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钟 攀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成都 6100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本文简称“农检”)体系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公共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四川省农检体系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省级为龙头、市州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社会检验为补充”的农检网络,截至2022年3月,全省通过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本文简称“双认证”)的农检机构数量达到206家,位居全国前列,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助推四川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开始建立省级农检机构,2001年启动建设市州级农检机构,2007年开始建设县级农检机构。截至2021年底,各级财政累计投资8亿余元用于农检体系项目建设和设施设备更新,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共建成7家省级、21家市州级和161家县级农检机构(不含蚕种、动植物检疫和农机检测机构),覆盖四川所有涉农县。本轮机构改革后,省市级100%、县级92%的农检机构保留在农业农村部门,县级农检机构整合至市场监管部门的10家,整合至卫生行政部门的1家,转企2家。保留在农业农村部门的176家农检机构中,机构性质明确为公益一类的164家,占比93.1%,明确为公益二类的仅1家县级农检机构,暂未定性的11家(省级1家、市县级各5家)。
1.1.1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通过农检体系项目建设,农业农村部门各级农检机构特别是市县农检机构的实验室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配备情况得以明显改善。如表1所示,农业农村部门农检机构现有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数量、固定资产比2014年分别增加47.9%、22.1%和67.2%。其中,省级比2014年分别增加19.2%、11.2%和32.9%,市州级比2014年分别增加74.7%、2.6%和98.5%,县级比2014年分别增加46.2%、31%和70.5%。
1.1.2 人员队伍继续壮大 如表2所示,农业农村部门农检机构现有检测人员1601人,与2014年相比,数量增加6.2%。其中,省级检测人员数量虽然增加,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均有所降低,近几年,省级农检机构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主要通过招聘或临聘的方式引进检测人员,临聘的专科生占比较高。市州级检测人员数量略有减少,县级检测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市、县两级农检机构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大幅提高。
1.1.3 检测能力明显提升 176家农检机构中,通过“双认证”的152家,是2014年的3.1倍,通过率达到86.4%。其中,28家省市级100%通过;县级通过机构数量124家,是2014年的5.9倍,通过率达到83.8%。全省累计认证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各类参数20233项,是2014年的2.85倍,其中,省级3532项、市州级6408项、县级10293项,分别是2014年的1.85倍、1.84倍和1.45倍。在2021年部省级农检技术能力验证中,考核通过率达到99.3%,仅1家县级农检机构未通过考核。
表2 四川省农业农村部门农检机构人员配备情况
1.1.4 获证机构有效运行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农检经费投入力度,依托各级农检机构,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及时防范和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四川主要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9%以上,部级例行监测合格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全省农业保供增收、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双认证”的农检机构每年均承担有政府委托检测任务。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农检机构共有工作经费1.275亿元,是2013年的1.94倍,其中上级拨款经费4312.34万元,政府委托检测任务经费7238.3万元,社会委托检测业务收费851.2万元,科研及技术服务收费348.5万元。累计定量监测农产品样品133770批次,是2013年的2.19倍,其中,省级27076批次,市州级52943批次,县级53751批次。累计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7719份,其中,省级出具22488份,市州级出具5613份,县级出具9618份。从任务来源看,政府委托检测样品量占比85.5%,社会委托检测样品量占比仅14.5%,除1家省级农检机构外,174家农检机构均未承担社会委托检测任务。
2017年,四川省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要求,开展社会经营类检测机构和其它部门公益类检测机构“双认证”试点。截至2022年3月底,全省共有33家社会经营类检测机构和21家系统外公益类检测机构(17家隶属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双认证”,成为四川农检体系的强有力补充。如表3所示,现有实验室面积20.4×104m2,其中,9家实验室面积5000m2以上。共有仪器设备15298台套、资产原值11.1亿元,检测技术和管理人员3112人,累计认证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各类参数20495项。2021年,共有工作经费1.77亿元,其中,政府委托检测任务经费9774.24万元、社会委托检测业务收费4818.02万元、上级拨款经费2488.8万元、科研项目收入421.6万元、技术服务收入231.81万元。定量检测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样品17.45万批次,其中政府与社会委托检测样品量的比例为1:0.8。
表3 四川农社会经营类和其它部门农检机构情况
虽然目前四川农检体系基本健全,但市县农检机构“小、散、弱”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检技术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仪器设备老旧、数量不足,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运行经费不足,管理不规范等。
