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及实施

时间:2024-05-28

崔致萍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及实施

崔致萍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生态监测和调查规划院甘肃兰州730046)

封山育林是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封山育林可以增加成林面积,涵养封育地区水土,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封山育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介绍了封山育林的原则与基本条件,探讨了封山育林的具体管理和技术措施。

封山育林;林业生态建设;生态效益;补植工作

封山育林是将生态遭到破坏,植被难以恢复的地区封禁起来,对疏林、灌木进行封育或栽植新株的育林方式。以“林木自然生长+人工抚育”的模式,开展栽植、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改变脆弱生态,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并形成更加良好稳定的生态系统。本文以甘肃白龙江林区为例,通过对其实施封山育林,白龙江林区的植被数量和森林面积较之前有了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因此,研究封山育林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1 封山育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1 生态效益

1.1.1 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林区进行封山育林,依托森林系统强劲的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减少人类行动对森林的破坏,让林木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规律生长,同时辅以人工育林,提高树木成活率,达到培育多树种,吸引多物种,修复脆弱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1]。通过多年对白龙江林区卓有成效地实施封山育林,白龙江林区森林覆盖率由初期的47.4%增加到53%,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多年未见的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在林区,大熊猫、梅花鹿、金丝猴、黑熊、羚牛等国家保护动物频频被发现,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多。

1.1.2 丰富林业资源,改善地区生态

草本、乔本、灌木类植物构成了天然的森林群落,在此基础上,封山育林的开展实现了新生植被和原有植被交融生长,达到丰富植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封育过程中,林业气候、林分结构将得到调节。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防护性能强、复杂程度高,具有强大的抗灾抗虫能力,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繁衍,对于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对松毛虫、松梢害虫、叶树天牛等害虫有明显抑制作用[2]。

1.1.3 形成顶级群落,增强水土保持的能力

云南的云杉木、海南的热带雨林、小兴安岭的红松林,均是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顶级群落。顶级群落的形成可以增强森林蓄水保土的功能,防止植被遭受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现象[3]。在封山育林后,山地的灌木与草本植物迅速生长,林地枯叶的存量大量增加,枯叶在腐烂后融入土壤形成腐殖土,腐殖土的孔隙度较大,使土壤的保水与透水能力显著增强。

1.2 经济效益

1.2.1 充分利用光能,提高林木生产力

封山育林的对象包括不同年龄和成层性的树木,由于多层混交林林冠表面起伏度较大,具有交错生长、相互镶嵌等生长特征,当阳光照射进森林,多层混交林的叶片遮挡作用将光线形成漫射与投射,让林木与灌木充分吸收光能。如马尾松和杉木的混交林,马尾松是常绿乔木,生性喜阳,属强阳性树种;杉木属半阴树种。两个树种混交种植,马尾松可以充分吸收喜爱的阳光,同时为杉木遮阴;马尾松的枝叶能够把直射的阳光转化为漫射光,有利于杉木生长,保证植株健康,提升混交林的生产力[4]。

1.2.2 培养出的混交林工艺价值与经济价值高

封山育林培育出的混交林根据工艺价值和生长情况,可以将原木分为二等、三等,用于生产造船材、胶合板材以及小径材。同时为山区居民提供生活燃料及生产原料,缓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2 封山育林的原则、条件和主要方式

2.1 原则

封山育林以封禁为主,封育结合,利用森林的天然更新修复能力,辅以人工抚育措施,使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等地区长出大规模大面积的灌木,甚至重新发展为森林,是现阶段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封山育林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第一,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缺一不可;第二,不仅要关注短期效益,而且要重视长远效益,处理好两者关系;第三,根据封育区自然状况,种植适宜树种(如乡土树种),形成混交林;第四,有的地区降雨量少,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封山育林时应以种植草灌为主[5]。

2.2 条件

2.2.1 自然条件

封育区林地是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要有母树均匀分布,或者有萌蘖的伐根,或具备飞播或飞籽下种的条件。有的荒山荒地会残留一些树林,适合封山育林,这些残林的种子通过风吹、水流、动物等因素散播于地面,发芽生长成新的树苗,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封禁+育苗”,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禁止放牧、砍伐,保护残林及新生树木,最终培育出新的森林。

2.2.2 社会条件

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地区最适合开展封山育林工作。由于人们不方便进入封育区,就把人为因素对森林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护林人员的工作成果也能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2.3 主要封育方式

