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控要点

时间:2024-05-28

李 彬 张 召

(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控要点

李 彬 张 召*

(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猪腹泻是一种多因素症候群,各种年龄阶段的猪均可发生。根据致病因素和猪群自身抵抗力的不同,造成的损失也各不相同。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腹泻会严重地影响猪群体重的生长,增加残次、僵猪的比例,降低出栏率,最终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在此,本文以2015年以来多个规模化养殖场针对腹泻疾病的防控案例为依据,归纳和总结导致猪群发生腹泻的原因以及防控要点,以期为众多兽医工作者提供参考。

腹泻;多因素症候群;防控案例

腹泻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症状,多表现为消化不良、肠道内菌群失调,致使大量水分、电解质和粪便呈液状排出体外[1]。尤其对于仔猪,腹泻常常造成仔猪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升高、饲料报酬降低、生长发育迟缓,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在所有的猪类疾病中,腹泻类疾病就占到30%~40%,每年给我国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0 亿元[2]。

1 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猪腹泻往往是由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导致的,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

1.1 非传染因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生理性因素、营养因素、饲养管理、应激等因素。从流行病学和腹泻的病理变化特征入手可以发现,许多传染病都有一个明显的发病过程,而且大多是从病、弱仔猪先发逐步蔓延传播。而由饲料、饮水品质不达标,中毒或配方不合理等非传染性因素导致的腹泻往往发生很快,发病群体差异不明显,大猪小猪都有,并且一般没有发热症状,这个时候就要重点检查非传染性因素。

1.2 传染性因素

1.2.1 病毒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以及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其中又以病毒性腹泻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3]。引起猪腹泻的病毒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博卡病毒、猪嵴病毒等,当然还有大家熟知的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等,在此不一一描述。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外有囊膜,上有纤突,基因组为线形单股正链RNA,全长27 000~33 000 个碱基,基因组核酸具有感染性[4]。猪流行性腹泻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12月至第2年2月寒冬季节,但现如今在夏季也可发生[5]。该病自1971年首次在英国暴发以来,相继在比利时、德国、匈牙利、瑞士等欧洲国家蔓延,我国于1980年首次成功分离到病毒,之后许多地区均有本病发生的报道[6]。发病特征主要表现为各种年龄阶段的猪都能感染发病,症状的轻重程度会随年龄的大小有所差异,年龄越小的,症状表现得就越严重。1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腹泻在2~4 天内可因脱水而死亡,成年猪通常只表现沉郁、厌食和呕吐,一般经过一周即可好转。近年来,有报道表明PEDV的传播除公认的“粪-口”途径外,还存在“母猪-乳汁”、“公猪-精液”等途径,这些都给防控该病提出了更高要求[7]。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病原学与腹泻病毒类似,可以感染任何年龄的猪,但对仔猪影响最为严重,死亡率可达100%[8]。1933年美国最先报道,1964年我国首次分离到胃肠炎病毒,直到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过该病影响[9]。TGEV通常发生在冬春季节,目前仍是引起仔猪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毒临床上与腹泻病毒难以区分,一般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鉴别。

轮状病毒(RV):轮状病毒也是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临床上可以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病毒以混合感染形式出现。RV可以感染多种幼龄动物,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脱水的症状。各个年龄的猪对该病毒均易感,但以仔猪感染发病表现最为典型,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或一过性腹泻[10]。我国在1982年首次从腹泻猪粪便中分离到该病毒,并且当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猪轮状病毒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11]。

猪博卡病毒:属于博卡病毒属,是一种新的细小病毒,单股线状无囊膜的DNA病毒。2005年首次被报道,2009年瑞典学者针对患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病猪和健康猪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发现在病猪体内的感染率较高,这从侧面反映了博卡病毒可能参与了PMWS的共感染[12]。国内学者也对一些腹泻症状的发病猪的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毒在我国猪群中的流行也较为普遍[13]。

