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雷明刚 冯勋伟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发展现代养猪业是中国养猪生产者和世界农业生产的共同目标,而提高猪场生产和管理水平,学习世界先进的养猪模式,可以帮助猪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我国养猪现代化的进程。2012年5月25~6月8日,应美国谷物协会的邀请,由中国养猪企业经理和专家一行12人组成的 “中国大型养猪企业代表赴美考察团”,前往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和爱荷华州,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和学习。5月25~31日,主要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学习和参观考察,6月1~7日,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学习和访问,并参加了在得梅因举办的 “2012世界养猪博览会”。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聆听了 “DDGS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猪场废弃物处理技术、猪场环境控制和臭气处理技术、通过饲料配方的减排技术”等课程。参观了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试验猪场,考察了试验猪场的污水处理方式、猪舍设计、猪舍供热和降温技术措施、废弃物处理研究基地。在Iowa State,首先是在Iowa State University重点学习了各种类型 (种公猪站、分娩舍、妊娠舍、保育舍、生长育肥舍)猪舍的设计课程。参观考察了:IOWA州KEY合作社、农户育肥场、SGE公司(母猪生产和管理服务公司)、Rob Farm母猪公司、DDGS生产工厂、SGI公猪站、Pioneer(道明)种业公司参观、U.S.PORK美国猪肉协会、美国猪业展览会。
此次赴美之行,我们学习了现代猪场的设计方法、设备选择、粪尿处理技术以及新的管理和商业模式等,了解了美国养猪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新技术、新产品,接触到先进的猪场经营管理模式及技术,对于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美国养猪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整合,到1990~2000年基本完成产业整合。商品猪场数由70年代末约70万家发展到2000年不足10万家,2010年仅约7万家 。1970~2008年,母猪年存栏由 1 000万降至 580万 (中国4 750万),生猪年出栏从7 000万头升至1.14亿头 (中国6.4亿头),母猪年供活猪数从 14~16头 (90年代中期)升至目前20头。专业育肥场数量从近30万减至7万,农场平均规模从1990年的200头上升到2010年的1 000头,目前4 000头以上规模农场提供了全美近90%上市肥猪,上市肥猪从9 000万升至近1.2亿头。
北卡罗来纳州和爱荷华州是美国重要的养猪地区,其养猪出栏量占全美的43.1%。北卡罗来纳州 (North Carolina,NC)人口900万,每年产仔猪2 000万头,出栏肥猪1 000万头。养猪占农业总产值的23%,有200个合作社。全美最大的养猪公司Smith Field公司 (存栏83万头母猪)就在北卡罗来纳州。州法律规定了根据农场土地面积的饲养猪上限,所以近几年没有见到新建猪场,只有在原厂基础上同等规模的改造。并且北卡罗来纳州蓝耳病猪场正在进行净化管理,也限制了新猪场的建设。爱荷华州 (Iowa State)土壤肥沃,农产丰富,素有 “美国粮仓”之称。肉猪全美产量第一,年出栏2 000万(80%~90%由大公司占有),猪肉产量占全美国的29.4%。
使用基因组选择技术,Illumina基因分型芯片技术已应用于育种,以提高育种效率,利于长期的改良和对于性状的研究,达到了分子水平的育种。目前,SNP芯片有5万多个位点,而高密度的SNP芯片更是可以检测到多达70多万个位点。
根据猪不同阶段的饲养标准,设计不同的饲料配方,以减少营养浪费及粪便中N排放量。每周一个配方,现阶段流行。大量使用DDGS,保育到育肥阶段使用比例从15%~30%添加比例,节约饲料成本。使用低植酸盐玉米和植酸酶,降低P的排放量。
美国养猪业在全国已净化了口蹄疫、猪瘟、猪痢疾、乙脑、流行性腹泻和伪狂犬等重要传染病。现在蓝耳病是对美国养猪业危害最大的疾病,在猪舍设计中,公猪站、原种场和扩繁场大都使用空气过滤技术,从而保证蓝耳病阴性。部分商品母猪场和生长育肥场也设计了空气过滤系统,但比例较小。母猪舍大都是联体大栋,每栋可饲养上千头母猪,纵向通风,每栋猪舍之间都有封闭过道相连。在母猪场有专门的后备培育区,即自留的补充后备母猪留在母猪场进行饲喂、驯化,不用建额外的后备驯化场或从生长场挑选后备再进行驯化,这样大大降低了疾病引入的风险。母猪全部采用自动饲喂,每头怀孕母猪都拥有一个喂料器,有专人负责调节喂料量,每周调整一次,保证每头母猪不同怀孕周期的营养需求。
生长育肥舍猪粪已经成为农民重要的化肥来源,饲养2 500头育肥猪一年猪粪价值就可达数万美元。猪场采用深池水泡粪方式,每年秋天清污一次,集中对农田进行深耕施肥,解决了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养猪场每年都要接受政府对环保的检查与评估,粪水必须经过处理,必须对N、P、K进行比例调节才可还田。死猪的处理一般是被专门机构拉走,经灭菌处理后做成有机肥料。一般大型养猪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无害化处理厂,有的实行水泥地面直接堆沤处理,有的进行生物降解处理。
