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家利益观维度下的俄罗斯国家观念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要:国家利益维度下的俄罗斯国家观念是一种带有扩张主义的帝国观念,是一种奉行国家至上主义的权威主义国家观念。这种观念不利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多边制衡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家观念;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D7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 0961( 2015) 01 - 0039 - 04

“实际的制度是由实验和错误完成的,但是常常或多或少受观念的指导。”[1]在现代政治学范畴内,所谓国家观念是指对于国家(或政府)的一般认识,一般指不同思想、理论对于国家在共同体内部以及共同体之间关系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的认识。在共同体内部,西方盛行的自由主义的国家观念可以概括为对在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家所占位置的认识,而具有浓厚的传统专制主义色彩的国家观念,则体现为国家利益、主权至上、领导权至上的国家观念;在共同体之外,同家观念则体现为对于领土、人民、主权三要素的一般认识。所以说,从一个民族的国家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国家利益观一般是指人们关于国家利益的观点、看法和认识。以国家利益观为视角,厘清俄罗斯同家观念的内容、性质、特征,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国家的政治发展。这将为发现俄罗斯政治发展规律以及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国家安全利益的维度——权威主义国家观念的历史基础

维护国家安全的利益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基本诉求,却在俄罗斯的国家观念中发挥到r极致,写就了一部俄罗斯国家疆域扩张史。从伊凡四世时期开始,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的地理扩张更意味着沙皇专制权力的扩张,沙皇即国家逐渐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中根深蒂同的认知。可见,俄罗斯国家扩张的历史为权威主义国家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古罗斯地处东欧大平原,同家的疆界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历史上,古罗斯的同土曾多次被敌人人侵与包围,给罗斯人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不安全感。此外,古罗斯在与西方接触时,先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样使他们产生一种畏惧感。因此,在俄罗斯民族心理上,常被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和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占据着。为消除这种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俄罗斯人想到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外部开疆拓土,从而形成了俄罗斯人最初的“地理安全观”。布热津斯基在剖析这一现象时认为:“俄罗斯人的这种不安全感引起了扩张,而扩张的同时又孕育了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又刺激了新一轮的扩张,从而写就了俄罗斯一部不断侵略与扩张的历史。”[2]马克思在1853年5月31日的手记中写道:“俄国边界向外扩展的情况是:往柏林、德累斯顿和维也纳方向扩展约700英里,往君士坦丁堡方向约500英里,往斯德哥尔摩方向约630英里,往德黑兰方向约1 000英里。……俄国在最近60年来夺取的领土,从面积和重要性来看,等于俄罗斯帝国在此以前的整个欧洲部分。”[3]最初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的莫斯科公国,到一战前膨胀为拥有2 000多万平方公里版图的欧亚大帝国。

俄罗斯人建立起令人生畏的强大帝国,对外可以震慑敌国,对内则带给俄罗斯人以安全感以及对中央权威的臣服感。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与加强以及地缘扩张战略的不断成功,沙皇的权力也在持续不断地扩张。这主要表现为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和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臣民对强权政治的默许与顺从习惯的养成。沙皇在国际国内两个政治舞台的表现互相影响,无形中打造了俄罗斯统治者的强者形象,为在国内的政治统治过程中实施专制、强权提供了合法性。而在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中就有这样一种认识——要服从强者的统治。俄罗斯民族心理上逐渐形成了沙皇即父亲、沙皇即国家的认同,最终构成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重要内涵,一直影响至今。而强权治国最能体现权威主义国家观念的整体特征,足见俄国侵略扩张的历史是构成权威主义国家观念的重要历史基础。

一、从国家主权到世界霸权——帝国观念的逻辑基础

纵观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历程,外族入侵与统治的一幕幕屈辱的历史画面,时时在激发着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俄罗斯人认识到,实现国家主权独立,保持国家主权不被侵犯,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现实利益。历史上,俄罗斯摆脱外族统治收回国家主权之后,便在国家安全利益的外衣下,开始其扩张的历史[4]。由此带来的丰厚回报使其帝国野心日益膨胀。在经历了几代沙皇的励志图强之后,俄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强国的历程使俄罗斯人懂得了,拥有国家主权可以使俄国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家利益就能够得到保障。拥有强国的地位,也使自古就要做“拯救世界的公民”的信心空前高涨,一个强大帝国的雏形得以出现。