猪嵴病毒(PKV):2007年首次在匈牙利报道,之后中国、日本、韩国等相继报道,2013年正式被确定为嵴病毒属成员。作为一个近年来新发现的病毒,PKV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中,还存在于健康的猪血液中,并且在腹泻仔猪中检出率很高。但是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感染PKV会导致腹泻的发生,它的病原学和致病特点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14]。

1.2.2 细菌和寄生虫因素

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在猪场十分常见,细菌性腹泻与寄生虫腹泻的鉴别要点见表1。

表1 细菌性腹泻与寄生虫腹泻的鉴别要点

2 腹泻防控案例

2.1 案例一

案例概述:某规模化养猪场断奶仔猪转保育一周时出现稀粥样腹泻,发病迅速,且发病率为30%,保育猪很快消瘦下来。在这个时间段内,该场的日常管理、免疫操作均和以前无变化。

防控措施:开始推测是换料和转群应激导致的消化不良并且继发细菌感染,迅速拌药阿莫西林和硫酸新霉素,效果明显,但是之后一停药就会复发,并且后面每批保育猪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基本无死亡。采集病料(肠道)送到专业实验室检测,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只分离到大肠杆菌。

防控效果: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用药效果初步确诊为细菌感染,最后追查到饮水环节上。猪场反映发病那段时间正好连着下了几天雨,后来把保育舍的饮水送去检测,结果大肠杆菌超标几十倍。后来采取措施,把原来的水井消毒净化停用,更换水源后这种情况得到根本解决。

2.2 案例二

案例概述:2015年,某规模化猪场出现腹泻疫情,从成年猪开始发病后传到母猪最后传染到仔猪,相继出现体温升高至40.5~41 ℃,并伴随呕吐、水样腹泻、脱水等症状,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高达90%。

症状特点:哺乳仔猪一旦感染,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浅黄色、奶腥味)、脱水、运动僵硬、喜饮水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采食后,体温一般偏高,连续腹泻5~8 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发病15~20 小时后运动僵硬、精神沉郁、眼窝下陷、消瘦、衰竭。年龄越小,发病越严重,5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发病1~2 天内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超过90%,7日龄以上的有50%以上的康复比例。病理剖检变化显示,小肠壁变薄、半透明,肠管扩大、充满液体,胃内是白色乳酪样内容物。断奶猪和成年猪症状均较轻,起初主要厌食、呕吐,四肢常集于腹下躺卧,表现腹痛症状,8~10 小时出现腹泻,成年猪经5~7 天一般自然康复,几乎没有死亡。

图1 猪场仔猪发病临床图片(1)仔猪排出水样略带血色粪便;(2)仔猪黄色奶酪样呕吐物;(3)仔猪肠道透明,肠壁变薄

防控措施:猪场出现腹泻疫情需要从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基础免疫等多方面同时着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母猪:紧急处理7日龄以内的发病仔猪,制备自家苗,母猪群2周内普免2次,优先免疫产前1月以内的母猪,4 mL/头,肌肉注射。

(2)仔猪:出生当天口服氧氟沙星或者抗菌肽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发病场,2~7日龄的发病仔猪,采病料做自家苗;7日龄以上的拉稀仔猪,补液补能量;15日龄以上的仔猪提前断奶,转保育栏喂奶粉。

防控效果:通过综合防控措施,腹泻疫情在1个月的时间内逐渐平复下来,虽然仔猪的损失依然较大,但母猪之后的产仔都逐渐恢复正常。

3 讨论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猪群的腹泻类疾病,必须首先弄清楚病因,它可能是多方面的。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一个负责任的场长应该及时地找出这些“猪场漏洞”,适时干预以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同样的,也不能把所有的腹泻问题都归因于疾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过早定性某种疾病会显得很武断,专业的兽医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原因分析和效果评估,也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反馈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3.1 猪腹泻疾病的防控原则

(1)环境控制:保温和撒石灰干燥、消毒,保证7天以上的有效空栏时间。

(2)饲养管理:辅助治疗(补液避免仔猪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发病猪早期断奶等。

(3)免疫:首先是稳定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解除猪群免疫抑制,做好猪瘟和伪狂犬病等烈性传染病的基础免疫。同时还需要注意增强肠道免疫系统功能,做好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防疫,提高猪群发病的门槛。

