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京市六合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究

时间:2024-05-28

陈小平

南京市六合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究

陈小平

(南京市六合区龙池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1505)

文章阐述了南京市六合区的水稻生产现状,分析了制约地区水稻高产优质的因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种植模式,提出了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经验,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南京六合;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六合区是江苏省会南京的北大门,区域地处北纬32°11′~32°37′,东经118°34′~119°03′,属长江下游“金三角”经济区。水稻生产是六合区农业生产领域的主导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稻种植投入成本、人力成本逐年增加,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产业作用,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种植效益增加,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六合区农业生产领域的首要课题。

1 六合区水稻栽培概况

1.1 地理环境条件

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岗地,南部和中部为平原,沿东北部冶山至中部骡子山向西北至大圣庙、竹镇止马岭一线为江淮分水岭,南侧为长江水系,北侧是淮河水系。全区有耕地6.26万 hm2,水域面积2.02万 hm2,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6 ℃,平均降雨约1 100 mm,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优越,是江苏省丘陵地区水稻种植的优势区域。

1.2 种植情况及主流品种

水稻生产是六合区农业生产领域的主导产业,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水稻种植面积3.3 万hm2,其中粳稻1.86 万hm2、籼稻1.44 万hm2;水稻平均产量8.45 t/hm2,总产量27.9 万t。杂交籼稻品种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为主,主要有丰两优、两优、深两优、Y两优、徽两优等系列品种。粳稻以早熟晚粳为主,搭配种植迟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种植品种主要有南粳5055、南粳9108、宁粳8号等[1]。

1.3 种植模式

稻麦(油)连作是近年来六合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耕地、整地机械、排灌、田间管理、设施农业的兴起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推进了水稻栽培生产全程智能化、机械化进程。

2 制约六合区水稻栽培高产优质的因素

水稻作为六合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各种鼓励政策的出台,机械化种植,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全区水稻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由于水稻种植模式、栽培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及对于稻米品质提升的需求,粳稻种植面积扩大、优质稻种的推广等客观上造成水稻生育期推迟、水稻种植群体加大等问题,制约了现阶段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因素

2.1.1 气象灾害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出现频次越来越高,低温冷害、高温热害以及台风天气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水稻在含苞、抽穗扬花期对温度极为敏感,最适宜的温度为25 ℃~30 ℃。当遇连续3 d平均气温低于20 ℃(粳稻)或2 d~3 d低于22 ℃(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气温在35 ℃~37 ℃时(杂交稻32 ℃以上)结实率会下降;台风、暴雨不仅会引起稻株大面积倒伏,更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速度,进而导致受灾地区水稻产量大大低于计划产量。

2.1.2 病虫害

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而推动全区水稻规模化种植,一方面,省工、节本、高效;另一方面,给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导致病虫害的发生逐年趋重。近两年,台风、暴雨天气加剧了水稻“两迁”害虫且水稻条纹叶枯病连年大发生,防治形势严峻,严重制约了水稻稳产、高产。

2.2 人为因素

2.2.1 政策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放开了种子市场,在方便农民购种的同时,也使种子经销商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乱引、乱调现象。不同水稻品种的抗逆性、生育期等都不同,水稻品种混杂,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跟不上,栽培管理粗放,势必带来难以控制的病虫害危害,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基层农技队伍不够充实,体系不完善,存在水稻种植技术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2.2.2 市场

近年来,农业生产的成本上涨幅度超过国家各类种粮补贴的涨幅,加之种植主体年龄偏大,信息较为闭塞,组织化程度不高,粮食收获后急于出售,流通过程中粮贩子压价,种植户享受不到粮食市场化带来的好处,往往优质不能优价,增产不能增收,造成实际种粮效益不高,导致种植主体对新技术推广实施的积极性不高。

2.2.3 基础设施

无论对于种植大户还是零散种植的农户来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投入高,短期效益不明显的。由于种粮效益不高,全区大部分地区不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农业灌溉沟渠淤塞,排灌困难,制约了水稻种植的高产优质。

2.3 种植模式

六合区多年来的种植模式都是稻麦(油)两熟制,种植效益不高,亩产常年低于1 000元,已不能促进本地区高效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机械化生产技术及轻简栽培技术等现代化稻作模式的大规模推广和广泛应用,以及粮食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初见成效,在带来较高收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确定适宜播种期、精量稀播培育、标准化壮秧、精确定量大田基本苗、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农药施用量、精确水分管理等内容。该技术能有效减少农业资源浪费以及化肥、农残对环境及稻米的污染。该技术体系可操作性强,利于推广,六合区已推广面积2.1万hm2,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尚未形成地方性的操作规程,水稻稳产性不强。二是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中,机械化整地、机械化收割都有完备的技术,机械化插秧还没有制定合适的地方性种植规程,导致水稻产量不高。三是轻简栽培技术。作为一种省工节本、简化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六合区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旱育秧技术和水稻直播技术。旱育秧技术因为应用最早、推广范围最广(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80%)、种植主体熟悉度高,因此出现节省工序、操作粗、管理粗的情况,致使秧苗不壮;随着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直播稻因省时、操作简单的特点而发展迅速,但同时也表现出管理过于粗放、规范性不够、种植密度高、易倒伏、草害重、病虫害易连片发生等问题,造成产量不稳定。

