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刘 莹
农村养老困境与解决方案
刘莹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农村养老问题也日渐突出,为此有必要对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积极探索出解决方案,以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化;农村家庭养老;困境;解决
当前的中国,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养老模式,也是很多农村老人不得不选择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是指老人与子女一同生活,或呈现出一种分而不离的生活状态,是由千万年来中国传统孝道影响而形成的,人们认为孝顺老人是子女应该承担的任务,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会被人们认为人品不好,在道德上备受人们的谴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点在农村体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作为养老费用体现的作用越来越小,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节省了劳动力,因此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这样一来农村老人则留守在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老人的养老问题。
随着近年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流失率不断下降,升学率则不断提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为人们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劳动力外出打工,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认识到了读书、上学的重要性。不论是从社会意义上来看,还是从家庭内部的意义上来看,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人均收入的提升,也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了经济保障。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收入水平也显著提升,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总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增加了老人的独立性,在家庭缺少照料者的条件下,各家庭成员开始有能力从外部购买养老服务,为家庭养老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家庭养老方式长期存在于我国内地农村,体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以这种养老方式的基础为家庭文化,在一定家庭文化基础上时代传递,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下的养老需求。然而,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动和发展,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养老观念不断变化,随着城市化迁移流动农村家庭养老依托的文化基础受到了重重挑战,同时其依附的家庭代际关系亦发生了改变。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后,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收入,使得农村子女有能力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同时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子女尊老敬老的意识也发成了改变,这种情况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在农村经济结构骤变的情况下,人们世代传承的农村家庭养老制度开始土崩瓦解,削弱了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性。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们的生育观念亦出现了较大改变,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人口数量大量减少。虽然近年来我国针对生育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但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在减少,养老问题开始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性问题。这种背景下,以家庭成员为主导地位的养老结构成为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目前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特征,此种形势意味着农村养老保障能力显著下降。一定的家庭成员规模与子女数量,为家庭养老供给提供了前提,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直接造成了农村老年人缺少精神上的慰藉与生活上的照料,青壮年人口背井离乡,传统大家庭模式开始瓦解,代际之间的分离加速了家庭户分化。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冲击,加速了农村家庭养老结构的分裂。
农村家庭养老中,子女不仅为老人提供了经济上的供养,同时也为其生活、精神上提供了慰藉,这样老年人才能真正老有所养,然而城市化背景下大量青壮年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在农村留守的老人逐渐增多,有关数据表明,农村家庭户中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后,流失了大量的农村家庭养老资源,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在青壮年人口进城求学、外出务工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成为空巢老人,即使子女具备了为父母提供经济供养的能力,但由于他们远离故乡、远离家庭,自然很难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与精神照料,农村老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感念已很难实现。在社会养老资源、公共养老机制普遍稀缺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村老人只能自我养老,老无所依不再是危言耸听,这种情况的出现甚至导致很多老年人走上了自杀的极端道路。
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如农、林、牧、副、渔等均逐年下降,从事其他行业(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开始提升,很显然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资源的积累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农村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城市化背景下,大量青壮年人口开始外出务工,耕种土地的任务则落在了农村老年人与妇女身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用地、工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农业耕地被大量消耗,失地农民开始增多,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随着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巨大下降,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人口逐渐老化,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的经营性收入也开始下降。
在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这种情况下农村家庭养老资源大量转移向城市,农村家庭养老资源越来越少。在新的替代性资源还没有形成的前提下,供给、需求出现了反方向的变动,供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打破了农村养老资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传统家庭养老资源供给很难承受住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任务。要想达到供求新均衡,则必须拓宽多种供给渠道,拓展农村社会养老资源供给范围,使农村养老保障功能不断增强,进一步弥补其供给上的不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可以充分满足集约利用农民宅基地的需求。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是可能的,从而不断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有关工作,因此走一条农村居家养老联合社区养老的新型农村养老途径存在其可行性与必然性。对此,地方各地政府可以建立并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综合运用土地、财政与税收等方面措施,合理运用股权合作与政府购买服务等方法,鼓励个人或专业机构,加快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撑体系的建立,该体系需以居家为基础,在社区、机构的依托之下,逐步完善其功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养老服务。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土地收益分配的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好农村养老问题,充分发挥出“以地养老”在农村养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土地用于养老的功能。具体来说,应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运用转让、出租与入股土地的方式,对土地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帮助农民解决好土地撂荒的问题,为农民走出一条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同时还可以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积极化解农民老龄化、土地碎片化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农民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既可按照合理价格将农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又可以选择入股的方式,以土地承包权为资本入股到农业企业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土地租金,为农村老人带来充足的养老资源。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率都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大量农民工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障构成的安全屏障以外,大量年老体衰的农民工需要回流到农村,其养老负担也随之而来。为此,必须提升农民工参保率,帮助其树立起参保意愿,探索出一种破解跨区域统筹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农民工上了年纪之后,不管是继续在城市生活,还是回到农村生活,都可以老有所养,为农民工提供社会养老保障,使这些年轻时曾为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养老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家庭、企业、社会与政府一同发力。首先要积极创新农民工养老保险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农民工特点与需求的养老保险机制,深度整合城乡养老保险机制;其次应该使农民工树立起参保意愿,降低其个人缴费率,为其增加财政补贴,为高龄农民工建立针对性帮扶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村养老问题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随着农村养老问题的出现,很多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退缩,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1]杨立春.农村空巢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农业经济,2019(8):81-83.
[2]王泽强.人口城市化迁移下的农村养老困境及出路[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9(1):109-115.
[3]包美娇,徐利芳.后乡土社会视域下的农村养老: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19(11):67-69,79.
[4]范晓光,武晓伟.困境与出路: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思考[J].西北人口,2005(4):19-22.
[5]牛文涛,姜润鸽.新中国70年的农村养老保障: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J].农业经济问题,2020(2):54-64.
[6]青秋蓉,肖建英.社会支持视域下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83-185.
[7]雷飞.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空巢老人赡养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8(29):113-116.
刘莹(1985- ),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区管理与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
F323.89
A
2095-1205(2020)04-137-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4.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