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对策建议

时间:2024-05-28

罗祖现

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对策建议

罗祖现

(忻城县蚕业技术指导站广西来宾546200)

文章通过分析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现状及经验,针对忻城县缺乏完善的小蚕共育管理体系、部分小蚕共育基地饲养小蚕技术不规范、小蚕共育基地发展规模分布不合理、商品小蚕销售存在无序竞争等挑战,提出了发展小蚕共育市场有序健康流通的建议,即完善小蚕共育管理体系、规范小蚕共育市场监管、科学合理分布小蚕共育基地、树立科学养蚕观念,建立健康有序的商品小蚕销售市场。

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对策建议

小蚕共育是由有技术、善经营,热心于蚕桑生产的单位或农户,建造专用蚕房、设备及桑园,从补催青、收蚁开始对小蚕进行一定规模的规范饲养,直到3龄第2口叶或4龄第2口叶出售给蚕农饲养的一种科学生产技术。蚕桑产业一直都有“养好小蚕一半收”的说法,说明养好小蚕是至关重要的。小蚕共育是一项高效省力节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小蚕共育的推广,可有效控制蚕病的发生,能很好地解决农村养小蚕难的问题[1],对蚕桑产业稳产、高产具有重要作用[2],在忻城县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动了忻城县蚕桑产业跨越式发展。多年来,忻城县充分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有利契机,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示范引领、强推政策及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蚕桑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忻城县蚕桑产业存在发展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小蚕共育推广过程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忻城县要加强对小蚕共育基地的执法、引导与监督、技术培训、规范行业标准,切实解决小蚕共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确保商品小蚕市场有序健康流通,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的高效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忻城县小蚕共育的发展建议,供同行参考。

1 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十一五”初期,忻城县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充分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有利契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示范引领和强推政策扶持小蚕共育的示范建设,最早在欧洞乡、马泗乡、大塘镇、红渡镇和北更乡建设小蚕共育室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同时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宣传、技术指导培训,以及蚕农的科学养蚕意识不断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小蚕共育得到了快速发展。2021年,全县小蚕共育65家,分布全县6镇6乡,其中有2家共育至4龄第2口叶出售给蚕农饲养,其余63家共育至3龄第2口叶出售给蚕农饲养,全县年共育小蚕90.39张,共育率98.2%,共育大户主要分布在欧洞乡、城关镇、红渡镇和安东乡,年共育小蚕规模1万张以上的有15家,年共育规模10万张以上的有1家。小蚕发放方式主要是送货上门或代发。市场出售的3龄小蚕(第2口叶)1大张(约2.25标准张)价格260元,1大张3龄小蚕销售利润为60元~70元;出售45 kg鲜茧量的4龄蚕(第2口叶、约1.125标准张)市场价350元,1.125标准张的4龄(第2口叶)蚕销售利润为20元~30元。忻城县小蚕共育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忻城县蚕桑产业跨越式发展。

2 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经验

2.1 建设小蚕共育示范基地,带动小蚕共育的发展

“十一五”初期,忻城县各级政府针对本县蚕农养蚕过程缺技术、缺蚕房、缺设备和养蚕效益不高等问题,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在红渡镇、欧洞乡、北更乡等蚕桑重点生产乡镇建设标准小蚕共育示范基地,忻城县各级政府、农业部门通过对小蚕共育示范基地的扶持、指导和技术培训,小蚕专业化共育有利于降低大小蚕的蚕病交叉感染概率[1],养蚕成活率不断得到提高,养蚕效益显著增加,共育的小蚕不断受到蚕农的认可,辐射带动了其他乡镇建设小蚕共育发展,促进小蚕共育得到快速发展。到“十三五”末期,全县建成小蚕共育65家,分布全县6镇6乡,对忻城县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科技引领服务创新,推动四龄蚕共育的发展

“十三五”末期,忻城县有关部门为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的高效发展,以“智慧云”平台为技术支撑,建成了红渡六纳、古蓬上浪两个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基地。一是实施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共育至4龄蚕模式,解决养蚕成活率不高、售后服务、技术服务、4龄蚕发放等问题。二是4龄蚕发放后服务重点以“互联网+云”远程监测跟踪技术指导蚕农标准化饲养,通过视频对讲,“一对一”提供养殖方案和病害预警,实时在线帮助农户解决蚕桑种养过程中的饲养技术问题,切实提高养蚕经济效益。三是政府扶持补贴蚕农购买4龄蚕,45 kg鲜茧量的4龄蚕(第2口叶、约1.125标准张)市场价350元,政府扶持补贴200元,蚕农购买1.125标准张4龄蚕只需付150元,同一条件下,4龄蚕比3龄蚕抗病性强,饲养成活率高,加上政府扶持,4龄蚕市场供不应求,推动了4龄蚕共育的发展。忻城县有关部门实施以上措施,全面推动了忻城县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共育至4龄蚕模式的规模发展,红渡六纳、古蓬上浪两个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基地年共育4龄蚕规模近2万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忻城县蚕桑产业高效发展,巩固了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3 忻城县小蚕共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重视与正确引导下,忻城县小蚕共育的建设实现了分布全县6镇6乡,共育率接近100%,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蚕农养蚕的高效生产。但是,由于忻城县小蚕共育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3],商品小蚕流通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忻城县3龄小蚕共育规模大,小蚕共育基地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远距离运送小蚕、蚕桑技术人员缺乏、部分小蚕共育基地养蚕设施简陋、养蚕不规范和商品小蚕销售存在无序竞争等原因,导致小蚕共育流通市场的商品小蚕质量不稳定,蚕农养蚕经济收入不稳定,制约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缺乏完善的小蚕共育管理体系

