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吕默然
(湖北省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改的一系列改革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以新课改为目标,以新课改要求为标准,以现在的农村教育为分析对象,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以下论述。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不容乐观,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师把备课备成抄教案,上课变成写教案,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是被动的学习,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不主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毫无兴趣。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课程的教材具有连贯性,内容联系紧密。非常连贯,如果其中一节没有学习,肯定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但是农村教师资源薄弱,会出现新教师对课本把握不够,出现学习断层现象。甚至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师因为特别匮乏,要求一些没有经验且不是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教学。例如某镇小要一位年近五十的语文教师教三年级的英语。该教师对字母发音都不标准,教课本上的内容都非常费劲,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在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对英语的理解。
(2)在教材方面,二年级、三年级跨度很大,二年级对作文阅读的要求都不明显,但在三年级却要求学生能写作文,这个跨度难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难度变大,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变大。
(3)农村的家庭教育是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资源稀缺等难题之后的又一大难题。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往往漠不关心,哪怕关心也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无法教育好孩子。大部分农村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等长辈,更加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
(4)新教材变宽变活,虽然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益,但是对老师的教也是一种挑战,农村教育中有很多教师经验不足,教育思维也不够广泛,新教材的变化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针对农村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农村教育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问。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以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总是死气沉沉,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语文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的这种语文无用论的观念。“不要一言堂的课堂,要积极参与的课堂”[1],这个指标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深度。
何为“一言堂”?一言堂是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也可以用来专指语文课堂上教师的独断专行。当然,这个“独断专行”对至少一半具有教学创新意向、自我成长意向的教师来说,又太凛冽了些。如果往温和了说,“满堂灌”这个描述更为中肯一些。
何为“满堂灌”?就是华夏传承久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们很努力很辛苦地将知识往学生脑袋里灌,事实上呢?事实则是教师在讲台上挣死扒活拼命,学生在底下甜蜜酣睡或各种深度走神,即教与学“两张皮”。
解决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把握热闹的“度”,该“热闹”时才“热闹”。从头热闹到尾的一堂课是不正常的,反之,从头到尾都不热闹的一潭死水的课也不正常。老师应是一堂课的“控制师”,如何当好“控制师”的角色是每个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应该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要让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应杜绝学生信口开河的发言习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领悟程度。每个学生的理解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教学过程中热闹,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课堂的“控制师”,老师提出的问题应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循序渐进,实实在在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做练习认真细致的习惯。新的教学理念追求生成性、领悟性,但违背生成规律缺乏有效的引导,也会导致学生无所是从,也是课堂的一种病态。要想使一堂课高效完美,老师们应该这样:(1)摆正心态,自然和谐的生成,不违背规律,不拔苗助长。(2)认真钻研教材,以生成的动态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不死搬硬套,多设想几套教学方案,根据课堂变化的情况随时改变自己的教法。(3)设计问题有针对性,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提问学生感兴趣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4)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流程,不要照本宣科,自我陶醉,要每一堂课都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需要”意识——为学生的需要服务。“生成”意识——根据课上发生的情况或某种需要,随机调整。“效果”意识——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总之,每位老师要做到:教学与艺术联姻,高效同乐趣俱来。
只有循序渐进,从提问入手,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要权威者的课堂,要爱与接纳的课堂”,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独立性思考的拓展维度。[2]
何为维度?此处所需要的维度的概念应当是这样的: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的通路。比如零维,是指一个点;一维,是两个点的连线;二维,是两条线相交在一起或一条线的分叉形成一个平面;三维,是指由面折叠而成,把二维平面上的两个点折叠起来就形成了三维空间,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四维,则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加上时间延续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空概念。
为什么要仔细地讲析维度概念呢?是因为教师也罢、家长也罢,大家在孩子面前几乎都习惯性地、理所当然地坚守“我是正确的”一维维度[3]。尤其是语文课,对文本的解析永远没有“谁是唯一正确答案”这回事儿。
问题的悖谬则在于,语文课上也罢,生活中也罢,教师和家长们一方面要求孩子们要有想象力、要有灵气灵性和智慧,另一方面又近乎于苛刻甚至变态的要求孩子们对教师或家长的绝对服从。
语文课,既然是指向于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深度、广度与维度,那么除了基础硬知识必须要严守规范、严格训练之外,其他所有的文本阅读课、写作课、拓展课等等,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啊——没有标准答案,才是真正正确的答案。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又哪来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呢?纵是同卵双胞胎,纵是相貌一模一样,其个性或对同一个作者、同一篇文本的看法难道也能一模一样?
“不要搬运工的课堂,要联系生活的课堂”,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生活联系的广度[4]。
虽说教改及素质教育嚷嚷了许多年,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比比皆是。教学方法必须是与孩子们当前生活的联系广度。只有联系生活,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多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
从《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讲到杜甫诗的离乱——当然,“离乱”是杜诗的灵魂,但凡讲杜甫诗,不可能不讲离乱。区别不过是,绝大多数教师讲离乱,都是照着教材解析讲,有自觉学习意识的至多在网上找点材料加进PPT课件中表示一下“我拓展了”。
这位乡村教师是怎么讲的呢?常识性的东西当然得凭借“知人”进而“论诗”。关键的关键在于他布置给同学们的课后作业:连着四个超级大问号!
第一个问号:“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离乱?”
第二个问号:“引起离乱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个问号:“你见过或听过哪些原因导致的离乱?”
第四个问号:“我能为这些离乱中的人们做些什么?”
作业要求,一是对上述四个问题作概略性简述;二是任选一题进行深度分析、论证并形成文字稿;三是限时两周,第三周择时分小组进行文稿讨论和第一轮修改,第四周对修改稿进行互助讲评并“结绳发表”(“结绳发表”是这个乡村学校的特殊“发表”仪式,即在教室外墙上拉定一根长长地粗绳,然后定期将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悬挂展示,以供全校师生随时参观阅读)。
与生活完全脱节,书本上的知识便永远只能是一座又一座孤岛,容易忘记不说,也特别容易让学习者心生厌倦。[6]而当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有了深广链接,那么这一颗又一颗心灵将与书页里的文本及作者同频共振、互为知音,则心灵广度的开发、拓展与成长会永无终点。
真正的语文课堂,便是通过各种人为的、科学的、极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7],从而巧妙引动孩子们自心灵深处而生发的深度的参与意识,从而完成对儿童天性的矫正与引正,一次又一次实现儿童生命一个节点又一个节点、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成长。
创造性思维是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又对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打造优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它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也是对教师挑战最大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位教师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