括而言,主要文旅资源及开发情况如下:
1.1.1 自然旅游资源
茶陵境内具有较大旅游效益的自然旅游资源以云阳山为代表,云阳山属罗霄山脉武功山系,由云阳山、天堂山、杨柳山、岩鹰嘴等几大山头组成,云阳山山高谷深,景色秀美,冬不甚寒,夏季凉爽,深为广大游客钟爱。
1.1.2 文物古迹资源
县内有素有“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美名的茶陵县云阳山,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云阳山兴农事、种五谷、采茶茗,云阳山留下了诸多神农氏活动遗迹,包括祈丰台、洗药池、晒药坪、碾药槽、炼丹灶、神农殿等灵迹。同时,云阳山也是较早的宗教活动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另境内亦有具7 000年历史的独岭坳早期先民遗址等早期古迹。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南宋古代城墙、古城内古街两旁保留至今的清代民居,以及南宋学宫、“四大学士祠”(明清生于茶陵的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等四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祠)、青霞观(元代全国三大道观之一)、状元桥等遗迹。以及城外洣江岸边的传说用于镇河妖的南宋“南浦铁犀”、洣江书院等。同时茶陵县秩堂乡皇上村的茶陵龙氏牌坊、秩堂乡皇图村的龙家牌坊等古迹文旅价值极高。
1.1.3 红色革命资源
茶陵县地处湘赣边区,地理位置特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工农兵政府旧址、毛泽东在茶陵住室、湖口除奸遗址等红色革命资源。尤其是位于茶陵县与江西永新县、宁冈市交界处的严塘湾里村保留有诸多红军革命斗争的足迹,如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县政治保卫局、红军独立师办事处、红军亭、红军井、红军标语、苏区作战图、红军练兵场、红军哨所、红军战壕、红军碉堡等红色古迹。
1.1.4 非物质文化资源
茶陵湘剧是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剧种,较为优秀的剧目有《洣水激流》《乌纱梦》《兰钏记》《土地状告送子娘娘》《李三娘》等等,表演上融入民间“百戏”“杂技”“武术”等艺术于其中,十分受百姓欢迎。
另外县内的茶陵民歌和客家山歌也独具特色,“茶陵山歌多系平腔,抒情性较强。小调风格委婉,多被采茶戏吸收;客家山歌音域宽,节奏变化多,朴实粗犷。按内容分有劳动歌、情歌、上梁歌、哭嫁歌、丧歌、赌标歌等类。”
此外茶陵县的桃坑乡、江口乡是客家人聚居地,当地保留有独特的客家风俗活动,如“元宵节里赛山歌——求快乐平安;元月十九敬观音——求子孙发达;六月初六拜水神——求风调雨顺;九月初九点篝火——求健康长寿”、“客家火龙”民俗表演等民俗活动。
1.2.1 形成多样文旅产业体系
茶陵县历任领导皆十分重视县内的文旅产业建设,通过不断努力,县内文旅产业建设现已形成了以“一山一湖一城一府一园”为核心的五大文旅体系,即“云阳山、东阳湖、南宋古城、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等五大核心景区体系”。[2]其中云阳山为国家4A级景区,已连续成功举办影响较大的“云阳山旅游文化节”“云阳山庙会”等大型文旅活动,并积极筹备申报国家5A级景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为国家3A级景区,2004年即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红色旅游30 条精品线路第8条(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中的重要景点之一,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宋古城2004年被评为“湖南百景”景点之一,2013年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02年起,茶陵县先后投入大量资金,逐步把南宋古城建成为“湘赣边区旅游中心”地、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包括茶祖文化博物馆、茶祖文化酒店、天子山公园等项目,现已完成一二期建设,并成功举办诸如“茶业博览会”“中华茶祖节”等茶文化主题大型活动。
除以上核心的五大文旅体系外,茶陵县亦形成了“名镇+名村+休闲农园”的乡村文旅体系。其中“名镇”即堪称“茶乡文化发祥地”“三大学士”故里(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的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秩堂镇;“名村”即“红色革命的见证者”、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严塘湾里村;“休闲农园”则是指茶陵县已经形成具有较大规模效益的数个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包括严塘镇的万樟园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严塘镇杨塘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云阳山生态茶园、马江镇皋芫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慧科生态园、拥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的火田镇卧龙村、桃坑镇下乐村的桃坑农家乐等。
综合来看,茶陵县已经形成“以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军村等历史事件为主的红色游”“以云阳山、东阳湖等景区为主的观光游”“以大龙村、卧龙村等乡村为主阵地的休闲游”的三位一体文旅体系。
1.2.2 村民广泛参与文旅项目
