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中华蜜蜂四季饲养管理技术

时间:2024-05-28

樊瑞泉

探讨中华蜜蜂四季饲养管理技术

樊瑞泉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吕梁032200)

我国不同地区养蜂自然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一地区每年在气候环境、蜜源条件和蜂群情况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别,因此,需要饲养管理人员在养蜂生产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文章阐述了中华蜜蜂养殖现状及蜜蜂行为特征,分析了中华蜜蜂四季饲养管理技术、主要疾病防治措施,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饲养管理效果。

中华蜜蜂;四季饲养;管理技术

中华蜜蜂的日常饲养管理技术对蜂群繁育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同时和养蜂的经济收益存在直接关系。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技术存在一定差异性。中华蜜蜂自身具有独特的蜂群繁育特点,饲养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分析和关注四季差异,合理应用四季饲养蜂群技术,悉知蜂群感染多种季节疾病的内在风险,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防止蜂群感染疾病,全面增强中华蜜蜂的疾病抵抗力,提升中华蜜蜂四季饲养管理效果。

1 养殖现状

蜜蜂产品具有多种营养价值,属于一种养生健康食品,包含较多微量元素,同时对部分慢性病具有相应的疗效,从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同时,中华蜜蜂对多种植物都有传粉繁衍的重要作用,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国家列为重要资源保护品种。我国共有七百多万蜜蜂群,是世界上第一养蜂大国。中华蜜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存在于除新疆地区之外的各个地区,尤其在南方丘陵、山区居多,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1]。中华蜜蜂是以不同树木为主的森林群落和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生存,擅长寻找散落的花粉资源,对部分植物的授粉繁衍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相关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引进了较多的蜜蜂品种,一些蜜蜂品种的翅膀振动频率和中华蜜蜂接近,被中华蜜蜂当作同类进入到蜂巢中抢夺食物,导致蜂王存在被杀死的风险。

2 行为特征

2.1 选举、分蜂行为

中华蜜蜂蜂王的寿命通常为3年~5年,当蜂王释放出的信息素不能有效维持整个蜂群时,中蜂会针对性地急造3个王台实行新老交替,最终只有1只处女王可以破茧而出。因为蜂群需要1只强壮的蜂王实现家族繁衍,采用“选举”方式淘汰劣质王台,选育出蜂王。在实际生产中,开箱检查蜂群的过程中发现产生1个或2个王台时,需要进行干预,介入新蜂王,或者采用人工培育的王台。另外,中华蜜蜂主要通过分蜂实现繁衍,经过信息素和蜂舞开始传递信息,在分蜂季节会急造较多王台,第1个处女王出房之后开始全面巡查整个蜂群,当发现即将羽化王台,就要将其直接杀死,指导整个蜂群保存1只处女王[2]。原群的老蜂王会带领一半的蜂群离开母巢,创建新的蜂群。部分羽化出房的处女王会带领一部分工蜂离开母巢,实现2次分蜂,但是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中比较少见,因为小蜂群在野外存活率较低。

2.2 信息传递行为

中华蜜蜂的信息交流方式呈多样性,在传递食物信息的过程中,蜂群内采集蜂经过观察侦查蜂的“舞蹈”进行交流,获取相关的觅食距离信息等,采集蜂需要按照获取的方位信息有效搜索蜜粉源。分蜂过程中,5%的侦查蜂获取详细位置后,会带领分蜂群飞向新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侦查蜂迅速穿梭在蜂群中,带领它们到达目的地,同时在分蜂群体前面飞行,从腺体中分泌信息素,便于整个分蜂群看到前进线路,引导其到达目的地。处女王在求偶过程中分泌信息素,对雄蜂具有较高的吸引效果。

2.3 群体免疫行为

中华蜜蜂免疫行为是在群体水平抵御疾病的主要途径,包含理毛行为,清理身体的颗粒物和花粉,或者互相清理对方身上的颗粒物,在中华蜜蜂的抗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清洁行为是成年工蜂抵抗疾病与寄生虫的一种行为,属于中华蜜蜂群体免疫行为的主要构成部分。清洁行为在中华蜜蜂抗螨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检测出有螨寄生的巢房。饲养人员可以打开巢房盖,让螨逃走,或者清除受螨影响的蛹。当蜂群中出现病死幼虫,或者蜂巢内存在其他相关异物时,工蜂会将其迅速搬移出去,随时保持蜂巢干净整洁,避免相关疾病快速传播蔓延。

