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噻霉酮防治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药效试验初报*

时间:2024-05-28

王家才,郭 蓓,黄海洋,田雨婷

(1.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属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 蘑菇科(Agaricaceae),又称蘑菇、双孢菇等,享有“植物肉”“素中之荤”等美誉。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是著名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广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双孢蘑菇在世界上栽培区域最广,生产规模最大,且产量最高,因此还被称为“世界菇”[1]。自2000年以来,我国双孢蘑菇生产进入人工栽培和工厂化栽培并行发展阶段。截至2008年,我国人工栽培双孢蘑菇的产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一[2]。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双孢蘑菇总产量近231万吨,工厂化栽培产量为24.63万吨,人工栽培仍是双孢蘑菇生产的主力军,约占总产量的89%[3]。但在人工栽培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时常会有各种病虫害发生,其中细菌性褐斑病就是双孢蘑菇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细菌性褐斑病又叫托拉斯假单孢杆菌病、锈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等,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引发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 Paine)。病原菌通过侵染子实体表面组织引起病症,主要集中在菌盖上;菌柄上也偶尔发生,表现为纵向凹斑;菌褶很少感染;菌肉会发生色变,但变色部分一般很浅,很少超过表面向内3 mm。发病初期,双孢蘑菇的菌盖表面出现暗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呈淡褐色至深褐色,略凹陷,水浸状;严重时,菌盖上布满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点,有时斑点连成片状,产生褐色粘液。菌盖发病部位往往积水严重,当病斑干燥后,菌盖易畸形、开裂[4]。关于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研究,主要在国外报道得比较多,包括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类学相关的研究以及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而国内报道较少。目前对于该病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仍然比较困难,较为常用的化学制剂主要是农用链霉素、春日霉素、漂白粉液等,稍有不当便会造成巨大损失,且这些制剂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5]。

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周期短,病虫害防治时要求选择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特异性强的药剂,防止对人体和食用菌本身造成伤害。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 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谱杀菌剂,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细菌性侵染病害的防治中,如黄瓜霜霉病、梨黑星病、苹果疮痂病、柑橘炭疽病、葡萄黑痘病等[6]。因此,通过在双孢蘑菇出菇间期向菇床表面喷施噻霉酮,以观察其对双孢蘑菇子实体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中主要采用了噻霉酮的悬乳剂和微乳剂2种药剂类型。悬浮剂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原药与润湿分散剂、粘度调节剂及其他助剂和水混合,经湿法研磨,在水中形成高度分散的、粘稠且可流动的悬浊液体剂型,其最大优点是对环境安全。微乳剂是由油溶性原药、乳化剂和水组成的均相液体剂型,观感透明,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安全剂型[7]。通过试验,以期为噻霉酮应用于人工栽培食用菌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5%噻霉酮悬浮剂和3%噻霉酮微乳剂,陕西西大华特公司。噻霉酮的有效成份分子式为C7H5SON,其原药的物理性状表现为微黄色粉末,比重为0.8,熔点为(158±1)℃,在溶剂为水、温度为20℃的条件下,其溶解度为4 g·L-1。噻霉酮制剂的外观为微黄色稳定均相液体,比重为1.02,pH为6~8。其系列产品为水乳剂,剂型先进、散热性好、环保、不污染环境,是无公害农业生产的首选杀菌剂,对真菌性病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2 试验药剂处理

设置4个不同噻霉酮有效成分量的处理,以喷施125 mL·m-2的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各处理的剂量详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处理Tab.1 Treatments of tested agents

如表1所示的各处理施药剂量进行试验,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发生前对菇床均匀喷雾。每组处理4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2 m2。

1.3 试验对象与作物

试验对象: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该病害为自然发生。

试验作物:双孢蘑菇,品种为W-192,播种方式为撒播。

1.4 试验地点及环境条件

试验地点: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北地试验田大棚 (115°43′8″E,34°32′21″N)。

环境条件:菇床土壤肥沃、平整;灌溉排水设施齐全,灌溉方式为喷灌。施药时大棚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0.7%。

1.5 施药时间及方法

施药时间:2020年4月1日,双孢蘑菇出菇前进行施药。

施药方法:采用喷雾法进行施药,电动喷雾器的用水量设置为1 250 L·hm-2。

1.6 调查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10部分)》[8]中关于杀菌剂防治蘑菇细菌性病害的要求,按照标准作业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及试验委托方和承担方签定的试验协议要求进行试验。每个小区调查2 m2培养料上子实体受细菌性褐斑病感染的情况,记录发病的子实体数量。

施药12天后(2020年4月13日),进行药剂防治效果调查1次。调查内容包括:药物对双孢蘑菇子实体的直接影响,观察施药区与对照区双孢蘑菇的生长情况。

1.7 计算与分析方法

依据参考文献[8]关于杀菌剂防治蘑菇细菌性病害的要求,以及本试验机构相关SOP及试验委托方和承担方签定的试验协议要求进行。目测子实体菌盖病斑面积占该子实体菌盖面积的百分比值,以百分比值对感染细菌性褐斑病的双孢蘑菇进行分级。各等级的划分标准详见表2。

表2 染病等级划分标准Tab.2 Standard of infection grade

基于表2划分的等级序数(j),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病情指数(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j为等级序数;Nj为j等级下感染细菌性褐斑病的双孢蘑菇子实体数量(个);Mj为j等级子实体总数(个)。

噻霉酮防治率(E,%)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0为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Ii为防治区病情指数(%)。

采用DP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噻霉酮的防治效果

使用不同剂量5%噻霉酮悬浮剂和3%噻霉酮微乳剂处理后,对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处理3(使用5%噻霉酮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7.5 g·hm-2)对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率为86.23%。其次是处理2(使用5%噻霉酮悬浮剂,有效成分的用量为12.5 g·hm-2)和处理4(使用3%噻霉酮微乳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3.5 g·hm-2),防治率分别为75.76%和74.85%。上述3组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处理1(使用5%噻霉酮悬浮剂,有效成分的用量为7.5 g·hm-2)的防治效果为65.07%,与处理3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噻霉酮不同处理对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效果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ith benziothiazolinone on control of bacterial brown spot of of Agaricus bisporus

2.2 噻霉酮对子实体的影响

与处理5(CK) 相比,处理1~处理4施药区的双孢菇子实体长势良好,未出现畸形、纤细、瘦弱等现象;菌盖大小无差别。施药区的双孢蘑菇菌盖颜色洁白,菇形完整,外观形态符合双孢蘑菇W192品种的基本特征。因此,使用噻霉酮防治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不会影响子实体生长及商品形态。

3 讨论

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其人工栽培过程中,培养料、覆土、生产管理用水等,均可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研究发现,引起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假单孢杆菌常发生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潮湿且有机质丰富的在栽培基质上可被大量检测到[9]。因此,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仍应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首先应加强人工栽培管理,严格把控菌种质量,重视培养料发酵灭菌、覆土材料消毒等环节操作规范,仔细完成菇棚场地的消毒清理。同时,在双孢蘑菇的发菌期和出菇期严格保障温度、湿度、气体环境等条件。在管理到位、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再使用化学防治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在出菇关键时期,必须密切关注子实体的生长情况,适时喷施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药剂加以防治。

为了更加符合安全食品生产的要求,基于试验结果并结合多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建议使用5%噻霉酮悬浮剂,于双孢蘑菇出菇间期(转潮期)向菇床喷雾以防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生,推荐使用的噻霉酮有效成分用量为 12.5 g·hm-2~17.5 g·hm-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