2.1.1 农检人员不足 市县农检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少,县级机构尤为突出。按照NYT 2244-2012《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标准》[1]和NYT 2244-20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建设标准》[2],70%的市州和87%的县级农检机构人数不符合要求(市州要求15~25人,县级要求10~15人)。市州农检机构平均14.9人,其中3个市州农检机构不足10人。县级平均不足7人,且混岗现象突出,人数少于5人的县22个,68%分布在甘孜、阿坝和凉山“三州”。各个县的专业农检技术人员普遍只有2~4人,存在“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
2.1.2 仪器设备不足 市县农检机构仪器设备主要采购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市州主要配备气质、液质、气相、液相、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七大件”,县级主要配备气相、液相、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四大件”。近几年来,随着检测任务特别是养殖业产品检测任务的急速增加,市州普遍急需添置液质质。设备配备较早的县级农检机构,气相和液相老化较严重,精密度和准确度已不能完全满足日益新增的检测需要,急需添置更新。
2.1.3 技术水平不足 目前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收储运环节中常用的农药有500多种、兽药有200多种,农作物常见的生物毒素有20多种,危害性较大的风险因子还有重金属铅、镉、汞、砷、铬等。但市州农检机构平均可检参数仅305项次,主要为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基本不具备农产品品质指标、微生物、生物毒素、非食用物质和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三剂”检测能力,其中5家可检参数不足200项。县级农检机构平均可检参数不足85项,主要为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兽药残留参数少。其中,16家可检参数不足50项,24家不具备定量检测能力(88%集中在甘孜、凉山)。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市县农检机构增加认证参数,提升检测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2.1.4 运行管理不足 从近年监督检查情况看,部分市县农检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原始记录不规范,人员、样品、药品试剂、仪器管理不规范,检测结果质量控制不到位,质量监督、内审和管理评审走形式,超范围出具或未规范出具检测报告等问题。此外,部分县级农检机构存在运行经费不足,任务不饱和的问题。2021年,县级农检机构平均运行经费不足38万元,平均定量检测样品量不足365批次。
部分机构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扩项。个别机构申请认证的检测能力与人员、设施设备等实际条件不匹配。个别机构在参与政府委托检测任务中,存在恶意低价竞标,扰乱检测市场的行为。此外,目前对社会经营类农检机构检查频次和力度不够,还需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严厉打击出具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
进一步明确农检机构功能定位,优化农检机构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农检能力提升,着力构建“功能明晰、布局合理、装备精良、参数齐全、技术过硬”的农检体系。
公益类农检机构应主要承担政府委托检测,为政府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其中,省级农检机构应具备当前全省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主要已知风险因子的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应急监测能力和认定评价检测能力,并积极承担未知风险因子筛查评估。市州级农检机构应具备本辖区主产和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主要已知风险因子的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应急监测能力,并积极参与未知风险因子筛查评估。县级农检机构应具备本辖区主产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主要已知风险因子的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能力。社会经营类机构应主要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化、商业化农检服务,同时承接各级政府购买的农检服务。
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差异,按照“强化一批、弱化一批、撤并一批”的原则,优化农检机构布局。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急需、技术实力拔尖、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质量一流的农检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做精做强,形成一批区域性和专业性农检机构。对人员和设备有重复交叉的多牌农检机构或具备整合条件的弱小农检机构,进行行业内有效整合。对农业体量极小的地区,或检测任务量特别少的县级农检机构进行撤销或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社会经营类农检机构。
农检机构使用的精密仪器设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比如一台液相采购单价约50万元,一台液质质采购单价约200万元。要确保农检机构有效运行,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仪器设备的数量,及时更新升级。同时,在抽样检测、人员培训和试剂耗材购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技术至上”理念,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考核晋升等制度,确保农检人员数量,科学配置技术和管理人员岗位,着力解决农检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切实开展分级实训、考核竞赛和监管指导等工作,加快打造一支结构优、业务强、作风硬的农检人才队伍。
推动各级农检机构结合本辖区农业生产实际,合理确定认证的产品类别和参数。鼓励农检机构探索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如将检测任务量、科研情况等纳入农检机构日常考核。继续通过集中培训、分级实训、现场指导、专题研讨、观摩交流、竞赛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综合检测能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探索分级监管机制,继续通过能力验证、监督检查等,加大对获证农检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持续规范农检机构运行。进一步健全农检机制,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抽检力度,确保农检工作在指导农业生产、强化风险预警和推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效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