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邵师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高职院校农村籍的学生由于家庭、自身条件、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前景较城市籍学生困境更大,毕业季承受的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中农村籍的学生日益增多,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如果教育工作者、社会、原生家庭不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则心理问题很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因此,本文立足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探寻解决方法。这不仅有利于维护高职农村籍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顺利就业,更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农村籍高职学生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以求职就业渠道为例,笔者曾就高职学生求职信息来源做过调查,90 %以上农村籍学生是从“求职就业网站和学校发布招聘信息”渠道寻找就业机会,极少数是从“亲友处获取就业信息”,而城市籍大学生“从亲友处获取就业信息”占比显著高于农村籍高职学生。其次,部分农村籍高职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城市籍高职学生较低,对求职的投入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求职遭遇挫折时容易产生盲目自卑心理,觉得自身客观条件不如人,从而妄自菲薄。
农村籍高职学生大多数承载着全家的希望,期望通过自身努力找到优质的工作,提升家庭收入,对自己要求越高则相应压力越大。一方面临到毕业,谈到就业就心生紧张,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让家里失望;另一方面又急切的想找到工作,则病急乱投医草率投简历,签约后又发现工作并非所愿,后悔莫及。这种矛盾的心理,会加剧就业压力,增加心理负担。
大多数农村籍高职学生在家乡都是出类拔萃的,从小都是学校的优秀学生,但是到了大学后则面临“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局面。同时,大学不仅仅看中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个人才艺,人际交往能力等等都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农村籍高职学生即使从小在学业成绩上表现突出,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和生长环境的局限,在其他能力例如个人才艺、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仍待提高。进入大学后,一部分曾经优秀的农村籍学生可能归于平凡,如果没有做好心理调试,则易引发失衡心理。
前文所述高职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造成,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分析,造成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如下:
现今社会发展愈来愈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求职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优秀的综合素质,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压能力等等。因此,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门槛会提高,竞争压力也会变大,如果农村籍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个人综合素质,则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引发心理问题。
部分农村籍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往往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越是优质的用人单位,越注重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如果平时没有充分的锻炼积累,则很难收获完美的效果,从而影响优质就业。因此,农村籍高职学生往往初次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却不尽人意,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大,则越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很多农村家庭观念传统,对考上大学的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子女从此跳离“农门”,光耀门楣,在这种思想的灌输下,农村籍学生容易将就业和背负家庭使命联系起来,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家中对其期望越大,则心理压力也会越大,唯恐自己不能找到优质的工作而让父母失望,而求职本就需要历经波折,当面对求职逆境时,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指引,极易将压力演变成心理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在高职院校全覆盖,与此同时,心理异常学生比例也在显著增长。现今大学生大多是95后,独立性更强,更追求平等和民主,讲求个人隐私和权利,喜爱网络媒体。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创新,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交流形式,而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用新的姿态和语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工作做到入耳入心,而非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大一入校开始分阶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注意心理保养。针对毕业生,可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辅导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预知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根据自身短板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提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籍的高职学生,高校辅导员可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树立自信心,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防患于未然。
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经验,很少会去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多农村籍学生遇到了挫折,更多选择是自我排解而拒绝向父母倾诉,唯恐增加父母心理负担。长期以往,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使得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父母在毕业季要多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多与子女交流沟通,缓解就业压力。让子女在就业过程中保持平常心和合理的期望值,不要背负过多的家庭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求职。
笔者曾在自己所在院校高职学生中做过调查,选择600 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分析,80 %以上的农村籍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初次就业收入能达到8 000 元~1万元。90 %以上的农村籍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城市,不愿意返乡。针对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这些标准较高,会妨碍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根据国家政策,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可以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应保持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如果在大中城市求职频频碰壁,不如考虑返乡建设新农村。这样既可以减轻竞争压力,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
求职过程本就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到求职失败的正常性,避免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的心理。高校针对学生就业可进行分阶段指导,例如从大一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职场。大二的时候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大三的时候组织好专业实习,利用实习阶段进行实战演练。学生求职期间,做好政策帮扶和岗位推荐工作,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就业指导。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可以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优质就业。
农村籍高职学生从小独立性强,吃苦耐劳,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求职的助力,因此,切忌妄自菲薄。针对自己薄弱环节,要利用在校期间宝贵时光加强锻炼。例如,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技能提升,例如培养一项特长,考一门证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学历提升,提升自己就业资本。最重要的是从入校开始明确目标,进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对自己进行定位,从而利用三年学习时光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就业能力。
综上所属,农村籍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综合因素所致,要调适好就业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全方面支持,缺一不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最重要还是需要农村籍高职学生提升个人素质,增强个人心理素质。在校期间,农村籍高职学生应通过多参加活动,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树立专业自信,找到符合自己个性,顺应自身发展的职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农村籍高职学生作为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只有调适好就业心理,才能为家乡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政工作环境是不断更新的,同一项工作在不同形势下面临不同的挑战,作为思政工作者需要关注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提升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前沿的观念,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