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马 力李 静
(1河北省迁安市农业农村局,河北唐山 064400;2河北省唐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唐山 0630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害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1],又称为非洲猪瘟疫或疣猪病。非洲猪瘟传播模式分为森林循环传播、软蜱与家猪循环传播、家猪循环传播、家猪与野猪循环传播4种。俄罗斯、格鲁吉亚在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获知非洲猪瘟病毒的扩散与带毒野猪的频繁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历史上野猪和家猪一直存在互相关联情况,一旦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特别是潜伏期内的感染,极有可能促使病毒在种群中传播扩散,甚至与家猪交叉感染。野猪作为传播非洲猪瘟的媒介,传播风险概率不容忽视,因此加强我国野猪的监测工作迫在眉睫。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覆盖面积广阔,以江西省为例,在遥感卫星拍摄的地貌图片上是中国版图上最绿的省份之一。全省林地面积1.6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4.2%;森林面积1.53亿亩,活立木蓄积量5.76亿m3;森林覆盖率63.1%,居全国第二。森林公园12处,自然保护区190处,湿地公园99处。这些优良环境为野猪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空间,现阶段我国的野猪群体庞大,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三省、云南、贵州、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除了青藏高原与戈壁沙漠外,广布在中国境内。
1.2.1 我国野猪种群多
按照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7个野猪居住群体,其中蒙古、川陕(四川、陕西)、华南野猪3个亚种,秦岭野猪分为2个遗传簇,2大群系之间无明显的空间分化。按照生活习性可分为迁移群、觅食群、交配群等。
1.2.2 我国的野猪数量多
据专家估计,现在我国的野猪数量有100万头左右。而且母野猪繁殖能力强,一胎能产3~15头仔野猪,最多1年可产2~3胎。仔野猪生长速度快,随着禁猎、天敌减少、野生动物保护等措施开展,野猪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香港,由于食物和水源充足,加上绝少人狩猎,野猪的增长速度较快,甚至经常有野猪闯入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猪大战”时有发生。
1.2.3 野猪本能隐藏性较强
野猪是唯一会挖洞居住的偶蹄类动物,而且嗅觉特别灵敏,随着近几年森林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缩小了野猪的活动领地,迫使其被动迁移,外加本身迁徙习性,造成监测难度加大。
野公猪的獠牙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母野猪的咬合力最高可达700磅,因此直接采集野猪血液、器官等样本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2019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19〕31号文件,意见第16条指出“强化野猪监测巡查,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严防野猪传播疫情。”进一步指明包括海关总署、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中国海警局等在防控非洲猪瘟过程中,应持续关注野猪传播疫情的动态。农业农村部门利用大数据中心系统,调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地监测巡查,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病诊断方面做好技术支撑。林草部门收集护林员、狩猎协会、猎户日常数据信息,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处与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加强日常巡查,落实保护区制度建设。公安部门要做好对乱捕滥猎、非法经营等行为的查处和法制宣传工作。要求各部委之间加强阶段性的协作,及时组织现场勘查会议,进行信息交流沟通,汇总分析数据,制定下一步措施,不断扩大非洲猪瘟野猪无疫区成果。
根据国家林草系统已有的野猪活动网格,围绕大山大水(秦岭山脉、长江流域)进行整体布局,与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取得合作,做好边界设定工作,结合设定区域内的气候条件、食物、天敌、人类经济活动对野猪的影响,画图综合研判,实现野猪监测重点区域全覆盖。
通过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查看生态公共基础数据,进行网上需求筛查。在固定区域范围内,利用红外相机进行监测记录,观测该区域内野猪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生存状态等,为研究我国野猪生存现状及样本采集提供精准数据信息。
2.4.1 采集野猪检测样品
采集野猪样品的工作要求是保护性采集,着重获取野猪的血液、唾液、食物残余物等有意义样品,根据野猪的生物学特性,野猪喜欢居住在水源附近,特别喜欢吃高淀粉食物,因此,可在野猪活动区域,在傍晚时候投喂甘薯、玉米、水果等食物,在第2天进行唾液、食物残余物的收集,把采集到的有意义样品进行筛查,及时送往国家规定的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在监测、防控过程中需仔细观察野猪活动环境中是否有软蜱存在,如果发现软蜱等需一并采样,送往指定实验室进行检测,发现异常,可依据《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滞留喷洒》GB/T 31715-2015要求,进行综合治理。
2.4.2 学习成功防控野猪疫情国家的经验
捷克共和国用4年左右时间净化了非洲猪瘟野猪疫情,家猪没有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他们在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方面的做法是对野猪尸体进行搜寻,发现后运送到收集点,由专用运输车送往化制厂处理,目的是消除传染源;官方兽医在化制厂对野猪尸体进行采样,确认是否非洲猪瘟阳性个体,目的是进行追踪溯源;严格避免野猪与家猪的接触,防止家猪感染非洲猪瘟。整个防控过程通过媒体、传单、猎人培训、私人兽医等共同合作,让宣传活动发挥实际效果。在全境范围内持续地对已死和撞死的野猪进行被动监测,告知国民除了用于狩猎的诱饵外,禁止饲喂境内的野猪。
2.4.3 制定防控野猪措施
加强对野猪的精准监测,查看野猪出没附近是否有家猪养殖场,做好家猪的防护工作;如果发现家猪养殖场附近有野猪出没,了解野猪可能进入家猪场的路线,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隔离围栏,阻断野猪进入养殖场;如果无法阻断,可以考虑在家猪场外设置野猪的采食点,减少其入场风险。积极寻求猎户的帮助,了解当地野猪分布的情况,询问近期捕获野猪的数量,狩猎过程中是否发现有野猪异常死亡及死亡地点,开展针对非洲猪瘟野猪感染情况调查,做好风险评估,进一步通过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进行积极防控。
在国家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草原、湿地、稻区等存在野猪活动的区域内,严格监测、控制活动范围,防范野猪与家猪杂交,禁止家猪变成野家猪,万一出现杂交的后代逃逸到野外,出现无名种群,极易造成种群泛滥,造成非洲猪瘟病毒的交叉传播。野猪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作为森林生态链、食物链的关键物种之一,在管理过程中严格防止出现偷猎行为的发生。偷猎会改变野猪的活动区域,造成监测盲区,引发生态环境恶性循环。非洲猪瘟一旦在野猪种群中流行,会大大增加防控难度,甚至引起野猪种群的消失,因此,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严防野猪感染、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就目前我国的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对野猪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可能性进行监测、防控,不仅是为防控野猪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更是为保护我国野猪物种的生存空间,避免出现因疫病等原因造成我国野猪种群消失。此外,通过森林保护区的隔离防控可以把野猪与家猪之间的传播风险降到最低,为我国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形成完整闭环做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