2.3.1 全封

全封适合高山和水源涵养林,以及恢复植被较为困难、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需要将育林区彻底封闭,除了育林工作外,禁止一切其他活动。全封内容复杂,包括架设封禁围栏、设立宣传碑、落实管护责任、人工辅助育林等,全封整个过程达3年~5年,有的地区甚至长达7年~10年。

2.3.2 半封

在林木主要生长季节进行封禁,其他季节,在确保森林生态不受破坏,严格保护珍稀树种的前提下,有组织地进行放牧、砍柴、副业生产等活动。半封适用于用材林,可以兼顾林业建设和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

2.3.3 轮封

轮封是划片区轮流封育,对不同的片区实施半封或全封。轮封期间,对解封区或实施半封的片区解封时间可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进行生活和生产的同时不能影响育林和水土保持,实现恢复植被、林业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的目的。轮封的间隔时间一般为2年~3年。

3 封禁管制措施和育林技术的应用

封山育林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尤其是每年的4月—5月,是育林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雨水丰沛、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暴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少见,适合植株生长。封山育林应以“封禁+育林+管护”为主。

3.1 封禁管制措施

3.1.1 架设封禁围栏

封育前要架设封禁围栏,对于山地林区而言,要选择适应山地作业的车辆和工具进行作业。围栏主要有铁丝围栏、石墙围栏和生物围栏,在封育区和农田、村庄交界处应设置铁丝围栏,准备木头杆、刺线、铁丝等围栏材料,埋入围栏杆时要用塑料袋套住埋入土里的部分,防止木杆潮湿腐化而影响使用寿命。铁丝围栏由刺丝、铁丝组成,高度设置在1 m~3 m之间,每5 m左右设置围栏杆。在山脊、高崖、河流等封禁难度较大的地段,也可以设置土石墙进行封禁。近年来,随着群众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封育区的围栏设置政策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在植被恢复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编制设计中开始偏向人工巡护为主,或以设置界碑为主,尽可能地少设置围栏。

3.1.2 设立宣传牌、碑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9](《王献之传》,P2105)

封禁围栏架设完毕后,要在显眼处设立宣传牌,有铁丝围栏的地段可在铁丝上悬挂铁皮制成的宣传牌,内容以“封山育林宣传”为主。宣传牌的作用主要是对封育地区周边的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自觉遵守封禁要求,不擅自闯入封育区。宣传牌的规格设置一般为30 cm×40 cm,字体为显眼的红色,底色为白色。要在村庄或农田与封育区交界处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段设置宣传牌,应每隔150 m设置1个宣传牌,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加宣传牌的设置间距。有的地段没有铁丝围栏,可以因地制宜,就地选用体型巨大的石头作为宣传碑,在石头上涂写宣传标语。

3.1.3 人员巡护

封山育林封育范围广大,仅仅依靠围栏和宣传标语,难免会有人不自觉地进入封育区,或有家畜闯入封育区。因此,每100 hm2应至少配备一位专职护林员,落实责任制度,在封育区要加强人工巡护、执法,一旦发现有闲杂人员进入封育区,应立即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惩治。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封育工作,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巡护等工作有序开展。

3.2 育林技术的应用

3.2.1 整地

封山育林以“封禁+育林”为主,育林方面,有的山区杂草生长繁茂盖度大,撒播树种后种子往往不能直接接触到土壤,很难发芽生长成幼苗,针对这种情况,育林人员要进行块状整地,为种子落地后长成幼苗提供必要条件。块状整地应根据所种植的树种确定整地面积,一般是1 m×1m至2 m×2 m之间,每亩需要整地150块左右。

3.2.2 树苗栽植

整地后栽植树苗,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树种混交栽植,如可选用乡土树种,常见的如柏树、松树、胡杨等。栽种时选择丛植,即每坑栽植2株~3株,栽植深度控制在10 cm~15 cm(根据树种而定),选用的树苗枝干要直挺,根系发达舒展,在坑内放入树苗后进行填土,填土到一半时提苗同时压实土壤,土壤完全填实后,在表面覆盖一层虚土,最后统一浇灌[6]。

3.2.3 灌水保墒

为了给新栽种的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在造林育林的首年,护林人员会进行人工灌水保墒。灌水次数应该在3次以上,同时要拓展整地的面积和深度,确保土壤可以储存充足的水分,尤其是在土壤水分不足的区域,应该积极做好除草等工作,防止杂草吸收水分,让幼苗尽快郁闭,以阻挡阳光直射地面而造成水分蒸发过多。

