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孟 凯 朱玉杰
冬小麦配方施肥最优组合初探
孟凯1朱玉杰2
(1.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3;2.滨州市滨城区市东办事处山东滨州256603)
试验采用正交优化设计,在中等产量水平的滨海盐化潮土上,针对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有机肥、无机肥、氮磷钾配比、追氮时期4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机肥,主要因素是无机肥及其氮磷钾配比,次要因素是追氮时期。并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宜的冬小麦配方施肥方案。
正交优化设计;冬小麦;配方施肥;最优组合
近年来,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无机化肥施用量尤其是氮素化肥用量逐年增多,氮、磷、钾等元素配合施用比例不协调,以及氮肥追肥时期不当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不利于肥料发挥增产作用,还造成了地力消耗、土壤结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从而制约了冬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冬小麦种植产业而言,有效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试验在有机肥、无机肥、氮磷钾配比、追氮时期4个因素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优化设计试验,分析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因素,并探讨适宜的冬小麦高产配方施肥技术方案。
试验于2017年和2018年在滨州市沾化区古城镇苏窦村进行,其中2017年进行各因素的单因子试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供试土壤为滨海盐化潮土,有机质含量10.2 g/kg,全氮0.63 g/kg,碱解氮80 mg/kg,速效磷16.2 mg/kg,速效钾105 mg/kg,pH=7.2。
试验小麦品种为鲁麦23号,使用肥料包括尿素(N 46%)、磷酸二铵(N 18%,P2O546%)、硫酸钾(K2O 50%)。
本试验采用L9(34)正交表,取4个因素,分别为有机肥、无机肥、氮磷钾配比、追氮时期,每个因素分为3个水平,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因素与水平表(见表1),试验共9个处理(见表2),重复3次,共计27个小区,小区面积35 m2。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每一处理中60%氮肥基施,40%氮肥追施,肥料用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现场配比,混匀后施用。收获时分区测产,计算产量,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
表1因素与水平表(单位:kg/亩)
水平因素有机肥无机肥N、P、K配比追氮时期 1Al 3 000B1 35C1 1∶0.6∶0.4D1拔节 2A2 2 000B2 40C2 1∶0.5∶0.5D2返青 3A3 1 000B3 60C3 1∶0.7∶0.3D3播前
表2试验方案及平均产量(单位:kg/亩)
处理因素有机肥无机肥N、P、K配比追氮时期平均产量 1A1 3 000B2 45C2 1∶0.5∶0.5D1拔节448.9 2A1 3 000B3 60C1 1∶0.6∶0.4D2返青459.4
续表2试验方案及平均产量(单位:kg/亩)
处理因素有机肥无机肥N、P、K配比追氮时期平均产量 3A1 3 000B1 30C3 1∶0.7∶0.3D3播前437.5 4A2 2 000B1 30C1 1∶0.6∶0.4D1拔节399.5 5A2 2 000B2 45C3 1∶0.7∶0.3D2返青424.6 6A2 2 000B3 60C2 1∶0.5∶0.5D3播前406.3 7A3 1 000B3 60C3 1∶0.7∶0.3D1拔节386.7 8A3 1 000B1 30C2 1∶0.5∶0.5D2返青330.0 9A3 1 000B2 45C1 1∶0.6∶0.4D3播前368.2
从表2可以看出,在9个处理组合中,第2处理组合A1B3C1D2,即每亩施有机肥3 000 kg、无机肥60 kg,N∶P∶K=1∶0.6∶0.4,返青期追氮肥,平均产量最高,达459.4 kg,为接近最优组合。
通过计算各水平平均产量之和(用1、2、3表示),可得出各水平的平均产量指标(用1、2、3表示,1=1/3,2=2/3,3=3/3),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平均产量指标及极差(单位:kg/亩)
从表3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因素的平均产量指标最大值组合为“有机肥1+无机肥3+N、P、K配比3+追氮时期1”,对照表1因素与水平表,得出可能最优组合为A1B3C3D1,即每亩施有机肥3 000 kg、无机肥60 kg,N∶P∶K=1∶0.7∶0.3,拔节期追氮肥。并且,从极差大小的排序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各试验因素的重要性顺序:有机肥>无机肥>N、P、K配比>追氮时期。另外,可能最优组合A1B3C3D1并未出现在9个试验处理组合中,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用L.S.D法对各因素不同水平间进行多重比较。
通过对结果的方差分析及用L.S.D法对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多重比较,找出影响冬小麦配方施肥效果的主次因素,并确定冬小麦配方施肥的实际应用最优组合。
2.3.1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根据表4方差分析的结果,有机肥=295.48>F0.01(2,18)=6.01,无机肥=37.4l>0.01(2,18)=6.01,N、P、K配比=18.12>0.01(2,18)=6.01,可以看出以上三个因素各水平间差异均达到1%的极显著水准,是影响冬小麦配方施肥效果的主要因素。追氮时期=2.83<0.05(2,18)=3.55,故其不是影响冬小麦配方施肥效果的主要因素。