拥有如此丰富的文旅资源,因而茶陵县将旅游业作为乡村百姓脱贫的重要途径进行大力开发建设,如“该县正在投资69 亿元,提质改造全长71 km旅游扶贫环线,把云阳山、东阳湖、南宋古城等主要景点和十大美丽乡村用旅游专线串连起来。同时,县里还对所有扶贫村进行旅游资源摸底,确立12 个建档立卡旅游扶贫村,邀请乡村旅游专家、教授深入现场指导发展乡村旅游,为扶贫提供动力。”[3]在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方面,则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仅如此,茶陵县在进行乡村文旅项目建设中,“为让贫困对象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茶陵县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同时,还通过发展乡村民宿、家庭旅馆等增加贫困户收入。”[3]即广泛发动乡村贫困户深入参与到乡村文旅项目中,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邀请百姓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除广泛发动乡村百姓参与乡村文旅建设外,茶陵县诸多村镇亦发起了乡村百姓组织的丰富的民间活动,如火田镇大龙村的“梦回大唐江湖行”——乡村邻居节活动、高陇镇的祖庵家菜美食节及荷花节、火田镇的漂流节及水果采摘节、秩堂镇的油菜花节、虎踞镇的“烧架香”民俗活动等等,村民参与度广,亦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中。
1.2.3 深度挖掘与宣传文化资源内涵
在深挖文化资源内涵方面,茶陵县可谓是多措并举进行深挖、广泛宣传本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茶陵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深入研究茶陵历史文化。茶陵历史文化研究会广泛组织人力深入研究茶陵历史文化,编辑出版了《茶陵州志》《李东阳评传》《李东阳研究》《茶陵人民革命斗争史》《茶陵党史》《毛泽东与茶陵》《茶陵历代书院》《茶陵文选》《茶陵民间文学集成》《三大学士故里》等关于茶陵历史文化的系列书籍,系统展示茶陵历史文化。
(2)创办专门刊物,交流宣传茶陵历史文化。茶陵县文化馆成立研究本县历史文化的专门刊物《南浦潮》,刊物内容涵盖文学创作、书法美术摄影作品、群众文化活动、地方戏曲、音乐和舞蹈创作、传统美食推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将关于茶陵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美文及时展示于大众。
(3)拍摄影片宣传茶陵历史文化。为扩大宣传茶陵的效果,茶陵县专门拍摄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红色政权》发行《千年古衙、红色摇篮》风光片等,极大提高了茶陵的知名度、美誉度。
目前,茶陵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红色旅游、自然观光游、乡村休闲农业体验游及民俗体验游等,已形成的文化产业集聚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但诸如红色旅游、自然观光游文旅项目以企业投资建设为主,有较完整的设计规划及较完善的配套服务;乡村休闲娱乐活动等特色游作为乡村文化建设配套服务,主要由企业投入资金开发,提供富有乡土气息、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尚未开发地区,一些文化活动由镇、村委组织,活动影响面小;乡村自制产品以家庭为主,自行贩卖。这些乡村文化建设不够系统、丰富,问题较多,主要有:
茶陵县诸多乡村拥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历史、民俗、建筑等文化资源数量多、质量好,但存在资源优势地域差异大,城乡开发不平衡的问题。文化资源集中地区文化建设发展较好,文化资源薄弱地区则尚未形成规模,发展欠缺体系性、规模性。
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是以政府政策为导向,辅以财政支持。企业作为投资方,以经济效益优先。大部分农村乡村文化建在不断延续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上。文化资源发展薄弱,乡村百姓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生计压力下,形成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等问题。乡村文化学习、传承主体由于常年背井离乡,阻断了乡村文化传播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因乡村文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农民在乡村文化宣传中属于承载者、从属者身份;企业投资建设的景区,农民从属于打工者身份;以合作社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农民数量不多,导致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积极性弱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由于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导、景区为单位,以农户为单位自发地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较少。在整个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承载者发挥作用较小,缺少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民高度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合作组织。
新时期国家为了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之重要内容,也属于发展乡村之软实力,亦属于乡村扶贫工作中的“扶智”之核心。因此各地现阶段只有理清乡村文化资源、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等,才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切实的、可实施的建议,从而从实质上助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阳卫国.提升文化 促进发展[J].学习导报,2006(08):45.
[2]彭新军.把握“五环节”推进茶陵旅游规模化[N].湖南日报,2013-04-10(010).
[3]周怀立.湖南茶陵“旅游+”成扶贫“利器”[N].湖南日报,2015-11-11(F01).
2019年度株洲市社科立项课题(课题NO:ZZSK19113)
王耿(1984- ),男,汉族,河南平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F327
A
2095-1205(2020)05-135-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5.6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