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褚 静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也促进了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在多元文化时代,各类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互交融发展。我国具有历史悠久和底蕴深厚的菌蕈文化,中华菌蕈文化也常常融入各类艺术的发展中,绘画艺术便是其中之一。旨在论述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菌蕈文化绘画艺术创作现状,探讨菌蕈文化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并从创作者的角度提出菌蕈文化题材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对策和建议。
世界是多彩的,文化是多元的。新世纪以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带动下,人们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越来越小,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更加多元,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也在发生着交织和碰撞。在时代背景发生较大变化的影响下,在当代与传统文化的交织与碰撞的基础上,新的文化模式就此诞生,并推动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新时期,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又推动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新转变,中国绘画艺术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要求[1]。绘画作为外延性特点十分突出的一门艺术,不同时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绘画艺术创作形式必须更加自由,创作风格和绘画题材也需要更加多元化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取得了非凡成就。在绘画艺术中,以菌蕈文化为主题和题材的绘画作品十分常见。原始时期,先辈们通过在岩石上、龟甲上雕刻等方法来记录身边的见闻和自然物种,其中就包括菌类。在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下,绘画逐渐成为一门文学艺术,并与科学的发展融合在一起,由此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社会变迁不断加快,但绘画对于人类探究世界和理解事物关系来说依然重要。如何更好地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成为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课题。人们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与艺术同等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不断创新,质量提升愈加明显,艺术类教学如绘画等在高校中开设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可以说,当前时代是科学与艺术协同发展前所未有的时代。科学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艺术也是人们智慧的凝结,科学艺术化和艺术科学化在人们的认识中正取得更大的共识。中国著名的彩绘图著《中国蕈菌》[3],书中绘制了中国的药用真菌、食用菌和外生树根菌等品种,见图1。
如图1所示,《中国蕈菌》为高水平的彩绘图著,将我国传统特色的、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菌类绘画出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菌类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在书中,多数绘图是上世纪60年代于我国各地野外生长的菌类标本。围绕蕈菌种类,从形态学和绘图方面出发,运用绘画艺术将菌类科学的展现出来,以特定的艺术形式,传递了人民群众对于食用菌绘画的情感态度。艺术形式浪漫、自由,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特色。在艺术作品的范畴中,还有一类系统性、较复杂和高难度的设计,即环境艺术设计[2]。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各种工作技能和方法为基础,从人们的需求和审美需要出发,为尽可能的营造宜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整体上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符合人们的需要和追求。在具体的设计中,应用食用菌绘画艺术时,要注意科学和合理运用,并围绕设计目标科学展开,尽可能使环境艺术以高水平的设计状态展现出来。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多元文化时期,菌蕈文化也开始融入我国各方面艺术的发展,例如环境设计艺术和包装艺术等。从作用上来看,菌蕈文化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应用具有以下一些重要性。
在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国作为世界上较早食用并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尽管食用菌已成为百姓餐桌的高频食材之一,但其文化和内涵却在历史长河中被淡化。在古代,灵芝被誉为“仙草”,是帛画、绘画以及艺术品中出现频次非常高的一类菌类形象,此外在华表上,也有灵芝造型。玉如意是灵芝造型的一种,相传在宋代时期,挠痒扒的末端本来并非灵芝状,而是后期有人将末端改为了灵芝状,寓为“吉祥如意”。灵芝从古至今皆为美好愿望的象征,中国人在取名时,也偏好“芝”字[4]。尽管我国菌蕈文化源远流长,但由于我国在发展中对菌蕈文化的重视不足,与艺术的融合程度不高,当前对食用菌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底蕴和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菌蕈文化也将迎来发展新契机。在绘画作品中,围绕食用菌进行题材开发和创作,充分挖掘和传承食用菌的文化内涵,借助绘画艺术,推动菌蕈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
