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进展分析

时间:2024-05-28

涂 藤 王 印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仔猪在哺乳期、断奶后出现的腹泻被认为是全球养猪业需要面对的常见问题,仔猪腹泻是造成养猪场(户)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危害哺乳仔猪胃肠道的主要病原体是猪链球菌和轮状病毒[1]。猪链球菌在全球猪群中普遍存在,这种病原体的存在会造成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肠道紊乱。轮状病毒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幼畜腹泻的常见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养猪场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初生仔猪可能会被环境中存在的病毒或带菌母猪所感染,并且批次之间的长空周期并不能实现长期的保护,因此,轮状病毒成为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可能因素。本研究主要是对仔猪出现腹泻的病因进行分析,了解仔猪腹泻类型,如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以加强养猪场对仔猪腹泻病的防治和控制。

1 仔猪腹泻的相关病因分析

1.1 感染性腹泻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各种肠道疾病的常见病原,新生仔猪腹泻和断奶仔猪腹泻多是由产肠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给养殖场(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菌株可引起动物肠道功能障碍和损伤,引起断奶仔猪腹泻。有研究发现,将大肠杆菌的STa基因直接插入表达载体pBAD202形成重组质粒pBAD-STa,再将重组质粒pBAD-STa转移到大肠杆菌的LMG194-STa宿主菌株中,构建表达大肠杆菌单毒素STa的重组大肠杆菌菌株LMG194-STa,LMG194-STa菌株可导致仔猪腹泻和肠道损伤。此外,LMG194-STa菌株对IPEC细胞的毒性与野生型菌株K88相同,且毒性高于宿主菌株LMG194。K88和LMG194-STa均能诱导肠道炎症、损伤和萎缩,同时可以对正常动物的细胞因子、转运体和离子通道基因的表达以及营养代谢产生不利影响。

仔猪分泌性腹泻与肠毒性感染有关,肠毒性毒素包括热不稳定肠毒素、热稳定肠毒素-a和热稳定肠毒素-b,其中,仔猪小肠中的产肠毒性大肠杆菌定植是由附着在绒毛肠上皮细胞受体上的菌毛介导的。仔猪腹泻的发生有多种病因,仔猪腹泻最常由血清型为A群的轮状病毒引起,3~5周龄仔猪发病率最高。以前,轮状病毒血清C群引起仔猪发病的报道较少,但现在血清C群已成为仔猪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报道。轮状病毒在仔猪空肠和回肠上皮细胞中复制,导致细胞溶解、肠绒毛萎缩或变钝[2],会导致仔猪肠道吸收不良,引起腹泻或生长不良,有些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能表现亚临床症状。猪链球菌引起的肠道损伤可能使仔猪易受其他感染,并与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3]。有研究表明,猪链球菌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可能使仔猪临床症状恶化,被感染的仔猪可能会出现坏死性肠炎。此外,猪轮状病毒和猪链球菌也可以混合感染,导致仔猪腹泻,肠道内多种有害菌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而导致仔猪发病。

猪囊孢子虫(以前称等孢菌)是一种影响幼龄动物腹泻的病原寄生虫,仔猪在自然环境中摄食而感染孢子状卵囊,吞食后,孢子虫从卵囊中重新分泌,孢子虫在小肠中活跃,可穿透小肠主要是空肠的表层细胞,解剖症状主要是肉眼可见小肠上皮发红,显微镜下的病变可见绒毛萎缩、绒毛融合和隐窝增生。受感染囊孢子虫的动物从出生第6 d就会出现无出血性腹泻,最常见的是10日龄仔猪出现白色或乳黄色腹泻。一般情况下,感染仔猪腹泻、发育迟缓、脱水,但死亡率不高。

导致仔猪腹泻的寄生虫种类也十分多样,其中类圆线虫、蛔虫、鞭虫、猪球虫、隐孢子虫、棘头虫以及猪小袋纤毛虫等均可引起仔猪腹泻[4]。其中,猪鞭虫病常发生于2~6月龄的仔猪,造成仔猪生长缓慢,并伴有猪痢疾。类圆线虫主要感染1~3月龄的仔猪,也可经过胎盘感染,主要症状为仔猪表现腹痛、贫血、粪便带血、消瘦及下痢等症状,严重会导致仔猪衰竭死亡。球虫病主要发生在1~3周龄的仔猪,主要是以水样便、腹泻、糊状便为主,粪便呈黄色或白色。仔猪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均有可能感染蛔虫病,以3~6月龄的猪感染最常见,感染猪只临床主要表现食欲不振、咳嗽、贫血、体温升高、磨牙、生长缓慢、消瘦等,有时会发生死亡。

