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完善生猪产业链打牢猪业发展基础

时间:2024-05-28

李明全

(南充市政协办公室, 四川南充 637000)

完善的产业体系是每个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渠系完整通畅,枢纽齐备,江中之水顺流而去,依其规律奔腾向前,永宁无患。生猪产业要健康稳定发展也必须要有其完备的产业体系,否则,生猪产业将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随时出现生产发展的迟滞和波动,进而影响市场的有效供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和升级,生猪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猪养殖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被广泛应用,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也不断优化和改进,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养殖数量日趋稳定,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障市场供应、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生猪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起落和波动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一些区域的生猪产业体系基础还存在薄弱环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一是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发达,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有待改进和完善;二是养殖生产中的供给(包括种源、技术、疫病防控、畜禽疾病诊治、养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环境保护等)不足或缺失;三是产品收购加工贮运能力弱,大多数生猪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存在着“多而散、小而全”的现象,承担社会责任能力弱;四是生猪产业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要保证生猪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打牢产业基础。

1 打牢产业链中各节点的基础, “产供销” 协调发展

传统生猪产业中的“产”是指养殖环节,包括母猪养殖与生产、育肥猪养殖至出栏的全过程;“供”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仔猪、兽药、饲料等生产资料和饲养技术的供给和保障;“销”是指生猪的收购、加工、贮运及市场波动风险的化解。在生猪产业的发展中,只有生猪产业的“产供销”合理配置,节点要素配置稳固,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生猪产业才会稳定健康发展[1]。

目前,在生猪产业发展中,由于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的生产速度和质量远高于散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相对散养户更注重猪的品种改良和仔猪供给。散养户往往不注重品种改良和仔猪供给,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户“无(仔)猪可养的现象”。尤其,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尽管各级政府以各种政策激励广大农户养猪,但受疫情反复、环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散养户对养猪的复养增养意愿不高,退出意愿强烈,因而生猪数量的恢复仍然迟缓。

如果要在生产环节解决猪的品种改良和仔猪供给,必须解决好以下5 个基础性问题:一是要加大国内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国内生猪优质品种基因库,不断地为生猪养殖提供国内的优良品种。加强从国外引进种猪的管理,减少我国优良猪种对国外的依赖度,把生猪的优良品种牢牢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确保生猪产业的种猪安全。二是要建好母猪养殖的专业场,提高规模养殖场向社会供应仔猪的能力。三是在适养区,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村生猪散养户所需的仔猪数量。四是要完善当前生猪改良及人工授精站(点),保障能繁母猪产能就近及时配种、保障品种改良所需。五是发挥农村散养户自繁自养母猪的优势,从多方面发力,提高母猪的产仔能力及母猪的养殖效率,尽快补齐种源这个短板,打牢生猪产业链前端的基础。

2 健全防疫网络, 确保我国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

健全疫病防控制度是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产业体系中重要的环节,关系到猪只的健康、成活率及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兽医体制改革基本结束,已全面开始实行官方兽医制度,明确了兽医在畜牧业发展、畜产品贮运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解决了过去“以病养医”和“以药养医”的制度弊端,提高了兽医在畜禽养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动物疫病防治提供保障。

调研发现,当前生猪养殖中仍然存在一些疫病防控的薄弱环节,如官方兽医多、执业兽医师少,浮在面上的多、进村入户为养殖业主直接服务的兽医少,甚至在一些偏远乡村很难找到为畜禽诊疗疾病的兽医。因此,要保证生猪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打好畜禽疫病防控工作。科研机构应根据目前动物疫病防控的新特点,修定完善我国动物疫病防制措施和方法。完善制定新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规范,增强防控措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地方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网络,充分发挥官方兽医的作用,建立高效的县、乡(镇)、村畜禽防疫网络,乡(镇)村要配备有专门兽医防疫工作者。

在农村,根据地域和幅员面积配备好畜禽疫病防疫(专)员,负责畜禽疫病的日常监控和防疫的技术指导,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建畜禽防控专业组织,负责动物疫病防疫的消杀和动物疫病的群防群治工作,保证防疫工作地点人员齐备、信息通畅,确保用时之需。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村级防疫经费和人员工资。村级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发展和培育高质量的执业兽医师队伍,落实国家关于发展培养执业兽医师的有关政策,鼓励大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从事执业兽医工作,尽快建立起一支活跃在乡村中的执业兽医师队伍,解决当前中小散养户找兽医难的问题。

3 划定环保红线, 坚持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 [2]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经济理念,传统的生猪养殖正面临环境保护的挑战,《环境保护法》的出台使养猪业的压力倍增,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积极稳定地发展生猪养殖业,又要保护好环境,做到发展生猪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3]。

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新要求,因地制宜,完善生猪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标准和猪舍建设的环保要求。科学地划定生猪养殖“三区”(生猪适宜发展区、生猪禁养区和限养区),及时纠正不科学、不切合实际划分生猪养殖“三区”的错误作法。科学划定的生猪养殖“三区”的功能定位要保持相对稳定,使养殖业主能放心发展,大胆发展,保护好养殖业主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和长远性。

鼓励生猪养殖的多种组织形式,推广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猪养殖模式。超大规模的养猪场是最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的一种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投入大,而且养殖污物集中,即使有较好的污物处理方式,最终的污物污水处理工作都是无法避免的,一旦污物处理失当就会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甚至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应当审慎发展。目前个别地方为了在短期内恢复生猪养殖的数量,正在进行超大规模的猪场建设,这是积极的,但也可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后顾之忧”。因此,养猪业的稳定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场,鼓励发展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分单元养殖的组织形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要积极支持生猪养殖散户的发展,从多个层面减少生猪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减轻生态环境保护对生猪养殖业的打击,确保生猪养殖业绿色、健康、稳定发展。

4 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 推动养猪业创新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非市场经济规律无法解决或解决无效情况下,才用政府干预的手段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干预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朝着养殖业主多元化、服务市场化、营销契约化的方向发展,不再是政府号召,盲目养殖的时代。目前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式既有以农(牧)民为主的散养户和家庭养殖场,又有一定规模的生猪家庭养殖专业场或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更有工商资本建立起来的超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各种养殖业主对养殖技术服务、营销方式要求及技术服务保障的方式都各有不同。因此,在当前发展生猪产业中,只有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生产性服务组织,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保持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生产性服务组织,可以实行民办公助、独立法人、独立开展有偿服务。通过社会化生产性专业组织解决当前生猪发展中的“求养殖技术难,求兽医难,求人工改良配种难”等具体问题。

推行多样化的生猪养殖方式,鼓励探索生猪稳定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因地制宜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支持“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和生猪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生猪生产组织方式,鼓励商业资本进入生猪产业。推广温氏集团在各地发展生猪产业的经验,大力推广生猪生产中的“托养”“代养”等新模式,解决养殖户在生产中的后顾之忧。支持自己投资的散户养殖和自主兴建的家庭养殖场,通过多种途径激发生猪养殖场(户)的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努力打造生猪产业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型养猪产业,减轻养殖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生猪产业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拉长养猪业的产业链条,形成生猪产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和信息传播网络,使养殖业主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及各地生猪生产信息及其产品的供求信息。大力推广契约化养殖,培养养猪人的契约精神,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产销结合,实行订单生产,解决生猪养殖中“买难”和“卖难”的问题,淡化“猪周期”,保持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生猪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的和谐安宁。生猪的“产供销”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多个节点,环环紧扣。欲使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体系,夯实每个节点,根据变化的形势制定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把生猪产业纳入乡村产业的振兴规划中,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其自动调节能力和产业的抗逆能力,确保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市场供应安全有效,百姓幸福安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