美国Smith Field公司,现正在计划改变传统的水泡粪或水冲粪方式,变为刮粪机清粪。清出的猪粪正在研究处理方式。最新研究使用高温碳化猪粪,后期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地的腐殖度,有利于吸附重金属离子。猪粪处理方式:400摄氏度烘干碳化处理后用于还田,防止土壤沙化和盐碱化。
目前美国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猪场都采用多点式或三点式的养猪生产模式,即有独立的公猪站、母猪群单独饲养、保育育肥猪单独饲养。在生产流程设计方面主要应用分胎次饲养、深池式漏缝地板、猪舍环控自动化和供水供料自动化等。母猪场规模通常是2 500头母猪或5 000头母猪为单位,每周提供1 200头或2 400头断奶仔猪,农户保育育肥舍规模通常是配套设计的,每一个点为1 200头或2 400头,即一个周的断奶仔猪数。近年来农户的育肥猪舍大都建成保育-育肥一体式猪舍,一栋双排式猪舍可饲养2 400头规模。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场真正意义上的全进全出,有利于健康控制。因为工作的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减少了工人数量和人工成本。保育育肥场除了每5~7天料车送料一次,兽医定期来观察一次猪群外,猪舍平时没有人进行现场操作和管理。这些专业化体现为对于生产中每个细节的重视,科学分工、提高效率,实现了团队稳定、专业研发、持久创新。而中国的养猪业,缺乏这种自主创新和专业的团队,只能依赖和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人力资源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根本,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集中转向创新和服务行业,机械化将取代劳动的各个层次,而创新型人才就形成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养猪业也是如此,美国的养猪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环节,由自动化取代人工操作。要真正解决养猪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根本是不断改变与创新,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模式,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我国的养猪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在转向现代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关键时期。
从美国养猪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小规模的猪场逐渐减少,大型猪场集中了资金和资源的优势,节约成本,抵御各种风险,并实现其先进和现代化的管理。而国内资源较分散,经济的发展和转型,预示着养猪生产只有扩大规模,不断向集约化生产转变,才能完成养猪业的现代化之路。而这种现代化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上。例如目前美国养猪生产者已实现管理网络化,猪场管理人员可以在现场直接将生产数据信息通过手持终端输入,通过无线局域网导入电脑,把手工记录原始数据和录入电脑合为一体,这样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减少了出错的概率。生产数据可输入互联网上的软件,马上就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分析报告和决策依据,及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多数猪场管理软件都基于互联网开发的,猪场用户可以不用安装软件,直接利用互联网上的程序,还可以在网上进行企业间各种数据的对比。目前,我国建立的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也在帮助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畜牧发展方向。
美国企业的科研能力非常强大,其创新和研发中心比科研院校更接近生产实践,大公司形成的研发中心带来技术的变革。高校与公司的合作使得很多科研成果能够很快进入生产实践的环节。在参观Pioneer公司强大的研发中心时,其研发实力和取得的成就,更加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建立企业研发中心的重要性。而目前中国的企业研发团队实力稍显薄弱,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很多公司更多的着眼于眼前利益,科研项目大多也是为生产服务,大学里的研究机构同企业的合作关系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公司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企业研发中心往往能够形成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美国的养猪业经过不断的并购,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生产经营十分集中。目前美国养猪主要是3种模式:大公司为主导,中小猪场成立合作社,个别小猪场针对特定小市场生产特种猪肉。我们考察的两个州的养猪模式均是育种大公司控制母猪生产,自有母猪场占80%~90%,余下为合同租赁形式的母猪场;育肥场80%以上为农户自建自行管理,但和育种大公司签订了长期 (5~7年)的育肥合同,公司提供每个猪位每年40~45美金的费用,猪粪属于农户,猪、饲料、疫苗、药品、技术等依靠育种公司提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