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欧阳丹妮 张广济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欧阳丹妮张广济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0)
城市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农村家庭发生巨大变更,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父母双亲外出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父母双亲外出对家庭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导致整个家庭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影响儿童的未来发展。农村家庭的特殊性,更让我们应该重视儿童成长轨迹,联合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家庭;人口流动;社会政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社会、人口的流动率增加,农村家庭中青壮年进城务工已经成为现状。因为户籍问题和经济问题,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导致家庭发生显著的变化,孩子在未满18 岁留在了农村,由单方父母或奶奶爷爷等亲戚照顾的就成为农村留守儿童。
儿童作为0~14 周岁的特殊年龄群体,正是储备知识、学习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亲情和关爱,以及有效的监护,有很大机率出现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有些研究者认为,进程务工人员可以因为其流动性增加经济收入,加大对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对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也有学者认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缺乏对儿童的监管与教育,带来的弊端更大一些,不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到其他地区进行流动,孩子仍然留在户籍所在地,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由其爷爷奶奶等亲属进行抚养与照顾的14 周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普遍的共同点在于,自理能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内心比较敏感,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他们比普通儿童更容易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与陌生,不愿意信任身边的亲人,自我封闭性较强,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特殊群体。
普遍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他们小的时候缺少父母双亲的陪伴,他们的人生成长轨迹上缺乏父母双亲的关爱,这导致他们的心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家庭的变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趋势向低龄化转变,由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不清晰,做事容易冲动,情绪很难进行控制,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做出冲动导致自己后悔的事情,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缺少父母在身边给与关怀。因为缺少安全感,他们很少愿意相信别人,容易对陌生人甚至关心他们的人产生对抗心理,不愿意交朋友,对待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采取逃避来面对。在行为上表现为上课迟到、厌学、易发生口角等行为。
现如今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的更新换代,电子产品的大量普及,智能手机更多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孩子们因为家庭的变更,缺少父母的监管,自控力的不足,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让他们在放学之后不是选择做作业,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会选择看电视,而更多的儿童会选择刷抖音、打网络游戏,沉迷于此既耽误孩子身体的生长,还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少部分儿童因为从众心理和情感上的欠缺沉迷于网络。长期以往,带给农村留守儿童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产生厌学心理,对世界产生不满,影响其一生的性格养成。
经调查现实,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年幼的孩子,他们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主要的监护人和扶养人是外祖父母或祖父母的居多,隔辈抚养导致家里的老人更多的溺爱孩子,听从孩子任性行为,允许儿童生活没规律、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儿童在行为上更加肆意妄为,思想上过于单一,康诱惑能力差,在学习上如果遇到困难会选择逃避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感觉孩子远离父母,会想办法在金钱上“补偿”孩子,造成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弱,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导。
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父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他们认为孩子更需要是丰厚的物质,而忽视孩子内心中渴求被爱的需求,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就可以忽视其内在的需求,这导致儿童在以后的成长中会认为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会逐渐淡漠。因此,父母需要顾及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物质方面的问题,还应该照顾孩子内心的感受。
家庭的变更主要发生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较低的人群。父母外出劳务将孩子托付给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抚养,让孩子与父母长时间分离,是一种无奈至极的选择。社会地位低,经济实力较弱的家庭,缺少突破现实情况的实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让全家一起搬迁到务工的地方,家庭资源的差异化对儿童的自尊心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从而产生厌学或其他心理问题。
当下,教育部虽然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必须配置一个或两个心理教师。但是在农村师资力量极度匮乏,每个学校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方面辅导教师,甚至在农村有些学校专业课的老师由一人担任,根本请不到心理教师,更别说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也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如果没有合适的心理教师进行疏解和引导,只依靠与儿童年龄差距太大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家庭其他监护人,是没有办法将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更大,更容易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校园文化是学生为主体,学校环境为主要场所,有其固定的文化氛围和人员组成。校园文化主要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比如墙体绘画、板报、图书角等都是校园隐性文化的主要代表。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和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这些在城市中学校内随处可见的隐性文化,在农村校园里成了奢求,校园生活设施的缺少,学校的校园文化几乎涉及不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更谈不到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所以,要加大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度,要重视用文化的魅力来传输心理健康教育。
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物质生活基础以后,要增加与其精神交流,提高沟通质量,减轻家庭的变更对儿童内心的影响,与孩子建立多种交往模式。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家庭对于儿童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重视孩子内心感受,了解其身心发展状态,做到及时给与回应。父母在劳务之余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关注孩子的成长轨迹,有助于孩子打开心扉,倾听其校园家庭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趣事,帮助儿童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所解决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现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要对儿童进行教育,更要通过社会的影响力来改善进城务工父母的心理状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成长的监护人、守护人,不能因为距离孩子远就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家里亲戚照顾,自己不闻不问。父母外出打工很大一种程度是因为经济收入的增多,忽视了儿童成长时期的心理需求,所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提高他们的认知,明确儿童在成长中所需要什么样的关心和陪伴,让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更要针对其父母。
农村学习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建立健全更加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学校和老师要不偏不倚,将所教授学生一视同仁,建立多方面评价机制,善于挖掘儿童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学校应鼓励各班班主任建立儿童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生活详细情况,用爱心让每位农村留守儿童找到个人归属感,鼓励同学们和谐相处,让儿童们感受到集体、学校的温暖。学校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地方,班级的班主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父母一样的存在,学校应该通过班主任的多方努力,对班级每一位同学进行详细了解,摸清其家庭情况,例如学生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孩子和谁生活在一起、平时课下生活习惯和爱好等,进行汇总分析。要及时根据孩子的表现情况、情绪波动等细微差别,和学生父母或者其监护人进行及时沟通,使他们的父母即使身处外地也可以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情况。
一方面,针对偏远地区的学校建设,应该以寄宿制学校为主,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中明确讲话指出,在生源较少,地区较偏的学校,一般可以在农村设置低年级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寄宿学校的设置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失学率,方便留守儿童入学方便程度。首先,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加强住宿条件,定期给宿舍进行清扫和消毒,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其次,还要在宿舍和教室的走廊设置宣传心理相关知识,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氛围。最后,在学校和宿舍中都应配齐专门的守卫老师,保障儿童们的住宿安全,对于低年级或者特殊情况的儿童,还应该有专门的宿管阿姨,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校园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扩展人际交往,打开心扉。学校可以举办多种特色活动,将同一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学校的各项活动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锻炼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以此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侧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所以,社会、学校和家庭更应该花时间去考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1]秦敏,朱晓.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8(11):38.
[2]张莉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17,15(6):452-454.
[3]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留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11-21.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75
G444
C
2095-1205(2019)05-128-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