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黄东南,熊 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成都 610066)
农村人口变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互动性。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而农村人口的变迁又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农村人口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如张南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在性别、年龄、素质结构上正在进行转型,并针对转型期的人口结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达到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1]。王慧斌等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低等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杨亮等以邢台市为例,通过农村人口数量和比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地域分布等指标研究农村人口变动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制定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3]。四川是我国人口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四川农村人口变化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4]。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农村人口变化情况,揭示四川农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提出科学有序地引导四川农村人口变迁的相关政策建议。
2010~2019年,四川农村人口减少了942万人。其中,2010年四川总人口为8045.0万人,农村人口为4812.0万人,占总人口的59.81%;2019年四川总人口较2010年有所增加,总人口为8351万人,但农村人口进一步下降,农村人口为3870万人,占总人口的46.34%。同时,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65.56%下降为2019年的59.49%。
2019年四川农村常住人口中,0-15岁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0.69%,16~60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人口59.49%,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9.82%。与2010年数据相比,0~15岁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16~60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下降6.07个百分点,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上升6.0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从劳动年龄内部结构来看,2019年16~30岁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17.65%,比2010年下降4.17%;2019年31~50岁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27.1%,比2010年下降了3.95%;51~60岁年长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15.51%,比2010年上升3%。
2019年四川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5216人,女性人口15242人,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人口,农村人口性别比为99.83(以女性为100),比2010年降低了4.2,存在小幅波动。进一步从农村劳动力人口性别变化来看,四川农村劳动力中女性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2.3%下降到了2019年29.1%,说明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村村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发展,使得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增加。
四川农村6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中,2019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03年,其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45.74%下降为2019年的41.7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38.06%下降为2019年的32.3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5.77%上升为2019年的8.6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44%上升为2019年的3.5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明显增长,表明四川农村人口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四川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且农民工总量长期保持增势。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四川农民工数量稳步增长,2019年四川农民工数量达到2166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四川农村外出人口中有87.48%在省内流动,较2010年增加了3.2个百分点,说明四川农村人口近距离流动占主导地位。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截至2018年8月,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76.5万,达到10.98%[5],与2016年开展的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项调查结果相比,留守儿童比例下降0.3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兴旺,促进了就地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回流,对留守儿童带来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多农民工基于孩子学习与未来发展考虑,将孩子带在身边接受教育,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针对四川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73%,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78%,两者相差 19.95个百分点,说明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市民化”状态,由于没有在城市扎根,他们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无法将农村的家属带到城市一起生活,造成大量老人留在农村。
基于四川农村人口数量、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人口外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现状及变化情况,对四川农村人口变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四川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及占总人口比例的下降,是四川农村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原因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人口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
四川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都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其中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是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转移的产物,这也使得众多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成为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此外,农村劳动力中女性比例已超过男性,说明四川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而农村女性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滞后性是农村劳动力“女性化”产生的直接原因,农村女性一方面受自身素质制约,如教育水平、技术水平等;另一方面又受到照顾家中子女、老人等责任的束缚,使得农村女性转移滞后。
四川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总体有上升趋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也明显提高,逐渐以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主。尽管四川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在稳步提升,但2019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3年,四川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幅度仍比较缓慢,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仍然偏低。
四川农村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跨省流动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以及农民就地就近工作意愿进一步增强。另外,由于四川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工资待遇、工作稳定、工作环境、离家距离等条件不断改善,农民外出务工时间有所延长,流动人口的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强。
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大规模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也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对留守孩子关心不够,主要监护人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而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仍然比较欠缺。但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的政策出台,一些因上学被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的情况正在逐步减少,而一些年龄较大又没有出路的老年人仍留在农村。尽管四川农村留守老人总体数量有所减少,但占农村留守人员的比重却进一步上升,尤其是四川山区留守老人占农村留守人员的比例高达80%以上。四川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更加需要引起重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劳动力大范围流动,四川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四川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各方面影响。为了适应农村社会转型的要求,推动农村人口变动趋势与未来长远发展相适应,提出以下几方面政策建议。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产业兴旺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四川青壮年劳动力和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口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对象,而吸引这部分素质较高的农村人口返乡从事农村经济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从而吸引他们回归农村创业,继而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针对当前农村外出人口多的现状和劳动力资源下降的长期趋势,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确保农业供给能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势在必行。要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规划,制定目标责任,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落实教育补贴,确保基础教育在农村落地生。创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方式方法,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无缝衔接。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培训机制,根据农民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倡培训送教进田,对农民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培训。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如何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幸福指数是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机制、巩固农村家庭养老机制,构建包含多元化养老模式、多层次养老服务制度的混合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用积极鼓励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创造良好的住宿环境和教育条件,使留守儿童能够全天寄宿在学校学习生活,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养成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证儿童的人生安全和学习效果。教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状况等作详细的跟踪记录,随时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联系。社会加强心理关爱,有条件的村子可以创建一些公益团体,招募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及学业辅导,在村子里设立适合留守儿童的娱乐设施,如建篮球场,乒乓球桌,图书室等,向留守儿童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