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雷元元 涂明亮 刘 山 葛兴农 李海斌 周 宇 师 园
(陕西省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延安 716000)
猪瘟俗称“烂肠病”,是由猪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的疫病[1-3]。该病毒核心直径约28~30 nm,病毒直径约40~50 nm,表面有囊膜,基因组长度12.4 kb左右,为单链RNA病毒,外壳为六角形,核衣壳呈十二面体对称。猪瘟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目前世界上将猪瘟病毒分为1群、2群、3群3个基因群,我国主要流行基因2群。
猪为该病在自然界中的唯一宿主,该病四季流行,所有品种各个生长时期的猪均可感染,该病主要以接触传染为主,胚胎期接触病毒可导致先天性免疫耐受。春秋两季由于防治力度较大,猪瘟流行温和,病例不典型,死亡率较低。猪瘟的致死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采取疫苗接种的方式预防猪瘟是十分重要的[4-6]。
尽管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研制成功了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良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并在预防猪瘟发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出现了所谓的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和“无名高热综合征”等,在存在上述种种迹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同时出现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
2007年,猪瘟被列入国家强制免疫计划;2017年,猪瘟退出强制免疫计划。但在陕西省,猪瘟仍在陕西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之列,说明猪瘟仍是影响当地养猪业的重要疫病。在陕西省延安市部分县区猪瘟免疫达不到预期目标,出现免疫失败。为了查清免疫失败的原因,筛选适合当地的免疫方法,达到应有的免疫效果,特开展此项目,为延安市猪瘟免疫提供参考。
200日龄左右的仔猪20头(未免过猪瘟疫苗),来自5个圈舍,每个圈舍4头,由延安市子长县农户饲养。
猪瘟活疫苗(兔源) (生产批号:20171209),由杨凌绿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猪瘟间接血凝抗体检测试剂盒(生产批号:20181022202),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通过现场调查2018年春季延安市部分县区免疫情况,查找操作等可能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将20头青年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头,B、C组每组8头(以母猪为主),分组后编号、采血,A组为空白对照,不进行任何处置。B组由实验员进行免疫,首免60天后,加强免疫;C组随当地春防进行免疫,首免60天后,加强免疫。免疫后10、20、30天采血,以后间隔20天采血,分离血清,参照猪瘟间接血凝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中检测方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每组抗体取平均值。选取母猪抗体合格的3窝仔猪,每隔7天采血,测定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由表1可知,A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未检出阳性血清,试验有效;B组免疫10天后,即出现阳性猪群个体,1个月后阳性率达75%,加强免疫之后阳性率迅速上升,长期维持较高的阳性率;C组免疫10天后逐渐出现阳性个体,1个月后阳性率达63%,加强免疫后阳性率迅速上升并长期保持。比较B、C 2组实验结果可知,以相同的免疫剂量、注射方式,不同操作人员免疫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B组首免后达到国家规定的70%的免疫抗体合格率,而C组首免后未达标,直到加强免疫后2组免疫抗体阳性率才均达到100%。由以上分析结果可见,政府采购疫苗质量能够达到相关规定,但基层防疫工作人员操作过程可能存在不当之处,最终导致免疫结果不合格。
表1 免疫后抗体变化规律
由表2可知,当母猪抗体水平较高时,新生仔猪抗体阳性率能够达到100%,随着时间的推移,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逐渐降低,4周后抗体水平呈直线下降,8周后完全消失。
表2 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通过上述实验并对2018年延安市个别县区春季、秋季疫苗防疫现场调查、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后得出,猪瘟免疫效果不佳主要是由基层防疫工作人员对猪群免疫状况不了解,免疫剂量不足、携带和保存疫苗过程中效价降低、制定的免疫程序不合理、造成疫苗中和母源抗体等因素引起,这与南文金等[8-10]研究结果相似。
基层冷链运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设施缺乏或损坏,有的超出使用年限,加之大部分基层防疫员学历较低,对冷链运输保障疫苗质量认识不到位,难以确保疫苗效价和动物免疫质量。部分县区虽然具备良好的疫苗冷藏、保存、运输能力,但防疫员一次性从库房领取过多疫苗,使部分疫苗反复冻融,造成疫苗失效;部分农村在实际免疫过程中,饲养员未在现场,而防疫员未充分了解猪群的健康状况便开始免疫,部分猪群由于处在病理期而免疫失败,研究表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感染等免疫抑制病都会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部分防疫员在免疫时未得到畜主的配合,保定猪只困难,注射方式、注射部位不合理,有时出现漏针导致免疫失败;在防疫过程中为了图省事儿,一次注射多种疫苗,且没有合理的时间间隔,多种疫苗相互抑制,使抗体产生受到干扰;部分猪群由于免疫应激,在免疫后采食量相应下降,饲养员人为注射或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药物,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仔猪出生时缺乏的γ-免疫球蛋白完全通过初乳获得,特异性母源抗体水平与母猪抗体滴度呈现正相关。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仔猪非常重要,但母源抗体水平过高时,也会与弱毒疫苗产生中和作用,从而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研究表明,当仔猪母源抗体滴度小于等于32时,接种保护效果最佳;而母源抗体滴度大于32时,就会影响疫苗的保护性免疫,导致免疫失败[11-12]。由本文研究可知,1个月内母源抗体处于较高水平,1个月后母源抗体迅速下降。也有试验表明:5周龄后免疫保护作用较3周龄高,5周龄后免疫保护作用逐渐升高[13],建议仔猪的首免日龄应选择在40天以后,首免1个月后进行加强免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