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农村农民文化自信的培育

时间:2024-05-28

任亚丽

浅谈农村农民文化自信的培育

任亚丽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318020)

农业和农村的自信来自农民的自信,而农民的自信首先指的就是文化自信。文章从农民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乡村振兴进行解析,主要从解决农民文化自信的“态度”问题、“人才”问题、“和谐”问题和“创新”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培育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农村;农民;文化自信;培育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指明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未来的发展方向。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还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而没有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就不可能有乡村的繁荣与发展,乡村振兴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保护乡村的风貌、传承乡村的文脉、留住乡村的记忆、重新塑造乡村的文化。

中国农村的自信来自于中国农民的自信,只有中国农民有了自信,农村才能有自信,农业才能有自信。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要靠农民的肯定和践行。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乡村文化认同、“三农”人才培养、城乡文化和谐、乡村文化创新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探索出农民文化自信培育的具体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1 提升农民乡村文化认同感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农民文化自信培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农民的职业荣誉感,解决制约农民文化自信的“态度”问题。

“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乡规民约、生活信仰、传统习俗、社会禁忌等非正式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随着城市化推进,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工业文明下的城市文化强势来袭,传统的乡村文化被作为落后的改造对象,乡村文化面临式微的境地,一个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农民对乡村发展信心不足。”主要表现有:从农民本身来说,很多农民认为农业产业收入较低,留在农村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还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多;从年龄结构来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而年轻人宁愿留在拥挤的大都市过压力大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究其原因,收入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乡村文化的不自信,对乡村文化缺乏认同感。基于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让农民认识到优秀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农民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 加强“三农”人才培养力度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因此,农民文化自信培育的迫切任务就是加强“三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制约农民文化自信的“人才”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培养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要培养 “三农”人才,就必须要重新塑造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农民“工匠” 素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让农民有知识、有文化、有涵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地位,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让高技能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过程中,着重加强对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向前的职业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去,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又能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使农民做乡村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内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乡村文化的内涵建设,使文化自信成为一种内化的力量,让农民为乡村文化而自豪。

3 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建设

乡村振兴必须在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农民文化自信培育的根本任务是缩小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差异程度,解决制约农民文化自信的“和谐”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实现中国农民的自信,就一定要实现城乡文化的和谐,提高乡村文化的地位,要让乡村文化放射出其应有的光芒,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要充分挖掘优秀的乡村文化,并将之传承下去,使其成为农民的精神内核,让农民不再羡慕城市文化;持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脏、乱、差等情况,让农民不再羡慕城市的生活,愿意留在农村生活;保护乡村的传统风貌,保留乡村的特色建筑,让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延续下去,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力开展乡村绿化行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绿色家园”,让城市里的人愿意到乡村走一走,成为放松心情的好去处;进一步完善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平等化,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便捷、舒适;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就能够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有故土难离的感觉,不愿离开家乡,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

4 加快乡村文化创新步伐

乡村振兴重在文化创新。因此,农民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任务是立足于乡村文化特色,加快乡村文化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农民文化自信的“创新”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今,乡村旅游越来越繁荣,带来的经济价值也在逐年增加。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造出特色旅游项目,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乡村旅游必须立足于乡村本土文化,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让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让乡村不只是表面看到的环境美,还要有内涵美,让农村变成真正的“美丽乡村”,让乡村旅游形成产业化;做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非遗”成为“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并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特色元素,创新文创新业态;提升优秀乡村文化地位,将之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并且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

农民文化自信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全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需要对“三农”人才进行培养,需要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更需要乡村文化的创新。所以,要提升农民乡村文化认同感,加大“三农”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建设,加快乡村文化创新步伐。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文化自信培育才能事半功倍,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任重而道远。

[1]邸敏学,任晓华.乡村振兴的文化之维[M].光明日报.2018.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01.

任亚丽(1977- ),吉林柳河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商务礼仪的教育教学研究。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15

D262.3

C

2095-1205(2019)01-27-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