近年来,忻城县因商品小蚕质量引起的事故、纠纷呈渐增趋势,如果管理不善,会出现更多严重的失收事故,既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蚕区的社会稳定。目前,忻城县小蚕共育基地的建设不受限制,没有规范小蚕共育设施、共育员、配套的小蚕专用桑园等的技术标准要求,小蚕共育基地任意建设发展,新技术难以在小蚕共育基地得到推广应用,小蚕质量参差不齐,由蚕农饲养检验小蚕的质量,蚕农养蚕失败,往往下一批饲养者则选择另一家小蚕共育基地提供的小蚕,出现频繁更换不同小蚕共育基地的小蚕饲养,甚至导致有些蚕农养蚕批批失败,严重影响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和养蚕经济效益。

3.2 部分小蚕共育基地饲养小蚕技术不规范

近年来,忻城县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县小蚕共育得到快速发展。但小蚕共育并未实行准许制度,门槛不高,小蚕共育基地偏多,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引导和技术培训难度大,部分小蚕共育基地饲养小蚕技术不规范,小蚕共育标准化技术难以全面推广。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小蚕共育基地养蚕设施达不到小蚕共育的标准[4],保湿保温差、消毒不彻底;二是养蚕技术掌握不到位、饲养的小蚕发育不良易发病;三是部分小蚕共育基地为扩大小蚕共育数量,没有匹配的小蚕专用桑园,未按小蚕标准用叶,老叶嫩叶一起喂,按标准1亩小蚕专用桑园最大限度共育12张3龄小蚕,但部分小蚕共育基地1亩小蚕专用桑园共育达16~17张3龄小蚕,甚至部分小蚕用叶通过收购桑叶来饲养,收购的桑叶质量难以保证,桑叶老嫩不一,桑叶往往是数量多、质量差,小蚕食后发育不齐,体质虚弱,抗性下降,易诱发蚕病,甚至桑叶易带病原或受农药污染,导致共育的小蚕发病或中毒,导致共育失败;四是部分小蚕共育基地因贪市场上流通的蚕种廉价而使用不合格的蚕种;五是部分小蚕共育基地饲养小蚕技术不规范,致使蚕食桑慢,龄期延长,蚕体瘦小,伏桑蚕增多,小蚕质量不稳定,甚至带病严重的小蚕也发放,导致蚕农养蚕经济效益不稳定;六是不采取措施控制小蚕日眠,导致小蚕发育不整齐,小蚕质量不稳定。

3.3 小蚕共育基地发展规模分布不合理

忻城县3龄小蚕共育基地63家,分布不合理,少数基地规模过大,导致远距离运送小蚕,生产成本增加,小蚕质量不稳定,易发生血液型脓病和灵菌败血病。规模过大的小蚕共育基地主要分布在欧洞乡、安东乡,年共育小蚕3万张(标准张)以上的有5家,年共育小蚕10万张以上的有1家,共育的小蚕中,少部分供应本乡镇外,大部分小蚕运往红渡镇、新圩乡、北更乡、城关镇等乡镇销售,运送距离30 km~50 km,小蚕共育基地发展规模不合理,远距离运送小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蚕的质量,导致养蚕成活率不高,阻碍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商品小蚕销售过程中存在无序竞争

