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罗锦诚,杨 磊,邓怀国,李 毅
(1.四川比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平昌县外援项目办公室,四川 平昌 636400)
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文件提出要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但在四川民族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比重高,耕地土壤肥力低,土壤沙化、粗骨化及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在四川民族地区高质量推进节水灌溉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为推进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文章将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四川民族地区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节水灌溉是集农机、农艺、水利、科技、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模式,适宜于在实行集约化经营、作物品种统一的区域发展,在运行管理、施肥灌水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自四川民族地区全境解放以后,水利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但受千百年来传统用水观念、投资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节水灌溉,先后出台了《全国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2012~2020年)》,已成为全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但在农业生产中,节水灌溉工程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需要农民自身出资一部分。通常每667m2地的节水灌溉建设投资要在千元以上,而这一成本对于尚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民族地区农民来讲,因短期内无法看到经济效益的产出,认为节水灌溉的投入会得不偿失,更难以看到节水灌溉的长远利益。而且农民觉得节水灌溉费时费力,所以对节水灌溉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也就给四川民族地区节水灌溉市场化推广带来了难度。
在四川的民族地区,特别是彝族地区由于受两千多年奴隶制社会的禁锢,群山阻隔、信息闭塞、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严重滞后,一些奴隶社会残留下的生活方式仍未断绝,边远山区彝族群众生活状态还比较原始,导致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据统计,彝族青壮年中,尚有32.4万人不懂汉语,彝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从调查来看,四川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民对节水灌溉能够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说法持有怀疑态度,同时对节水灌溉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与长远收益缺乏全面认识,绝大多数的农民依旧采取靠天吃饭的态度去展开农业生产,造成节水灌溉无法发挥其效果。此外,因为采取节水灌溉的方式会对传统农作方式形成冲击,大多数守旧思想的农民从心里难以接受这一做法。加之水权管理较为宏观,灌溉用水难以计量到户,农业用水水价过低、节水成本高于水价,节水与其利益不对等、节约的水无法转让等原因,尚未形成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基层政府和干部群众对节水和发展节水灌溉的意识淡薄,有些地区对发展节水灌溉有畏难情绪。
四川民族地区山高、坡陡,自然和地形刚性约束强的问题典型,土地高度碎片化,特殊地理条件限制,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可利用农业用地面积固定的特征明显,不适宜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同时四川民族地区大部分土地都分配到了一家一户,农民自主经营,土地条块分割严重,种植结构多样化。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种植,难以实现统一种植、统一品种、统一灌水、统一施肥和机械化作业等,影响节水灌溉的推进。
目前,四川省民族地区节水灌溉由多部门投资建设,部门之间协调难、资金整合难、行业监管难,工程建设与农艺技术结合不够,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特别是基层水利、农业力量不足,不能对节水灌溉区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此外,还存在缺少滴管带回收再加工企业,用坏的滴管带及部件等只能丢弃,更换材料和部件只能购买新的,导致滴管带等材料更换费用较高,节水灌溉工程运行艰难;同时,生产速溶滴管专用肥的企业少,现区内适合节水灌溉的专用肥料种类较少且价格很高,造成农户和多数企业用不起专用肥料,只能以尿素等速溶肥料简单地溶解混合施用,导致节水灌溉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总体来看,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仍是四川省民族地区最大的发展特征。如何扭转四川民族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的意识,通过节水灌溉改善自然耕作条件,降低节水灌溉建设成本,强化节水灌溉后续保障,探索出一条符合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新道路,将是四川民族地区助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促进四川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具体支撑。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机惠民行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灌溉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良好氛围。围绕水与生命、水与粮食、水与生态等主题,大力普及农业节水灌溉知识和先进实用节水方法,广泛宣传各地农业节水成效、经验和做法,加强对地区水情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宣传,总结和推广项目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做法,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节水灌溉的优越性,促进农田灌溉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努力使节水变为自觉行为。让农民群众能够对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带来的长远利益有更为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正因为农田节水灌溉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并且农民在节水灌溉建设、管理及运营等环节都要发挥主体作用,所以地方政府需要明确农民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的角色定位,结合四川民族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节水灌溉目标,做好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工作,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农田节水灌溉的各个具体环节中,认识其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及社会发展意义。
依托四川省内科研院所对口帮扶民族地区的发展契机,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民族地区合作,开展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以高效用水、生产优质农产品为目标,积极推广实用节水灌溉与节水农艺技术,根据水源条件,合理安排当地耕作、栽培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品种;采取深耕松土、中耕除草、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推广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减轻水土流失;采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完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监测,为实行测墒灌溉、抗旱减灾提供依据;干旱年份可推广施用生物抗旱剂、土壤保水剂,合理抑制作物蒸腾,减少作物水分消耗,提高土壤吸收和保持水分的能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田间课堂、农民夜校,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一个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推广团队的农技推广机制,加强节水、农艺及农机等各专业化技术推广服务联系,集成推广综合节水关键技术,及时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多渠道的喷灌、微灌技术、水利信息化技术、节水灌溉设备以及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和运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能力。
进一步在四川民族地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以沟、渠、田、林、路合理配置,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从重点产区逐步扩大到其他产业区域及小农户生产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大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深入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精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按照因地施策、精准配置、产水相融、整村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治水兴村”战略,优先做好贫困地区“最后一公里”渠系建设,着力构建民族地区旱山村、缺水村用水保障体系,实现农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夯实民族地区节水灌溉发展基础;同时配套建立灾害预警预报体系,监测、核查、发布农业灾情,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干旱、洪涝、风灾、冰雹等气象灾害进行预警,进一步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御风险的能力,为节水灌溉科学操作提供信息支撑。
深化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优化配水、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农业灌溉用水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与集成中的主体作用,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依据,每年制定下达各地区年度农业灌溉水量分配方案和用水计划,加快推进灌溉按方计量、按户收费进程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步伐,建立适合各地实际的灌溉计量体系;同时推行“骨干工程水价+末级渠系水价”的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强化水费计收,从水费中解决部分运行管理维护费,积极落实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补贴政策;落实好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补贴政策,力求通过使用土地出让金来解决工程运行维护资金的缺口问题;积极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超定额的水费收入,可用于补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维护费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扶持政策,加大对节水灌溉设备、材料研发和生产骨干企业在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节水灌溉龙头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改造,保障节水灌溉产品供应。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以民主管理替代行政命令,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法,将用水决策权和工程使用权赋予农民,积极培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与单个工程项目申报主体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模式,在田间工程管理改革中,大力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推进节水灌溉工程民主管理。
综上所述,传统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导致化肥、农药大量流失,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大规模兴建防渗渠道、管道工程及喷滴灌设施,不仅能节省土地、降低能耗,还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灌溉保证率。四川民族地区受传统观念、投资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发展节水灌溉对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尤其现阶段正是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四川民族地区而言,要把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调整农业用水理念,改变农业用水灌溉方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更要进一步扭转四川民族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的意识,通过节水灌溉改善自然耕作条件,降低节水灌溉建设成本,强化节水灌溉后续保障,加快探索出一条符合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为促进四川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应有的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