3 四季饲养管理技术

3.1 春季

分蜂是蜂群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种族繁衍的需求。中华蜜蜂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自然分蜂,蜂团主要集结在蜂场周边的高处,蜂群回收存在相应难度,分蜂效率较低,分蜂之后不能及时回收,分蜂群会出现迁移现象,引起蜂量减少。因此,规模蜂场大多经过人工分蜂有效扩大种群,制定相应策略有效控制自然分蜂。中华蜜蜂春季人工分蜂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4种方式:(1)异地分蜂。该种分蜂方法要求蜂场具有两个以上的放蜂场地,在分蜂之前将待分蜂群搬运到2 km之外的场地,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固定巢脾,降低颠簸程度,避免中华蜜蜂受到较大震动之后出现骚乱离脾,影响子脾正常发育[3]。通常情况下,人们选择傍晚或早晨进行分蜂,降低集蜂损失,蜜蜂到达新场地之后,需要飞翔认巢之后再开始分蜂,可能存在认巢之后的蜜蜂回归到原场地的现象,会对整个分蜂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在蜜蜂认巢之前进行分群;(2)人工控制分蜂,主要是在原蜂场内中华蜜蜂进行自然分蜂的过程中,人工介入干预分蜂过程,进而能够迅速分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蜂场地没有限制,在分蜂之后不会产生蜜蜂偏集现象,通过自然分蜂之后的新蜂群造脾和蜂王产卵积极,可以有效解决自然分蜂之后出现的收蜂难的问题;(3)原地分蜂,主要是在原蜂场内采用相关技术手段将繁殖蜂群分成几乎相等的两个蜂群,对场地和时间没有较高要求,但是会产生蜜蜂偏集现象,故需要合理调整分蜂群蜂脾;(4)桶养中华蜜蜂分蜂,可以进行人工分蜂,巢脾底部存在新造王台的情况下表明蜂群形成分蜂热,可以在自然分蜂之前人工干预进行一分为二。

中华蜜蜂春季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有效提升饲养管理质量和效率:(1)做好检查工作。在经过越冬后,蜂群内部的蜂脾关系、蜂王状态和饲养状况等多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在中华蜜蜂进行春季繁殖之前,饲养管理人员需要仔细检查蜂群,了解其动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管理。饲养管理人员在早春检查过程中需要关注外部气温,通常白天最高温度在10 ℃之上,平均气温大约在4 ℃时,进行一次全面的早春检查[4]。群势不强的情况下,组织双王同箱饲养管理;蜂巢内缺蜜时,合理补给蜜脾或者补助饲养;巢脾存在穿洞,可以使用小刀修去穿洞部分,切平放回;巢脾较多的情况下,饲养人员抽出存放,确保脾少于蜂;蜂群失王时,及时合并蜂群。饲养人员早春检查蜂群的过程中,收集赘脾、坏脾、老巢脾实行化蜡,避免出现蜡螟;(2)蜂群开繁和饲喂。早春季节外界有部分花粉进入,蜂王具有充足的蛋白质饲料,逐渐开始产卵。早春温度变化较大,蜂王开始繁殖过程中,抽出多余巢脾,在蜂群内部预留1框~2框蜜粉充足的巢脾,保持蜜蜂多于脾,促使它们能够有效保持子区温度。饲养管理人员需要采取奖励饲喂的方式,有效加速蜂群繁殖,同时结合蜂群需要进行喂糖、喂粉等。另外,早春外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饲养人员需要进行巢门喂水;(3)更新巢脾。中华蜜蜂喜欢新脾,饲养人员需要每年及时更新巢脾。当外部蜜源丰富,温度保持在18 ℃之上,同时巢框上具有白色蜡磷或者赘脾的情况下,饲养人员可以将安装完成的巢础,或者半巢础在傍晚时期插在边一二脾之间,有利于蜂王产卵,不断淘汰老巢脾;(4)蜂箱消毒。饲养人员在早春选择晴朗天气及时清除蜂箱内部的残渣蜡屑,保证蜂群干净卫生,同时清理旧巢脾,保持蜂群健康[5]。另外,蜂箱产生裂隙的情况下,饲养人员及时进行堵塞和填平,同时在天气晴朗时分批次进行蜂箱消毒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3%~5%的食用碱水溶液、5%~10%漂白粉洗涤蜂箱,用清水冲洗进行晾晒之后应用;(5)分蜂热控制和群收捕。饲养人员需要在中华蜜蜂繁殖季节降低蜂群分蜂热,为蜂王创造良好的产卵条件,增加哺育蜂的工作,调动工蜂采集哺育的积极习惯。春季外部大蜜源开始出现之前统一更换新王,同时检查蜂群,及时清理小群中的王台。另外,饲养管理人员可以增加1张巢础框促进蜜蜂造脾,或者抽取1张子脾补充到其他蜂群中,有效进行分蜂热控制管理工作。中华蜜蜂具有易分蜂的特点,饲养人员及时进行分蜂热控制管理措施,仍然具有个别蜂群分蜂。饲养人员及时发现分蜂群之后,采用收蜂笼贴近分蜂团上方,使用蜂刷驱赶蜜蜂进入,当蜂群集中之后抖进空蜂箱内部,之后放入卵虫、蜜粉脾。

