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张发萍
(成都市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成都 青白江 610300)
坚持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稳定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全面提高全区蔬菜供给保障能力,保持“菜篮子”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6000hm2,重点分布在姚渡、城厢、福洪、清泉等镇。主要种植芹菜、大白菜、萝卜、甘蓝(莲花白、花菜、青菜、棒棒菜、大头菜)窝笋、菜玉米、莲耦、辣椒、番茄、茄子、菜豆、豇豆、苦瓜、南瓜、黄瓜、韭黄、生姜、大蒜等蔬菜, 年产鲜蔬菜24万t,实现年产值7.89亿元 。
城区近郊的精细化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城厢镇;蔬菜商品化基地,主要分布在姚渡镇、清泉镇、福洪镇。一些特色品种呈区域性分布,部分镇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势头,如马坪村的芹菜、西平村的大头菜、天平堰村的大葱、五泉村的莲藕等等,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全区蔬菜专业化育苗企业有逸明家庭农场1 家,占地13.5hm2,主要育苗有南瓜、西瓜、花菜、茄子、番茄等蔬菜作物,引进了茄子、黄瓜等蔬菜嫁接苗核心技术,全年育苗达1000万余株。种苗除供应本区外,远销德阳、巴中等地。设施栽培蔬菜面积约800hm2(大棚265hm2,小棚535hm2),其中钢架蔬菜大棚约135hm2。
近年来,大力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重点推广生物农药、以虫治虫、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产技术,严禁使用杀虫脒等禁限用农药,菜农的蔬菜安全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区蔬菜农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达99.4%,龙王贡韭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1个,种植面积3334hm2。预计2020年,全区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5%,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3%。
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在1.35hm2以上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50余家。实行“种苗订单+基地+技术服务”发展模式,成功探索了设施蔬菜“春番茄+夏苦瓜+秋延黄瓜”等栽培模式,上市时间提早,有效地占领本地及周边市场,增产和增收潜力很大。特别是1.35hm2左右的钢架大棚栽植的蔬菜,春季可提前2月上市。秋延后也可延长2个月上市,设施大棚番茄1年内上市时间可长达8个月,收入是常规种植蔬菜的5倍以上,增收效益特别显著。
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其生产所需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排灌设施不足,地力差。生产、仓储等管理用房基本没配套,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物资乱堆乱放,员工管理用房乱搭乱建,产地生产环境存在一定的脏、乱、差现象。生产基地产品的分级、初加工、包装等生产环节缺失,多数依靠当地劳动力进行简单的处理,产品的质量效益基本没体现。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滞后,全区钢架大棚蔬菜面积约135hm2,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不到2 %,特别是钢架大棚一次性投入较大,一般钢架大棚投入可达1335元/hm2,菜农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而露地蔬菜光、温、水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大,因此,导致蔬菜产业综合效益不高。生产基地采用喷(滴)灌设施、物联网管理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较少,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力和简单机械等进行耕、种、收。多数经营主体其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职业经理人占比很少,劳动工人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年龄均在60岁左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应用率极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强。
具有“三品一标”的蔬菜品牌化程度低,经营主体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种植随意性较强,存在一定的农药、肥料的滥施、滥用现象,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产品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蔬菜基本以鲜销为主,分类、包装不够精细,在市场价格过低时缺乏提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全区仅仅有宜家、康祖等2家加工型生产企业,其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不足,使菜农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主体之间大多各自为阵,技术、营销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缓慢,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能有效衔接,其市场信息获取度、抵御风险能力较低,中间商在农资买卖、产品收购等方面增加产业生产成本、降低了综合收益。
在蔬菜产业上坚持“三增一稳”发展思路,即增加新建设施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增加错季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稳定露地蔬菜面积,形成设施栽培、错季栽培、露地栽培等多元生产格局,突破气候限制,实现周年生产。
在城厢镇、姚渡镇的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等,鼓励发展设施大棚规模,其中,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最好以133hm2为生产单元,建设简易联体钢架大棚,同时,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适当配套喷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的主管网、物联网、管理、检测等设施设备。每个生产单元原则上要求栽植不超过3种蔬菜种类,力争全部产品都是商品,努力实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疏旺补淡,周年生产,四季供应。稳定发展露地蔬菜。依托成都常年蔬菜种植基地优势,在姚渡镇马坪、上元、福龙等区域,实施推广“菜+稻+菜”生产模式,打造韭黄、芹菜等“千斤粮万元钱”蔬菜生产区;在姚渡梁湾、牟池塔、三方、双埝等区域打造常年商品蔬菜生产区;在清泉镇、福洪镇的西平、快乐、油坊等区域打造大头菜、青菜等蔬菜生产区,着力构建“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努力提升蔬菜的集约化生产水平。联动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发展冷链物流,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支持农产品仓储、分选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优质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完善鲜活农产品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
加强种苗中心建设。按照有标准化育苗温室,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种,有订单、合同,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土专家操作,有主攻作物和主栽作物的“五有”标准,对现有种苗基地进行规范和提档升级,从而形成公司专业育苗,农户专业生产的生产体系,力争通过种苗种类和质量控制,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逸明家庭农场为试验示范基地,适时引进名、特、优、新蔬菜品种,通过对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探索新品种在我区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科学地推荐和利用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使设施大棚种植户看得见、学得懂、用得上,促进新品种推广步伐,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推行绿色生产。按照绿色化、标准化、市场化要求,推广“智慧农业”,通过互联网+农业、农业大数据平台,优化生产管理,全方位远程管理,科学决策。对标国际标准,修订完善芹菜、韭黄等产业的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农业模式,严禁喷洒农药、实行生物防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实现全程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强化社会化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依托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成立全区蔬菜产业协会,加强对蔬菜产业实施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生产物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主体、统一保底销售的“五统一” 发展模式,重点对设施大棚开展水、土、种、肥、密、保、管、工等有偿技术指导服务,创新职业经理人作为设施大棚生产单元的项目管理人“保底分红,利益分成”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抓好品牌化管理。严格标准组织农户生产,实行统一产品商标、统一技术指标、统一品牌管理、统一销售、统一价格。鼓励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大进超市、进社区的规模和数量,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青溯”区域公共品牌。抓好产品策划包装。所有销售的农产品必须干净卫生、货真价实,都要经过精心整理包装,不得有散装,更不得有带泥、带枯叶出售的。农产品的包装箱上需印有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姓名等信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