表4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变异原因自由度平方和方差F值F0.05F0.01 有机肥234 186.7817 093.39295.48**3.556.01 无机肥24 328.082 164.0437.41** N、P、K配比22 096.641 048.3218.12** 追氮时期2327.34163.672.83 机误181 041.2357.85 总和2641 983.80
2.3.2 L.S.D法对四个因素各水平进行多重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有机肥各水平间平均产量差异均极显著,说明有机肥是本试验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并且亩施有机肥3 000 kg的平均产量最高,故应取该水平。无机肥各水平中,60 kg/亩与45 kg/亩的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与30 kg/亩水平的平均产量差异极显著,说明无机肥是本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该因素可取45 kg/亩~60 kg/亩的水平。N、P、K配比各水平中,1∶0.6∶0.4与1∶0.7∶0.3的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两者与1∶0.5∶0.5水平的平均产量均差异极显著,说明N、P、K配比是本试验的又一主要因素。考虑到冬小麦品种、土壤供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N、P、K配比可取1∶(0.6~0.7)∶(0.3~0.4)的范围。追氮时期各水平中,拔节期追40%氮肥与播前氮肥全部基施的平均产量差异显著,其他各时期间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追氮时期不是本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是次要因素,但40%氮肥于拔节期追施符合冬小麦的吸氮规律,其增产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40%氮肥于拔节期追施应作为冬小麦配方施肥的主要辅助措施。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实际应用最优组合为亩施有机肥3 000 kg、无机肥45 kg~60 kg,N∶P∶K=1∶(0.6~0.7)∶(0.3~0.4),拔节期追施40%氮肥。
表5各因素各水平多重比较表(单位:kg/亩)
因素水平平均产量差异 有机肥A1 3 000448.6 A2 2 000410.138.5** A3 1 000361.687.0**48.5** 无机肥B3 60417.5 B2 45413.83.6 B1 30389.028.5**24.8** N、P、K配比C3 1∶0.7∶0.3416.3 C1 1∶0.6∶0.4409.07.3 C2 1∶0.5∶0.5395.121.2**13.9** 追氮时期D1拔节411.7 D2返青404.67.1 D3播前404.07.7*0.6
(1)通过对正交优化设计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影响冬小麦配方施肥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机肥,所有最优组合中,都以亩施有机肥3 000 kg平均产量最高,与生产上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相一致,是冬小麦配方施肥中最主要、最关键的措施,在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有机肥肥源缺乏地区,可用腐植酸铵肥料代替,每亩深施75 kg左右为宜[2-3]。
(2)通过对正交优化设计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确立了影响冬小麦配方施肥效果的另两个主要因素为无机肥及其N、P、K配比,符合配方施肥的理论;追氮时期虽不是本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于拔节期追氮肥符合小麦的吸氮规律,其增产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40%氮肥于拔节期追施应作为冬小麦配方施肥的主要辅助措施[4]。
(3)通过对正交优化设计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找出冬小麦配方施肥的接近最优组合为A1B3C1D2,即每亩施有机肥3 000 kg、无机肥60 kg,N∶P∶K=1∶0.6∶0.4,返青期追氮肥。进而通过计算得出可能最优组合为A1B3C3D1,即每亩施有机肥3 000 kg、无机肥60 kg,N∶P∶K=1∶0.7∶0.3,拔节期追氮肥。
(4)通过对正交优化设计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及L.S.D法检验,得出冬小麦配方施肥的实际应用最优组合为每亩施有机肥3 000 kg、无机肥45 kg~60 kg,N∶P∶K=1∶(0.6~0.7)∶(0.3~0.4),拔节期追氮肥。折合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平均用量分别为每亩施磷酸二铵20 kg、尿素23 kg、硫酸钾10 kg,其中12 kg的尿素于拔节期追施。
本试验条件下,滨海盐化潮土上冬小麦高产配方施肥方案为:在每亩施3 000 kg以上有机肥,或75 kg左右腐植酸铵肥料,培肥地力的基础上,应保证适宜用量的无机肥供应,以每亩施60 kg左右为宜;同时,考虑到冬小麦品种、土壤供肥能力的差异,N、P、K配比取1∶(0.6~0.7)∶(0.3~0.4)的范围,再辅以拔节期追施40%氮肥,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1]张里千.正交优化法和三次设计的巨大作用[J].质量管理,1995(2):37-38.
[2]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全国配方施肥技术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G].北京:农牧渔业部农业局,1986.
[3]彭克明,裴保义.农业化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4]余松烈.作物栽培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05
S512.11
A
2095-1205(2022)02-16-03
孟凯(1974- ),男,汉族,山东邹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壤与农业化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