(4)保健:适当进行口服抗生素保健,防止继发感染。

3.2 更多关注母猪健康

近年来,许多养殖场出现腹泻疫情大多是在引种之后。大量后备母猪进群,既没有合理的生物安全措施,又没有开展有效防疫工作,这样便会给腹泻疫情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仔猪发病,根源在母猪,给母猪进行免疫可以减少母体排毒,提高母源抗体是十分必要的。

3.3 返饲利弊

国外在早期控制腹泻病毒的时候,有些场使用过返饲的手段,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许多疾病是已被净化过的,这与国内环境不同。返饲无疑存在十分严重的生物安全问题,特别是疫情比较复杂的猪场,比如病料中有多种病原(如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蓝耳病病毒等),一旦进行返饲就有可能会引起散毒。

3.4 病毒性腹泻的免疫特点

早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明等[15]用强毒给仔猪灌服,待仔猪发病时将其剖杀,取肠内容物和小肠黏膜制成乳剂,加甲醛灭活、用氢氧化铝为佐剂制成组织灭活苗,这也是最早的腹泻灭活苗。后来他们通过将腹泻病毒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代致弱,用低代次细胞毒与华毒株制备成了TGEV-PEDV二联灭活苗。但是早期的灭活苗需要较大剂量、多次免疫,且无法激发黏膜免疫,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PED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免疫机理逐步被人所了解,宿主与腹泻病毒的相互作用属于典型的局部黏膜免疫为主,在血清中的IgG抗体很难起到保护,必须要肠道免疫所产生的分泌型抗体SIgA才能提供保护,仔猪也是通过吃初乳获得SIgA从而获得对抗腹泻病毒的被动免疫保护[16]。

[1] 舒蕾, 张曼丽, 阴文奇, 等. 仔猪常见传染性腹泻的病因及防制概述[J]. 养猪, 2010(5):90-91.

[2] 杨汉春. 2013年猪流行情况与201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J]. 猪业科学, 2014(2):42-43.

[3] 杨丽梅, 马力, 徐倩倩, 等. 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J]. 动物医学进展, 2014, 35(2):115-119.

[4] Chen JF, Sun DB, Wang CB,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membrane protein genes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isolates in China[J].Virus Genes, 2008, 36(2):355-364.

[5] 刘孝珍, 陈建飞, 时洪艳, 等. 2011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 34(3):180-183.

[6] Seong JP, Kim HK, Song DS,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field isolates in Korea[J]. Archives of Virology, 2011, 158(4):1533-1541.

[7] 徐国栋, 李峰, 张广峰. 国内猪流行性腹泻防治概况[J]. 畜牧与兽医, 2011, 43(12):88-93.

[8] 刘邓, 袁秀芳, 徐丽华, 等.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双重RT-PCR鉴别方法的建立[J]. 动物医学进展, 2009, 30(10):1-4.

[9] 杨金生, 刘云志, 程荣华.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疫苗的研究进展[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2):6-7.

[10] 陈元坤, 周小平, 周联.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的诊断方法研究[J]. 四川畜牧兽医, 2011, 38(4):29-33.

[11] 张坤, 何启盖.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A群轮状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41(8):1001-1005.

[12] 周宇, 唐连飞, 朱事康. 猪博卡病毒的研究进展[J]. 畜牧与兽医, 2014, 46(11):126-128.

[13] 叶星宇, 聂奎, 聂福平. 猪博卡病毒感染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14, 35(6):127-131.

[14] 李长龙. 猪嵴病毒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拯救[D]. 哈尔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15] 于桂阳, 蒋玉章, 郑春芳, 等. 高死亡率猪腹泻病的诊治与防控[J]. 中国猪业, 2012, 23(8): 32-33

[16] 徐宏军, 杨鹏程, 任丽, 等.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攻毒保护研究[J]. 动物医学进展, 2015, 36(1):35-39.

S858.28

B

1673-4645(2017)01-0023-05

2016-11-09

李彬,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猪病防控

*通讯作者:张召,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