通过扩张,俄国实现了构建强大帝国的目标,同时又带来新的扩张。俄罗斯帝国在与周边国家进行利益角逐的过程中,一切为我,我的利益不可侵犯。相反,利益均沾、互利共赢的现代政治理念很难撼动俄罗斯人的这一传统思维,常常表现为他国的利益在这一庞然大物面前不断被蚕食。截至苏联解体前,俄罗斯(包括苏联)在与邻国的国土划界方面一直呈现出扩张的趋势。事实上,二战后的苏联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成为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的主要历史内容。因为俄罗斯人看到,拥有世界霸权可以使国家利益最大化。渐渐地,这种扩张、争霸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深深植入俄罗斯人的心里,即使在思考他国问题时也惯用这种思维。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与俄罗斯衰落的情况下,在俄罗斯就有不少分析家、政治家和地缘政治家不负责任地、以不同论调散布“中国威胁论”。他们力图要说明的是,中国有太多棘手的内部问题,只能通过对外扩张来解决,而最简便的方案就是入侵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否则中国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按照亚历山大的观点,俄罗斯只有一种选择——中国的和平扩张或者中国的武力扩张[5]。

从以上俄罗斯学者表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通过对外领土扩张可以成为解决俄罗斯国内矛盾的有效手段,并已经在俄罗斯统治者中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可见,在国家利益观的维度下,从谋求国家主权到争夺世界霸权,俄罗斯人在对国家概念的认知过程中成就了帝国观念的内涵。在俄罗斯的帝国观念中,包含了对国家主权的珍视、对扩张主义的执着与迷恋、为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而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也包含对内推行强权政治的传统。同时,其背后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也呈现在我们眼前。对国家的认知从主权国家到帝国观念,也并没有脱离权威主义国家观念的范畴。endprint

三、帝国解体——国家至上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竞争

从维护国家主权到争夺世界霸权,这不但强化了俄罗斯人的帝国思想,也是弥赛亚传统思想最集中体现。国家主权上升到世界霸权,即要通过世界霸权来诠释国家主权,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利益要通过世界霸权来实现。

然而苏联解体,原来的大联盟分解为15个独立国家,国家主权被分割,国家利益也不可避免地被分割、消解,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自然的继承者。当时,多数俄罗斯人认为,解决俄罗斯问题的钥匙就是欧美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民主,经济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有了这把钥匙,俄罗斯就将步人一个发展的快车道。“依据华盛顿共识,俄罗斯转轨实施的是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政策,所以,理论上要求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放任程度较高。由于俄罗斯将国家的调控力度定位到了最低限度,国家从经济领域全面撤退后留下的利益真空立刻被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所填补。”[6]但是,当俄罗斯通过“休克疗法”实现私有化后,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所承诺的经济援助,俄罗斯民众们感到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羞辱。而社会各利益集团为了进一步与国家争夺利益,触角已经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各个机构,掌握自然资源,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他们凭借控制媒体、操纵舆论,甚至明目张胆地胁迫国家为其服务。及至叶利钦执政的中后期,国家已经处于无法规范利益集团的行为、无力调节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境地。1998年,当政府的政策不利于金融工业集团时,叶利钦就受到金融工业集团的强大压力,叶利钦不得不公开承诺放弃参加2000年选举[6]。国家权力与权威处于历史最低限度,然而俄罗斯国内状况并且因此而好转。持续的经济下滑、社会动荡、百姓生活状况恶化,使这个本来就对自由主义民主认识欠缺的民族,没等自由主义民主在这个具有深厚专制传统的国家站稳脚跟,就被俄罗斯人放弃了。相反,委任民主、主权民主却成为俄罗斯民主化的关键词,国家权威重新收复失地是早晚的事。转型的经历使俄罗斯人认识到民主与国家主权相比,主权更为重要,国家主权的完整是国家利益的基础与保障。而自由主义民主只能使国家主权被分割、国家利益遭受损失。

事实也是如此。俄罗斯国家步入转型进程后,正当俄罗斯人的信仰迷失之际,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人选择向传统政治文化回归。其实质也可以解释为俄罗斯人并没有为接受自由主义民主做好准备。而这一点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新一届领导人则心知肚明。于是,他提出新俄罗斯思想的概念,集体主义、国家至上、帝国复兴等思想包含其中,得到俄罗斯人的广泛认同,使俄罗斯人重新寻回要做世界强国公民的自尊。帝国虽已解体,但是俄罗斯人的帝国思想并未走远。同家至上主义尤其在国家动荡时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凝聚俄罗斯人的精神。在转型时期,国家利益将被推向最高位置,在国家利益面前,俄罗斯人的个人利益只有服从。他们甚至还一如既往地希望一个强势统治者的出现,有一部分俄罗斯人甚至怀念斯大林时期。强者代表国家实施强权,臣民则服从强者与强权,也即意味着服从国家,国家的利益得到保障,个人的利益才有希望得到保障,这似乎没什么不妥。这种对于国家的认知被欧美学者认定为权威主义国家的典型特征。

