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宋 怡,罗 舒,高应娟,罗 霞*
(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菌类药材研究所,成都 610041;2.菌类药材系统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成都 610041;3.中药材品质及创新中药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4.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中药材初加工是决定中药材品质优劣的重要环节,中药材外观性状、药性等品质同采收时间、加工方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从86种川产道地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着手,通过查阅《中国药典》《四川省中药炮制规范》等规范文件,结合文献研究,对其初加工现况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四川道地花类药材包括金银花、红花、菊花和密蒙花。在《中国药典》《四川省中药炮制规范》等规范文件中,其初加工方式为晒干、阴干2种形式,无具体参数描述。省内目前没有针对花类道地药材初加工的专有地方标准,金银花、红花虽有初加工规范,但包含在栽培技术标准或生产标准中,并均由山东省发布。但对初加工的技术指导性不强,所涉内容简单,针对性和专有性程度不高。时玉昌等[1]比较红外控温等3种不同干燥方法对金银花多元功效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变温、杀青和微波干燥方法得到的金银花性状外观、指标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要求。张彦等[2]采用阴干等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红花的羟基红花黄色素和山奈素含量指标进行探讨,结果表明45℃烘干条件下的含量最高,干燥方法最适。
四川道地果实与种子类药材主要有山茱萸、吴茱萸、栀子和枳壳等12种。在《中国药典》《四川省中药炮制规范》等规范文件中,其初加工为直接晒干或烘干,但针对佛手应先切开后干燥,山茱萸应先除瓤、核或剥皮后干燥[3]。目前仅有山茱萸、吴茱萸、栀子、枳壳4种药材有初加工规范,但都包含在其栽培技术标准或生产标准中,且均不是四川发布,在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加工参数。对于山茱萸和栀子需要去核后干燥的药材,则需要其机器去核或人工去核的明确标准,去核流程的非标准化易导致药材品质差异,产出效率低,降低生产效益。果实和种类药材初加工技术装备更新迭代落后。乌梅在采收后,传统初加工是采用熏制,但该方法耗时耗力,李昕等[3]采用烘箱低温烘干乌梅并开展UPLC特征图谱及模式识别研究,其结果表明低温烘干(60℃)较熏制乌梅样品的化学成分品质更为稳定。
四川道地药材全草和叶类药材主要有鱼腥草、益母草、金钱草、赶黄草,在《中国药典》中其初加工表述为晒干,无其它具体技术参数。蔡晓洋等[4]分别用快速晒干、低温烘干等4种方式对益母草进行初加工。研究表明,低温烘干和快速晒干可获得有效成分含量高、外观质量好的益母草药材。陈婧等[5]研究表明晒干、晾干、冷冻干燥对应的鱼腥草样品中葵酰乙醛含量平均下降率依次为64.6%,84.4%和75.0%,晒干能保留相对较多的癸酰乙醛。4种川产道地全草和叶类药材中仅赶黄草在四川有初加工技术规范,但包含在栽培技术标准或生产标准中。鱼腥草的初加工地方规范,曾出现于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2006年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鱼腥草》地标规范中,但后被废止。
表1 四川道地药材的花类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表2 四川道地药材的果类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表3 四川道地药材的全草类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表4 四川道地药材的皮类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四川道地药材中以皮入药的有黄柏、秦皮、杜仲和厚朴,在《中国药典》中主要以晒干和烘干进行初加工,无具体技术参数。4种皮类药材中仅黄柏和杜仲在四川有初加工技术规范,但包含在栽培技术标准或生产标准中。厚朴的初加工地方规范,曾出现于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2009年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厚朴》地标规范中,但后被废止。
四川道地根及根茎类药材包括黄芪、姜黄等50种,均需在采收后除去泥土、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分级后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仅有川贝母需在干燥前进行硫黄熏蒸操作。在《中国药典》《四川省中药炮制规范》及部分地方标准中,晒干、低温干燥是其初加工的主要方式,但均没有明确具体参数,且对川贝母熏蒸无技术要求。刘辉[6]采取传统加工、蛤粉制等5种工艺对川贝母进行初加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洗60℃烘干进行川贝母初加工为宜。干燥作为根茎类药材初加工的主要环节,其现有初加工方式相对粗放和落后。齐景梁等[7]将采收的新鲜大黄除去须根和粗皮,切段后分别采用自然阴干、阳光晒干、减压干燥法等6种方式进行干燥,观察记录干燥耗时、大黄外观性状和能源损耗。减压干燥法为大黄适宜的干燥方法,较传统方法更为节能增效,具有工厂化应用的基础。50种川产道地根茎类药材中,黄芪、姜黄、川贝母等35种药材有初加工技术规范,但包含在栽培技术标准或生产标准中,其中姜黄、泽泻、羌活、白芷、川贝母、川明参、党参、附子、天麻9个标准属于四川发布。