以当前时代为背景,围绕现代艺术氛围,进行的绘画艺术创作,就是现代绘画艺术。相较于传统的绘画艺术,现代绘画艺术紧贴生活,创作灵感也源于生活。仔细观察现代绘画艺术,可以发现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烙印深刻植根于现代绘画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社会发展的雕琢,现代绘画艺术与传统艺术有着鲜明的区别,透露着别样的味道,且绘画创作的内容也较为新颖。创新,对于各行各业的人们来说,都是不懈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在绘画领域亦是如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创作风格也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5]。当前时代是多元文化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时代,现代绘画艺术创作中,围绕菌类文化创作的绘画题材层出不穷,创作形式新颖,内涵表达明确。菌蕈文化和作品在现代绘画的描绘下,完美呈现,由此可见当代艺术创作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利用菌蕈文化进行绘画艺术创作,创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充分利用菌蕈文化,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路,也要遵循相应的创作原则和选择合适的创作技法。
菌蕈文化主题绘画艺术创作常常展现的是一种契合自然的美,这也是绘画作品在围绕菌蕈文化主题进行创作时的根本宗旨。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以美学理念为基础,围绕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积极进行美学理念的舒展,较佳的舒展环境是位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条件。从表面来说,以菌蕈文化为创作中心的绘画作品,在创作中美学理念的舒展条件实际一般,因为菌蕈文化在外部拓展能力上远小于一般的草本植物。但是换种角度,站在美学的基础理念上,美学舒展的意境则与菌蕈文化有较高的契合度。在佛学中,有轮回思想,在道家中,有三生万物的衍生理念。这些在菌蕈文化绘画艺术创作中均可验证,反观其它题材的绘画作品,则无一能表达此种意蕴。在其它题材的绘画创作中,只有菌蕈文化绘画艺术没有经过反复雕琢,展现的是自然美。当然,创作以及表达中,确实可能会存在极端情况。但是相对而言,由此创作的绘画艺术作品给欣赏者带来的期望远高于失望,且与“禅”的境界相对应,展示出回归田野、返璞归真的理念和思想。如以金针菇和平菇为对象的菌蕈文化题材作品。此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千年未有间断,在岁月变换、朝代更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文化早已扎根于每一个国人的心中。季羡林被誉为中国的国学大师,他曾说“国之神韵在于有与无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多与寡,而是善与恶”,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面对菌蕈文化绘画作品曾说道“在六朝之后,中国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境界为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宗白华先生的一番阐述,可谓将拈花微笑所蕴含的精神、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完美的糅合在一起。所以,基于菌蕈文化而创作的绘画作品,如以灵芝等为创作对象的绘画作品承载了创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在境界上的表达,更表现出了创作者在人生达到了超凡脱俗的豁达境界。
在进行菌蕈文化题材绘画创作时,创作者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创作原则:1)真实原则。即在围绕菌类题材进行创作时,造型的勾勒要以真实形态为基础,遵循写实原则。尽管随时间的发展时代背景略有不同,但当时的创作均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所以,在创作绘画作品时,要把握细节,精心细化。如彩绘作品《中国蕈菌》、水彩作品《蕈菌生产史》等在创作时均是以菌类生长的真实写照为基础。只有在创作中坚持对菌类的真实写实,才能把握细节,刻画精细,传递真实情感。2)和谐原则。围绕菌蕈文化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中要注意画面背景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比如峰峦叠嶂的山石配以旺盛生长的菌类,只有背景与作品相统一,才能在画作中营造出真切、和谐的氛围。在绘画中,如果描绘的对象数量较多,则要采用S型排序以营造空间视觉上的和谐。比如彩绘作品《中国蕈菌》,书中有大量的页面都通过S型排序来描绘了蕈菌,以此展示中国传统的菌蕈文化,各种菌类栩栩如生,和谐统一,相互独立,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3)突出细节原则。郑午昌在国画领域颇有造诣,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在绘画菌类题材时,表示要先从全局角度予以把握,合理勾勒和运用线条,并全面细化,以保障菌类细节得以刻画和展现[6]。
美术创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借助作品展现出来,合适的创作技法对于展现精神内涵十分关键。现代美术理论中,创作技法的有关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包括透视学、色彩学、构图学,而且还包括油画技巧、水墨画法、素描画法等。
当创作者以菌类作为绘画的对象时,选择合适的创作技法有利于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中国古典水墨画法非常适用于展现作品的民族风情,通过恰当的色彩和造型,可以将菌类对象塑造的更有感染力,能够表现出创作者自然、洒脱的个性特点。又如,通过油画创作来表现菌菇题材作品时,可以利用油画作品的层次感来表现和突出菌类的特征。
综上所述,在我国绘画艺术中,以菌蕈文化为主题的绘画创作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蕈文化与绘画艺术深度融合,对其进行充分研究和价值挖掘,对于理清和分析绘画艺术创作中,菌蕈文化主题作品发挥的作用有着特殊意义,进而对于推动我国食用菌蕈文化发展,促进当代美术创作创新,以及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