现代政治学范畴的国家观念,是针对共同体内部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国家应发挥的作用。而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了其国家观念的定位。纵观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基本因素——专制制度、农奴制、东正教、村社精神、帝国思想,对于俄罗斯国家观念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东正教的集体意识与崇尚皇权的村社精神相结合,共同对民众发挥作用,形成了民众对国家依赖和对权威服从的传统,从而在历史上维系了俄罗斯长期的专制统治,奠定了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的基调。因此,在分析俄罗斯共同体内国家、市场、社会间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崇尚国家权威、强调国家对市场、社会的领导或代表,由于在权力上无法与国家形成制衡,也就无法与国家实现利益分割。这一重要特征在现代俄罗斯国家观念中得以延续,使俄罗斯权威主义国家观念的总体特征得以保留,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国家观。而近代自由主义国家观则强调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强调市场与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衡,相比较而言则属于一种消极的国家观念。

权威主义的国家观念首先应该与权威主义政体密切相关。1964年在《一个权威主义政体:西班牙》一文中胡安·林茨对权威主义政体有这样的表述:尽管在政治上可能已经实现多元化,但政府权力仍处于优先地位,甚至可以不受约束;没有特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却有他们特定的指导思想,基本没有强大和广泛的政治动员;其领导人或小集团行使的权力在形式上可能是不规范的,但却完全在可预见的范围内[7]。可见,这种权威主义政权的权力一般不受宪法与民意的约束和制衡,在除政治领域的其他范围内社会成员则具有相对的自由和自主性。因此,整体上权威主义体现出一种“中间性”,它是一种有限专制与有限自由的二元集合体,介于专制与自由之间,既强调权力的作用,又不完全依靠权力。立足于这种权威主义政体,权威主义的国家观念强调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即先有国家利益然后才有公民权利,国家利益的实现是公民权利的前提与保证,公民与社会的利益则从属于国家利益,为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机器的权力,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可见,权威主义国家观念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和一元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国家强大了,公民、社会则自然也享受这种国家强大后的利益。正如俄罗斯著名政治学家米格拉尼扬对俄罗斯国家观念的认识:“我们在处处和事事中所看到的就是国家,它强大无比,在公民的眼中变成了某种超自然的东西,人民从它那里好像可找到每个公民和整个社会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每个个人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同国家保持一致。”当俄罗斯人在面对“你是否会为国家而战斗”的问题时,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在俄罗斯的青年人当中,准备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比例高达64%,远远多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同龄人( 34%)[8]。这样一个角度的数据似乎能说明一点问题。在这一国家利益观的指导下,国家权力的绝对化将变得非常容易,而社会与市场要与国家在权力分配中形成制衡也将变得困难重重。endprint

受新自由主义观念的影响,自由主义国家观念是以权力制衡理念为背景寻求一种现代的国家治理模式,即在共同体内部强调国家应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社会与市场,从而谋求一种国家、社会、市场三方权力制衡的局面,以避免国家权力的过度扩张导致绝对权力的产生,保证市场、社会的健康发展。通俗地讲,自由主义国家观念就是谋求弱国家、强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属于一种消极的国家观念。相比较而言,权威主义的国家观念则是一种积极的国家观。它对内崇尚国家权威,对外通过维护国家主权来实现国家利益,从而保障人民的利益。

综上所述,国家利益维度下的俄罗斯国家观念是一种带有扩张主义的帝国观念,是一种奉行国家至上主义的权威主义国家观念。国家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国家利益观产生反作用,即权威主义国家观念与自由主义国家观念对国家利益观的演变与构成必然要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共同体内部强调国家处于绝对地位,即表现为国家利益凌驾于社会、市场之上。由于社会与市场并没有同国家利益相剥离,国家以共同的利益代表面貌出现,必然导致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经常被忽视,结果是集体主义、国家至上思想成为俄罗斯政治文化的主流。在这样一种国家观念下,对于普通公民而言,个人利益理所当然处于次要地位;在政治统治方面极易导致强权政治盛行;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多表现出过分地以我为主,而较少采取中间路线。可见,这样一种国家观念,于国内则不利于政治文化发展,于国际则不利于多边制衡政治格局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克拉勃.近代国家观念[M].王检,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英译者序)4.

[2]布热津斯基·兹.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3 - 124.

[4]梁赞诺夫斯基·尼古拉.俄罗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4 - 66.

[5]中国威胁论真的存在吗?[EB/OL].http://mil.news.sina. com. cn/2012 - 04 - 12/1422687421_2. html.

[6]刘洋,俄罗斯民主化研究(1992年以来)[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76.

[7]阿拉德E,利托南Y.裂变、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M].纽约:自由出版社,1964:255.

[8]蓝瑛波.当代俄罗斯青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4.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