3.2 夏季

部分养蜂地区夏季炎热,气候特征明显。当夏季气温超过35 ℃时,饲养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蜂巢降温处理和遮阴保护工作。饲养人员在炎热夏季饲喂中华蜜蜂的过程中,可以给蜂蜜幼虫、成虫补充清凉的糖水,防止出现蜜蜂逃离蜂巢的现象。蜜粉源间歇期,中华蜜蜂容易逃离巢穴,饲养人员需要及时饲喂糖水,做好防盗预防工作。饲养人员要做好夏季病害防治工作,有效清除蜂巢内部的害虫,为中华蜜蜂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巢穴生长环境。一般情况下,夏季饲养中华蜜蜂的过程中,蜂群容易感染腐臭病、囊状幼虫病等,饲养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关注这两种疾病,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经常洒水清理蜂巢,清理蜂巢内部的污渍和杂物,防止出现病虫。另外,饲养人员清理蜂巢的过程中不能过度惊扰蜂群,以免对夏季蜂群繁育产生不良影响,保证蜜蜂生长繁育环境良好。

3.3 秋季

饲养管理人员在初秋季节,需要开始培养强壮蜂王,及时筛选和淘汰蜂群,获得强壮的蜂群蜂王,及时替换劣质蜂王。饲养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补充蜜粉,保证蜂王顺利成活,完成越冬繁殖工作。同时,饲养人员需要针对繁育能力较强的蜜蜂群体进行食物奖励,全面提高蜂群繁育性能。秋季饲养中华蜜蜂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胡蜂的侵袭,出现蜂群被盗问题[6]。因此,饲养人员需要每日保持2次的群蜂检查工作,不能在蜂巢周边位置洒落糖水,避免吸引其他蜂群,出现饲养蜂群被盗现象。饲养人员要高度重视胡蜂对林区中华蜜蜂饲养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大秋季饲养蜂群的保护工作力度。另外,部分中华蜜蜂蜂群在秋季之后会产生频繁产卵现象,需要饲养人员人工停止蜂群产卵,减少蜂群饲料的浪费。秋季温度降低,饲养人员应严格禁止蜂群秋季产卵,做好人工关闭产卵处理。饲养人员要保存充足的蜜蜂饲料,保证蜂群过冬食用,防止临到越冬之前给蜂群喂蜜较多,增加工蜂工作负担,导致工蜂早衰,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人工饲喂蜂群的操作有效补充蜂巢内的短缺蜜源。

3.4 冬季

饲养人员在冬季饲养管理蜂群的过程中需加强病虫害的防控,帮助蜂群中断产卵,全面实施蜂群疾病预防工作。饲养人员需要高度重视蜜蜂中囊病、欧洲幼虫病的防控工作,在冬季晴朗气候的环境下,饲养人员在整个蜂巢内部空间喷洒相关的杀虫药剂,避免蜜蜂感染多种病害。