3 六合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

3.1 春耕准备

一是准备育秧苗床土。选择土壤肥沃、无残茬、无沙砾、无杂草、无污染、无病菌的壤土,配比一定量育秧基质,整体拌匀后,再利用新型设备装载机及碎土机联合进行育秧苗床土混合及粉碎等工作;二是使用机械进行田块翻耕、平整、开沟等工作,全程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三是种子包衣,每60 kg种子包衣200 mL药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及预防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且为了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包衣后需将种子置于通风处晾干后待用[3]。

3.2 水稻育秧

4月—5月,完成春耕生产筹备工作后,开始育秧。育秧采用塑料软盘育秧法。软盘育秧是低成本、便于集约化、省工的育秧新技术,能提高秧田比例,降低育秧成本,管理方便,苗期不易发病,且可通过机械或手插的合理密度播种,从而节省秧苗,还能提早插秧,错开播、插期。

软盘育秧一般用长58 cm,宽28 cm,深2.6 cm~2.8 cm的钙塑软盘。通过育秧机装上营养土并播种,播种后覆土,经由人工运输至床面,后覆地膜。机插秧需密播,每盘播种100 g左右[4]。

3.3 大田生产准备

一是秧苗发育期间进行秧田耕整,对开展稻肥轮作的田块实行注水耕整工作,采用秸秆还田机作业后,旋耕作业深度应达到12 cm~15 cm;二是施用基肥,亩施翠京元80 kg左右、含氮尿素16 kg左右、稳定性复合肥20 kg左右;三是采取“两封一杀”的化除策略,第一次封闭在整田后插秧前,采用药剂封闭,每亩用40%丙草胺•苄嘧磺隆250 mL喷雾,并清除阔叶杂草等[5]。

3.4 水稻插秧

5月下旬—6月,秧苗发育情况良好,准备适时移栽。一般选择秧龄在13 d~20 d,叶龄在2.7 叶~3.5 叶,且盘根较好的秧苗进行插秧。机插秧前3 d~4 d要平整移栽田,前1 d~2 d排干水。要求田面泥浆沉实,有利于插秧机作业。

水稻机插秧前灌浅水至1 cm左右时,按常规方法施基肥(15 kg/亩~20 kg/亩),此时移栽效果最佳。如果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比较困难;田面水过深,立苗容易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会导致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

水稻机插秧的深度对秧苗的返青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在1 cm左右时,不易出现倒苗、漂苗现象,且返青快;插秧深度在0 cm~0.5 cm时易散苗、倒苗、漂苗;插秧深度2 cm以上时,会抑制秧苗返青,小苗、弱苗插得过深易造成僵苗[6]。

移栽密度原则上是早稻密植,插秧规格为(18 cm~25 cm)×(12 cm~14 cm),短生育期品种和分蘖能力差的品种也应密植。另外,可根据肥情适当调整移栽密度,一般肥沃田块可以适当稀植。移栽时,每块田第一厢放空,从第二厢母本开始机插,田块四周先留空不栽,最后进行收尾栽插。

3.5 苗情管理

6月初,基地基本完成插秧工作,秧苗总体长势良好,返青后应根据苗情适时进行田间管理。

(1)分类管理,施好糵肥。对于施肥足且已够苗的田块,无须施肥;对于不够苗或早够苗,但长势差的田块,适量补施肥料,以氮磷钾肥配合为主,使其尽快恢复生机。(2)浅水灌溉,薄水分糵,力争早够苗,排水露晒田。对于排灌方便的田块,进行露田控苗;对于部分被淹田块,重点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深灌现象发生,通过科学管水,改善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实现水气、养分平衡供给,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实现早够苗;对于前期生育不良,茎数不足的稻田,以及肥力差、土壤渗透性强的漏水田,一般不必晒田[7]。

3.6 病虫害防治

在精准测报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手段,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低用量、低风险的安全药剂和环保剂型的化学农药,结合智能植保防控技术,推进精准测报和防控,减少农药用量,提高控害效果。

