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鄂西秦口地区变质作用及演化序列

时间:2024-05-28

铁肖永

鄂西秦口地区变质作用及演化序列

铁肖永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90)

变质作用是地壳演化的特定产物,它同地壳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探讨变质作用演化,对了解地壳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鄂西秦口地区形迹多表现于造山带内,经历了多类型变质作用叠加及复杂的变质作用演化历史,文章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其转变关系,结合区内变质地层及形成时代、区域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特点,对研究鄂西秦口地区变质作用演化序列进行了阐述。

秦口地区;地壳演化;变质作用;演化序列

鄂西秦口地区变质岩归属于南秦岭造山带武当—两陨地层分区,属中浅变质岩系组合,主要发育有南华纪武当岩群、耀岭河组;震旦纪、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竹山组、志留纪等中浅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岩石)地层系统,以区域变质岩为主,武当岩群为中浅变质岩系,南华纪—志留纪为浅变质岩系,其次为动力变质岩和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

1 新元古代裂陷环境

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北缘发生裂陷作用,首先沉积了一套变火山岩—变沉积岩组合(武当岩群),具大陆边缘裂谷特点。伴随裂陷作用发展,火山—沉积岩组合逐渐被拉斑玄武岩(耀岭河组)代替。它们均经历了火山爆发、火山喷溢、火山沉积复杂成岩方式。火山作用形成的大量热气体或溶液沿裂隙交代岩石(气-液变质作用),形成了武当岩群、耀岭河组部分地段气—液变质岩(蚀变岩),总体显示绿泥石低温矿物相特征。尽管遭受了后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但在露头尺度及显微尺度变形变质作用交切关系,仍能识别该期气-液变质作用的存在。

2 早古生代时期浅海陆棚—裂陷海盆环境

早古生代时期,测区处于浅海陆棚—裂陷海盆环境,沉积了一套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伴随地壳的沉降,武当群、耀岭河组、陡山沱组等一套巨厚岩层被埋藏到深处发生大规模变质重结晶作用(区域埋藏变质作用M1),其变质形迹在显微尺度广泛见及。表现为沿原生层理面上(S0)中,发育细粒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钠长石、石英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原始组构保持较好,通常无变形作用影响,变质相为低绿片岩相(绢云母—绿泥石级别),属低温低压变质环境。在这一时属期,伴随着十分强烈的岩浆活动,从奥陶纪开始出现少量玄武岩,至早志留纪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碱性粗面岩大规模喷发,同期还有大量的辉长辉绿岩—辉长岩—辉石岩及碳酸岩—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体侵入,具陆内裂谷发展特点。在岩浆活动影响下,变质作用表现两方面:一方面,在岩浆析出的气水热液或火山爆发、火山喷溢的硫质气水热液作用下,通过自身交代(气-液变质作用),形成中细粒致密块状、斑杂状、角砾状交代蚀变岩,矿物组合显示透闪石——绿帘石——钠长石较高温矿物相、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中温矿物相、绿泥石低温矿物相。

3 晚古生代至中生代陆陆碰撞构造环境

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时期,测区处于陆陆碰撞构造环境,早期以升压演化为主,到峰期压力已增到0.7GPa,意味着陆—陆碰撞造山导致地壳水平上的缩短,垂向上大幅度增厚。与此相对应,区域变形事件表现为中深部岩层产生系列片内平卧褶皱(D1),并伴生区域透入性片理、板理、千枚理等第一期片理(S1),使地层堆垛叠置,大套有序局部无序。中深部地层受到加热,发生递进变质反应或递进变质作用(M2),自上而下形成低绿片岩相(绿泥石带)→低绿片岩相(黑云母带)→高绿片岩相(铁铝榴带)递增变质相(带),其变质形迹在区域透入性片理(S1)广泛见及。与此同时,伴随增厚的地壳均衡作用,尤其碰撞期后的构造松弛产生的强大隆起力,导致地壳伸展抬升,耀岭河组顶底滑脱型韧性剪切构造带形成(D1)。地壳伸展抬升,必然导致地幔高热面上隆而导入额外热源,致使深部地层(武当群杨坪组)温度略有上升(5800 C±)压力略有下降(房县土城一带)。

晚期由恒温(略有降温)降压向到近等压(略有降压)降温过程转变,意味着地壳伸展抬升转变挤压抬升,变质地体明显抬升上隆。在南北向挤压条件下,变质地体抬升到中浅构造层次,形成北西向直立开阔褶皱、紧闭斜歪、倒转同斜褶、推覆型或走滑型脆-韧性剪切带变形事件(D2),并伴随斜歪—紧密同斜褶皱及折劈理(S2)、剪切面理(Sc2)。变质作用在0.4~0.5GPa压力条件下,开始出现退变(M3),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沿折劈理(S2)上出现绢云母、绿泥石矿物或矿物组合,另一方面沿剪切面理(Sc2)上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阳起石矿物或矿物组合。随着南北向挤压向北西—南东向扭压转变,进而形成以北东向平移断层为主、北东向—近南北向直立开阔无劈理褶皱为辅的浅层次叠加变形构造(D3), 变质作用在T<350 ℃条件下,广泛出现退化变质作用(M3)。表现为先存较高级矿物大量被交代,如绿泥石沿石榴子石裂隙或边缘交代、绢云母沿黑云母解理交代、绿泥石或绢云母沿蓝闪石边缘交代等,并在断层中出现硅化、绢云母化水热蚀变现象。

在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区域变质作用提供了大量变质热液,变形作用产生了较多构造裂隙,变质热液沿构造裂隙交代围岩,又发生了气—液变质作用,形成测区主体气—液变质岩(蚀变岩),矿物或矿物组合显示绿泥石—碳酸盐低温矿物相特点。

中生代末,伴随断陷盆地产生,测区完成了其主造山作用过程,进入了以脆性动力变质作用(C3)为主的改造阶段,沿不同方向断层内形成碎裂岩系,并发生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等水热蚀变现象。

4 小结

测区变质作用与所处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有着不同的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而相同时期、相同构造环境,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在这一联系中,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控制着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又有着自己的特定环境和重要地位。

[1]陈公信,金经炜等.湖北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2]湖北省地质调查院.1:25万十堰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8.

[3]刘庆祥.武当群变质矿物特征和变质温度压力条件分析[J].湖北地质,1987(2).

[4]单文琅,宋鸿林等.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5]叶连俊,钱祥麟,张国伟.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文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

[6]游振东等.变质岩岩石学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

[7]陈公信,金经炜等.湖北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72

湖北省地质局科技项目资助(KJ2017- 27)。

P588.3

C

2095-1205(2019)05-123-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