近年来,忻城县小蚕共育基地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商品小蚕销售过程中存在无序竞争,重数量轻质量,严重影响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销售商品小蚕时为赢得“回头客”,任意增加小蚕数量出售给蚕农,蚕农定购1个标准张的小蚕,实际发放到蚕农手中有1.125张以上,平均5龄蚕座每平方米约有1 200条蚕,超出蚕标准数量(800条)的0.5倍,蚕座高密度饲养容易发生蚕病,特别高温季节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和败血病。这是因为蚕农普遍认为,在一定的蚕座面积自己养蚕数量多,蚕即使发病也不会死光。正由于许多蚕农抱有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商品小蚕销售过程中存在无序竞争,不利于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规模大的小蚕共育基地为了销售更多的小蚕,共育的第二批小蚕开始采取多次收蚁方式饲养小蚕,即每天都收蚁一定数量的蚕种饲养至3龄2口叶时出售小蚕,形成每天都出售3龄小蚕的生产模式,导致小蚕共育基地因消毒不彻底而引发各种蚕病交叉感染,出现严重带病的小蚕也销售给蚕农,这不仅使蚕农难以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甚至还会造成蚕病暴发,造成惨重损失。三是部分3龄小蚕共育基地共育小蚕时没有订单,盲目共育小蚕,一旦销售不完,又倒掉处理,造成共育成本增加;下一批共育小蚕,为节约成本,采取共育饲养粗放管理,往往导致小蚕有质量问题,甚至小蚕严重发病,共育失败,损失惨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4 发展建议

4.1 完善小蚕共育管理体系

针对近年来忻城县因商品小蚕质量引起的事故、纠纷呈渐增趋势,甚至出现严重的失收事故,有必要对商品小蚕生产经营加以规范管理,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蚕区的社会稳定,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小蚕共育基地的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实施管理,商品小蚕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小蚕共育技术标准的要求从事小蚕共育生产,确保能将高质量的小蚕提供给蚕农,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4.2 规范小蚕共育市场监管

针对忻城县部分小蚕共育基地饲养小蚕技术不规范的问题,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全县蚕种经营和商品小蚕共育基地的备案、技术跟踪、培训、服务、指导[4]及监管、执法、科学引导和资金扶持工作力度,力争监管指导和培训到位,提高技术人员共育小蚕技术水平,树立科学共育小蚕观念。一是扶持改造小蚕共育设施,科学引导配套建设小蚕专用桑园,达到小蚕共育技术标准;二是引进合格蚕种,确保商品小蚕质量;三是精选桑叶,采摘适熟桑叶,严格剔除老叶、嫩叶、虫口叶、虫粪叶、发酵变质叶等,以增强稚蚕体质和抗病力;四是小蚕期应注重加温补湿,保持目的温湿度,做到1~3龄期室温应保持在27 ℃左右,干湿差0.5 ℃~1 ℃,严格贯彻“十日眠三眠,眠眠是日眠”的原则,促进小蚕发育。通过以上措施,推动忻城县的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4.3 科学合理分布小蚕共育基地

为了提高小蚕质量,降低因远距离运送小蚕导致蚕病发生的概率,需合理分布小蚕共育基地,遵循就近发放小蚕的原则。正确引导各乡镇合理建设小蚕共育基地,抓好小蚕共育质量关,提高养蚕成活率,逐渐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提高小蚕的质量,从而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高效发展。

4.4 引导蚕农树立科学养蚕观念,建立健康有序的商品小蚕销售市场

一是各级农业部门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引导全县蚕农掌握科学养蚕技术,树立科学养蚕观念,坚持贯彻实行大蚕饲养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饲养大蚕,即蚕座做到稀释饲养,平均5龄蚕座每平方米约800条蚕,减少因蚕密度过大增加创伤而导致发生血液型脓病和灵菌败血病的机会,提高养蚕成活率,增产增收。

二是各级农业部门应积极组织小蚕共育基地技术人员参观学习4龄蚕共育示范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

三是各级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共育至4龄蚕模式,解决养蚕成活率不高、售后服务、技术服务、4龄蚕发放等问题,建立健康有序的商品小蚕销售市场。

5 小结

小蚕共育是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的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养蚕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是蚕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蚕桑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示范与推广的重要载体[5]。目前,忻城县小蚕共育的建设实现了分布全县6镇6乡,共育率接近100%,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蚕农养蚕的高效生产;但小蚕共育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忻城县各级政府部门应做到完善小蚕共育的管理体系;规范监管小蚕共育市场;科学合理分布小蚕共育基地;引导蚕农树立科学养蚕观念,建立健康有序的商品小蚕销售市场,进而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卢景辉,黄艺.宜州市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广东蚕业,2016,50(1):10-12.

[2]郑笑春,黄守洋,沈云华,等.鹿寨县小蚕共育推广与优化的建议[J].广西蚕业,2019,56(3):63-66.

[3]刘江明,全诚,刘毅.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蚕业,2020,54(12):1-2.

[4]莫朝龙,蓝华国.忻城县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蚕业,2019,53(3):1,3.

[5]甘华英.玉林市小蚕共育存在问题与对策[J].广东蚕业,2018,52(4):5,7.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01

S883

A

2095-1205(2022)05-01-03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

罗祖现(1974- ),男,壮族,广西忻城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蚕桑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