其他类药材由于品种不同,初加工方法也不一致。一般是先去除非药用部位,切洗后迅速烘干或晒干等。以石斛、冬虫夏草、蟾蜍为例,石斛茎采收后进行清洗晾晒、除杂后可作为鲜品直接使用,如果需加工为干品,视其种类选择加工方式[8]。霍山石斛炒制、去净叶鞘后烘干;铁皮石斛和齿瓣石斛可选择蒸制、烘烤或炒制,切段并以烘干法干燥;而《中国药典》中记载中金钗石斛的方式为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鞘搓净,切段,不过传统加工方式是用稻壳净叶鞘,再用砂烫,炒至爆鸣声,茎成金黄色时取出,放凉,用水洗尽后,自然晾干或烘干[9]。冬虫夏草在清洗干净后,可选择热风干燥等3种处理方式[10]。目前,有关蟾酥研究报道中,冷冻干燥、阴干、晒干、鼓风干燥都有被用作其初加工方法[11-12]。
表5 四川道地药材的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表6 四川道地药材的其他类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四川道地药材目前初加工主要以干燥为主,初加工方法简单、粗糙。虽因入药部位不同,干燥方式有所差异,但均缺乏干燥的具体参数要求,更多依赖传统经验。针对结合药材生长年限、采收时期、有效成分、临床效用等初加工专有技术研究缺乏,应用基础研究少,针对性弱。现有川产道地药材初加工干燥设备多为通用型,无针对药材特性的专有化、智能化、规模化设备。
现行的《中国药典》《四川省中药炮制规范》中虽有部分中药材的初加工方法,但多属概念性阐述,无操作步骤、时间、温度等具体参数。部分四川道地药材虽已有四川省初加工规范,但多数是归入到栽培技术标准中发布。还因为规范描述简单,缺乏操作标准和全过程品质标准等,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对实际生产指导性和约束性不强,导致初加工方式混乱,药材的质量和有效性难以保障。
贯彻落实中医药振兴发展要求和壮大医药产业集群部署,加大对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研究的科研投入和扶持力度,增设初加工重大专项,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为现代川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基于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的最佳生长年限、采收时期、有效成分、临床效用等特性,加强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积极融合微波干燥、瞬时高热干燥等现代加工技术,建立其专有的、现代化的加工技术。二是响应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研发药材预处理设备、大型控温干燥设备等初加工技术装备,提升初加工产业自主创新水平。
着力践行《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的“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初加工、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要求,助力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实现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发展道路。一是对于尚无产地初加工标准的四川道地药材,强化相应初加工标准的研究,并依托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标准项目立项。二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四川道地中药材初加工标准体系,加强监管执行力度和覆盖面,推进初加工标准的落地实施。
要积极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道地药材初加工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一是创新川渝两地医研企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共建初加工创新研究基地,加快建设川渝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创新高地。二是整合双城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助力创新学科、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强构建川渝道地药材初加工人才高地。三是加强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两省市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数据中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大数据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