栽植工作初步完成后,为了保持苗木有充足的水分,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应及时进行修枝和截干,控制苗木的枝丫,修剪长势不好的枝叶,提高栽植质量。修剪能够保证养分在苗木的宽度、高度方面集中,利于苗木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修剪时,要注意保证植株能够照射到适宜的阳光,拥有良好的通风环境。

3.2.5 补植补造

对于次年成活不足160株/亩或不足85%的,需要及时开展补植补种工作,补植工作一般在春季开展,根据当地地理和自然条件,选用幼苗移植、裸根栽植,采取容器苗、生根粉泥浆蘸根、截杆、覆膜等补植造林技术,确定补植密度、条件以及树种[7]。补植前要先清理死亡的苗木,清理后喷洒预防病虫的药物,外加施肥,确保补植的土壤养分充足,无残留的死亡苗木,补植后的苗木应该做防寒处理(如树干涂白、根茎培土),确保苗木能顺利过冬,提升补植的成活率。

3.2.6 除伐定株

封山3年后,阔叶树混交林产生大量幼树,对这些幼树要严格按照计划伐除定株,去掉患有病虫害、生长不良的植株,保留生长发育旺盛、生长密度适宜的植株,以使封山育林地区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群落,乔木、灌木等均匀分布。封山地段原有的幼苗幼树,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过于茂密的情况下,生长会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要进行局部割灌除草和松土,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使其尽快郁闭成林。

3.2.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贯穿育林工作的始终。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种措施。实践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防治手段,或开展联合防治。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杀、设障阻隔等,扑杀害虫,阻隔害虫的传播途径;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杀灭害虫卵和幼虫,从源头杜绝虫害,如治理华山松林虫害,把2.5%敌敌畏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按照1∶2的比例混合,再加25倍左右水稀释后喷洒,可有效杀死80%的华山松林虫害。但是,化学防治毕竟是使用化学药剂,有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因此在实践中可以考虑轻化学防治,重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华山松大小蠹防治为例,该害虫可直接侵害健康立木,为其他蛀干害虫相继侵入创造寄居条件,华山松大小蠹的天敌主要有食虫鸟(如啄木鸟、山雀)、寄生蜂(如大小蠹茧蜂、松蠹长尾金小蜂)、郭公虫、隐翅虫、蚂蚁等,生物防治时要突出保护这类害虫天敌,为天敌的繁衍和生活提供有利条件[8]。还可以取梢头木当作诱饵对大小蠹进行物理诱杀,在开春之际放置饵木,夏季结束后将饵木剥开,处理杀灭引诱到的害虫,通过联合防治手段强化对病虫害防治效果。

3.2.8 投入资金,革新技术,重视育林监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被应用到封山育林工作中,显著提升了工作成效。作为基层林业单位,要不吝投入资金,革新技术,尽快建立封山育林信息化监测体系,紧抓建立和健全封山育林预警和监测体系,特别是在进行区域巡查、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时,采用传统工作方法容易出现疏漏,可以借助无人机、计算机远程监控、大数据等技术和设备,展开信息化工作,减少人力投入,保障基层护林人员的人身安全。针对出现的病虫害、森林火灾、偷猎、乱砍滥伐等情况,通过信息化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发现,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单位快速制定处理方案,及时避免封山育林的成果被森林火灾或人为因素侵蚀。

4 结语

封山育林是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及实施过程,通过有效封山育林,可以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封山育林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单位、相关人员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紧抓封禁和育林两个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封禁、有效育林,加强封育管理和技术的运用,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实现封育成果,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稳步发展。

[1]黄冬梅.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1,53(2):49-51.

[2]赵静.浅谈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J].现代农业,2021(3):82-83.

[3]折向明.探析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0,38(2):55-56.

[4]蔡蘅.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9(19):187-188.

[5]郭永锋,袁胜国.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8(8):141.

[6]晏文明,江家贵,徐京萍,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探析——以萍乡市林业生态建设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8-179,184.

[7]刘月喜.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广东蚕业,2021,55(12):49-51.

[8]宋维琛.封山育林的技术管理及主要措施[J]新农业,2020(13):24.

Th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aling Off Mountainous Areas for Afforestation i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ui Zhiping

(Bailongjiang Forestry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Survey Planning Institute in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46)

Sealing off mountainous areas for afforest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hich can expand forest areas, conserve the soil and water in the closed areas, improve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econom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dition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measures of this action.

Sealing Off Mountainous Areas for Afforestatio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Benefits; Replanting Work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13

S755

A

2095-1205(2022)02-42-03

崔致萍(1987- ),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工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