早稻种植季节早,病虫有部分相对提早。早插且生长较好的田块,稻纵卷叶螟时有发生,多雨的天气也有利于叶瘟、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为害。

后期注重病虫害管理,对病害田块及时进行防治。其中纹枯病需在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进行防治,选用24%噻呋酰胺,每亩用量30 g,稀释后喷洒;稻飞虱则选用25%吡呀酮,每亩用量25 g,稀释后喷洒;二代、三代螟虫需每亩选用25 g阿维菌素稀释后喷洒;稻纵卷叶螟每亩选用25 g甲维茚虫威稀释后喷洒,从而达到防治效果。同时,可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治。

7月初,应及时施高效复合肥预防僵苗,促使秧苗快长,到够苗即预定穗数的80%苗数时,开始进行晒田。到8月初,晒田结束后复水,施用拔节孕穗肥。

之后重点防治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局部防治钻心虫。对于螟虫,每亩用阿维·抑食肼25 g~30 g兑水喷雾防治;对于纹枯病,水稻分蘖末期纹枯病丛发病率在5%~10%、孕穗期纹枯病丛发病率在15%以上时,每亩用36%丙环·咪鲜胺水乳剂(米优)40 g~50 g兑水喷雾防治;对于稻纵卷叶螟,每亩用甲维茚虫威20 g兑水喷雾防治;对于稻飞虱,在稻飞虱低龄若虫时每亩用吡虫啉10 g~20 g兑水喷雾防治。

3.7 扬花期管理

8月中旬进行抽穗扬花期管理,此阶段也是水稻孕穗至抽穗期病虫总体防治期,重点保护稻穗安全生长发育,实施根外追肥,防止水稻早衰。此时,要控制好水分,孕穗期到扬花期田间不能脱水,灌浆期浅水勤灌,防止过早脱水。

3.8 灌浆成熟期管理

9月上旬进行高产栽培措施管理,这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水稻产量的高低。灌浆成熟期需要特别注意稻田的栽培管理工作,特别是水分管理,前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湿干交替的浅湿间歇灌溉,可防止因生育期脱水过早而影响籽粒饱满度。

4 六合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经验

目前,六合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利用各农业园区智慧农业平台,通过示范种植,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种植,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

4.1 加强种植结构的优化和种植模式的调整

打破传统的稻麦(油)模式,针对不同田块的特征,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实施轮作休耕、稻田种养结合、“水稻+N”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田块的产出效益。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现代稻作新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了远程监测水稻生长情况,构建了专家到种植户的直接沟通通道。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提高了水稻栽培过程的智能化和植保工作的预见性、准确性。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和节肥节药技术

近年来,随着土地综合整治以及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推进,农业灌溉沟渠清淤、扩建,沟渠路配套,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基层农技队伍的建设,加快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因地制宜,选择适应地区种植条件的水稻新品种进行推广,提倡“一街一品”,提高产量和效益,并提供集中的种子运输和供应服务,建立种植区域。基于农业园区的智慧平台监测数据的反馈,大数据中心的分析预判,以及植保无人机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易操作的、可复制的操作技术规范,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4.3 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利用农业大数据监测分析,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及时接收气象信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有效防治病虫害。防灾工作要结合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自然灾害前后的各个环节,到种子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以及养分和生物试剂的收集和分配,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防灾技术体系。

4.4 智慧农业平台技术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的应用

近两年来,六合区各街镇都建设有以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的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利用监管溯源、农业生产四情监测等智慧农业科技,大数据处理中心加强了种植主体对病虫害的防治,其与植保无人机的联合提高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六合区突发性大面积病虫害的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增强了农业抗风险的能力。结合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由街道辐射全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了水稻种植模式的改变。随着机插秧、直播稻、钵苗移栽等栽培技术在六合区成功推广及大规模应用,已形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栽培规程,通过建立示范项目,鼓励农民种植绿色作物,促进绿色水稻的大规模种植,确保水稻生产的高效绿色高产。

5 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生产观念的快速发展,培育和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势在必行。现代先进的水稻栽培方法对环境和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农技工作者以及水稻种植户需要不断思考、积累和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从而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更有效的应用,探究更为高效的种植方式,最终实现水稻优质、稳产目标。

[1]叶如林,朱训泳,金立强,等.南京市六合区近年来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17(3):52-54.

[2]杜永林.江苏现代稻作技术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08(2):26-28.

[3]王先如.江苏沿海垦区稻麦周年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4]邓南燕.中国水稻产量差评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增产途径探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8.

[5]王红叶.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6]杨立年.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7]朱明.水稻节氮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策略及实践[J].山西农经,2016(7):69-7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23

S511

A

2095-1205(2022)02-73-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