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拌种技术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上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4-05-28

王燕平,刘波微,王晓黎,李洪浩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610066)

马铃薯作为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475.8万hm2。近年国内马铃薯生产种薯调运频繁,轮作障碍发生,土壤中病原物含量不断积累,降低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严重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各马铃薯主产区土传病害危害日益严重,马铃薯黑胫病和黑痣病成为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马铃薯各大产区均有发生;疮痂病已上升为马铃薯第四大病害,发生范围基本覆盖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南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青枯病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的发生日趋普遍和严重[1]。土传病害是病原菌随植株病残体或以病菌孢子、菌丝体等形式潜伏于土壤中,待条件适宜时病原菌萌发,从作物根茎部侵染导致寄主发病[2]。马铃薯生长前期一旦发病,引起幼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死亡,严重影响马铃薯生长;生长后期发病,一般年减产20%~30%,严重时50%~60%,甚至绝收。作为块茎类作物的马铃薯,土传病害不仅降低产量,还直接表现在影响块茎品质和商品薯性[3]。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后,比较难以防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循环侵染种薯,病害越来越严重。本文总结马铃薯主要的土传病害包括黑痣病、黑胫病、疮痂病、枯萎病等,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

1 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发生为害特点

1.1 马铃薯黑痣病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发病严重时,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块茎,且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重茬问题较为普遍,在马铃薯种植区黑痣病日趋严重,且发病较为普遍,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全田毁灭,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其致病菌除侵染马铃薯外,还可侵染豌豆。

1.2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为软腐果胶菌,主要侵染茎或块茎,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湿度大和环境条件适宜时,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在植株高约20cm时开始出现病症,茎部发黑枯萎,横切面维管束为棕黑色,叶片发黄脱水,根部发黑块,茎腐烂变软,植物死亡,别于青枯病。带病种薯与微生物为2种重要感染源,患病马铃薯残留在田间未被分解,导致次年感染健康种薯;植株根茎部表皮损伤,也可造成植株感染黑胫病。

1.3 马铃薯疮痂病

主要由一些植物病原链霉菌引起,造成侵染点周围的组织坏死,在成熟的薯块上表现为凸起或凹陷的表面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引起马铃薯产生疮痂病的病原菌致病种类广,不仅可以致使单子叶植物生长迟缓而且也影响双子叶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包括萝卜、玉米、小麦和甜菜等。疮痂病症状变化很大,且局限于块茎上,无明显地上症状。感病马铃薯品质下降、商品价值降低,直接给种植者造成经济损失。

1.4 马铃薯枯萎病

该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病株萎蔫,茎内维管束变褐;后期在病部表面生白色菌丝或粉红色霉。病菌侵入寄主维管束中初期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堵塞导管并产生有毒物质,导致植物枯萎,叶片枯黄而死。马铃薯枯萎病分布广泛,全国各种植区普遍发生。在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威胁。马铃薯枯萎病菌复杂,遗传变异性大,抗逆性强,增加了该病害的防治难度。

1.5 马铃薯粉痂病

由马铃薯粉痂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最长可在土中存活20年,病原菌生命力十分顽强,被称为马铃薯的“癌症”。马铃薯种植区每年都有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由于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分布于整个种植区域,宽广的菌源给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且防治费用昂贵。

2 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

2.1 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

刘小娟等[4]田间试验250g/L嘧菌酯悬浮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为81.98%,与空白对照增产率为44.42%;郑果等[5]以供试药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对马铃薯根茎部黑痣病和薯块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68.16%和52.52%,较对照增产29.53%;刘普明[6]研究表明15%甲霜灵·福美双或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收获期防效分别为73.6%和70.8%,增产率25.9%和29.6%;孙飞[7]利用福蝶(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60g和青岚(25%醚菌酯SC)50g拌种防治黑痣病防效为88%,增产率达38.9%;先正达锐根士40~50mL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及促进生长效果较好[8]。

2.2 马铃薯黑胫病

孙彦敏[9]在2017~2018年2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噻霉酮拌种防病效果最好,2年试验防效分别为75.2%和70.35%,増产分别为18.18%和24.89%。至今,利用药剂拌种处理防治黑胫病的相关报道还很少。

2.3 马铃薯疮痂病

孙庚等选取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试验,其中25g/L咯菌腈FS药剂拌种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相对最好为79.01%。王军[10]等试验47%春雷王铜拌种处理,对疮痂病的防效为49%,增产率29.3%,增产效果明显,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2.4 马铃薯枯萎病

杨春[11]试验药剂2.5%咯菌腈SC拌种处理防治马铃薯枯萎病效果达78.33%;刘智慧[12]利用生防菌拌种与有机肥结合施用,防效达66.54%,增产33.79%,生防菌混合有机肥处理能够更有效控制枯萎病的发生。

2.5 马铃薯粉痂病

罗满先等[13]研究生物有机肥配合土壤杀菌剂防治马铃薯粉痂病,利用95%绿亨一号(恶霉灵)拌种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相对最好,但马铃薯有轻微减产;500g/L福帅得SC拌种,对马铃薯粉痂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对马铃薯产量没有影响。

3 总结

近年来,由于连作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马铃薯土传病害不断加重,加之种薯在装卸、运输、储存期间很容易侵染病菌,播种切块时人为地给马铃薯带来创伤,其伤口潮湿,很容易感染杂菌[14]。马铃薯土传病害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受害,己经威胁到马铃薯的生产,严重导致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及种薯的质量下降。黑痣病、黑胫病、枯萎病、疮痂病和粉痂病等过往零星发生的次要病害正逐年上升为主要病害,并在局部地区毁灭性的暴发流行[1]。土传病害以土壤带菌为主,同时种薯带菌也是发病重要因素,作为积年流行病害,年度间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危害会越来越重。由于缺乏抗病品种、药剂施用不便、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控难度大,防控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在认清土传病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加强相关预防和防控工作的研究。播种前对马铃薯进行药剂拌种,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治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种薯质量,防止种薯块腐烂,确保苗齐、苗全、苗壮,为马铃薯高产、商品性好奠定基础。因此,选用合适的拌种剂是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发生和提高种薯质量的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