1.2 非感染性腹泻

仔猪出生后1~2 d、断奶前和断奶后1周是腹泻发生的高峰期,仔猪在胎儿时期的肠道内容物会在初乳后逐渐排出,因此会出现轻度腹泻。4周龄仔猪处在断乳阶段,其消化道功能还未健全,胰蛋白酶、消化酶及淀粉酶的活性并不高,胃内pH值通常小于4,胃底腺并不健全,胃酸分泌能力、蛋白质消化能力不佳,这给微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容易出现腹泻[5]。一些养殖户在仔猪断奶后,因考虑降低饲养成本,会很快更换掉乳猪料,造成仔猪的消化道无法适应,进而导致仔猪腹泻。有些养殖户在选择仔猪饲料时,因不了解猪生长阶段与饲料的匹配性,盲目选择高蛋白饲料,致使断奶仔猪出现超敏反应,容易出现肠道损伤,进而发生腹泻。饲料霉变、砷汞中毒、硒中毒以及铜盐中毒,均会导致仔猪肝脏代谢机能障碍,进而出现中毒性腹泻。发病猪表现行动乏力、厌食、腹泻、呕吐、昏迷及阵发性痉挛症状,严重会导致死亡。母猪过肥、精料饲喂过量,均会出现乳脂或乳蛋白过高,进而会导致其消化不良,最终造成仔猪腹泻。母猪体弱多病,泌乳量不足,仔猪的营养需求难以被满足,也会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过于饥饿而寻觅脏物,进而导致其腹泻。断奶仔猪因换料、断奶、转群以及免疫等影响,应激较大,如果仔猪应激不断累加,会造成仔猪暂时性营养不足,进而导致腹泻,严重的仔猪会出现免疫系统功能、机体分泌机能紊乱,导致肾上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进而出现机体代谢紊乱。

2 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2.1 严格执行猪群免疫程序

疫苗免疫是有效防治猪腹泻病的方法之一。在我国,已有成熟的防治猪腹泻的二联灭活疫苗、三联灭活苗等,因此养殖场需要按照疫苗的应用状况,对种猪、商品猪进行2次二联和三联灭活苗接种,每次间隔20 d,一般腹泻疫苗的注射部位为猪的后海穴,4 mL/头。仔猪、小猪需按实际情况减少疫苗剂量,怀孕母猪需经过3次以上的连续免疫,若只进行1~2次免疫,其免疫效果会较差。若猪场的猪出现腹泻,需对整个猪群进行肌肉注射、口服三联弱毒苗的紧急免疫,以保障预防效果。若猪群出现腹泻严重且无法控制的情况,则需要做好严格的消毒,并应用返饲法进行口服。

2.2 猪场需要加强管理

猪场应提高对猪只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管理,及时清扫粪便和异物,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应用火碱溶液对场地、圈舍以及通道进行消毒,带猪消毒时选用双链季胺盐消毒剂,按比例进行配比。猪舍保持温度、湿度适中,避免温度突然骤降或骤升,保持分娩舍、保育舍的环境卫生、清洁和干燥。对仔猪实行断奶、逐渐更换饲料。仔猪断奶前可以在日间隔离母猪,夜晚再合并母猪和仔猪,最后断奶实行去母留仔,保持仔猪断奶前和断奶后的饲喂方式、次数不变,待仔猪适应一段时间后逐渐更换饲料。妊娠母猪饲喂全价料,保障其营养平衡,避免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进而保障胎儿正常发育。为使免疫母猪更多地为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日常饲料中加入维生素E。在母猪配种前和妊娠期,在其日粮中加入低分子脂肪酸,进而保障仔猪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减少仔猪因断奶引起的肠道疾病,以减少腹泻的发生。仔猪在初生后,需尽早吃上初乳[5],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镁盐,可提高其免疫力,减少腹泻的发生。通常应使仔猪在出生后的2 h之内吃到足量的初乳,最好不超过24 h,仔猪出生3 d内补充足够的铁和硒。

2.3 对仔猪腹泻病的治疗

若猪群中出现流行性腹泻,需尽快隔离病猪,并及时对猪群进行紧急免疫。给腹泻仔猪饲喂易消化的饲料,应用补液盐溶于猪饮水中,防治腹泻猪脱水,及时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拌料或者混合到猪的饮水中,按照猪群的发病情况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补液盐灌服。一般1周龄的仔猪,需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可保障日粮抗原反应的发生。7日龄的仔猪开始饲喂全价饲料,可保障胃肠消化功能增强,断奶后仔猪适当饲喂植物性饲料,尽早建立起仔猪的免疫耐受,进而减少抗原过敏反应。对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饲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例如大豆浸泡于热乙醇后,可降低其抗原作用。在仔猪的日常饲喂中,避免过量摄入蛋白质,可减少腹泻。

3 总结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提出在仔猪易发生腹泻的时间段加强其饲养管理,做好防护工作,以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率。针对已经发生腹泻的仔猪,需按照仔猪腹泻原因进行药物方面的治疗,以保证仔猪病情得以控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