饲养人员需要全面检查各个蜂巢现有蜜源保存状况,防止产生蜜源缺失等现象,及时补充蜜源。冬季严寒,饲养人员需要采用人工保温的措施有效保证蜂巢内部达到适宜蜜蜂生存的温度,避免寒冷天气造成蜂群受冻死亡的现象。饲养人员采用蜂巢保温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密封闸板保温、填补保温棉、覆盖保温挡板或者布料等相关措施,同时将饲养蜜蜂的蜂巢放置在保温棉的中间位置,保证蜂巢内部湿润和温暖。另外,饲养人员在冬季应做好蜂巢的全面消毒处理,及时清除蜂巢内部的丛生杂草和杂物,同时在修补蜂巢上盖的基础上,采用杀毒药剂喷洒养蜂工具,合理保存闲置养蜂工具。因此,饲养人员在冬季进行蜂群管理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蜂巢内部清理工作,做好妥善保护越冬蜂群的工作,保证越冬蜂群具有合适的生存温度和湿度环境。

4 主要疾病防治措施

现阶段,中华蜜蜂饲养管理过程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主要包含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巢虫。饲养人员针对这些疾病,需要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保持饲养环境干净卫生,及时清除旧巢脾,培养抗病性较强的健壮蜂王,坚持饲养强群,保持饲料的安全质量。饲养管理人员在对囊状幼虫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分析该病毒危害,主要危害中华蜜蜂幼虫,感病幼虫在化蛹前后会出现死亡现象,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出现大面积蜂群死亡现象。饲养管理人员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的力度,及时更换蜂王,清除病脾、病虫,增强人工饲喂。饲养人员采用药物治疗过程中,较多传统的中草药疗法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成效,如20 g虎杖、15 g紫草和甘草、10 g青木香;板蓝根、穿心莲和贯众各15 g等中草药疗法方剂药物配伍,加1 000 mL水,煎水浓缩到250 mL,去除残渣之后增加400 g蜂蜜,能够饲喂10框~15框中华蜜蜂。饲养人员针对欧洲幼虫腐臭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病幼虫普遍在3 d左右死亡,传染性强,腐烂尸体具有酸臭味,干燥之后容易清理。饲养人员需要保证蜂场具有充足的蜜粉饲料,消除存在该病的蜂场,及时淘汰病群蜂王,或者采用药物治疗,以中草药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搭配治疗,如金银花、穿心莲等,按照成人药量增加糖水饲喂15框蜂。

5 保护策略

饲养管理人员要加强中华蜜蜂的保护措施,创建保育区,严格禁止外来养蜂户进入,防止外来蜜蜂和中华蜜蜂杂交,影响其遗传结构,同时在保育区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中华蜜蜂存活率。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大中华蜜蜂养殖管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在基因上有效提高中华蜜蜂的抗病性能与采集能力,定期组织中华蜜蜂养殖饲养技术和新品种培训指导,促进中华蜜蜂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另外,相关部门在保护和利用中华蜜蜂资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大其他蜂种在当地的养殖力度,投入充足的资金,实现养殖技术的创新,促进中华蜜蜂养殖逐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6 结语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呈现出季节差异性,饲养管理人员需要根据蜂群在不同季节的个体生长和繁育状态,合理调整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措施,从而提高蜂群对季节转变的适应性。

[1]丁彩龙.浅析中华蜜蜂养殖管理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6):19-21.

[2]苏建方.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7(15):40-41.

[3]杨帆.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20,39(2):47-49,53.

[4]漆彦奎.中华蜜蜂养殖技术[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7):56-57.

[5]张明华,田琴,周怡,等.贵州中华蜜蜂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贵州畜牧兽医,2019,43(5):33-35.

[6]胡晓玲,舒顺佳,周悦,等.巢脾使用时间对中华蜜蜂蜂群生长及工蜂形态特征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1,36(2):241-249.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18

S894.22

A

2095-1205(2022)02-57-03

吕梁市重点研发项目(农业领域)(2019NYGG29)

樊瑞泉(1977- ),男,汉族,山西汾阳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畜禽养殖及畜禽产品开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