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部县水稻稻曲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4-05-28

焦全爱

(四川省南部县农牧业局,四川 南部 637300)

南部县水稻稻曲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焦全爱

(四川省南部县农牧业局,四川 南部 637300)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稻曲病在我县不同程度大面积发生,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优质稻品种面积逐年增加以及气候、施肥、栽培管理等因素所致。水稻受害后,不仅出现稻曲病谷和大量瘪谷,降低产量,而且稻曲病谷中含有对人体有害色素和生物碱,潜藏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为此,笔者为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有效防控稻曲病发生提供关键技术,针对我县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发病原因及防控对策进行了探索研究。

水稻稻曲病;发生特点;防控策略;生产安全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由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稻麦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该病严重发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病菌为害谷粒,在一个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几粒,严重时多达十几粒。该病主要集中发生在优质稻及迟熟中稻上,造成水稻结实率、千粒重下降,产量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对稻米质量、人畜安全、自然环境造成了危害。此外,稻曲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严重中毒时,甚至导致死亡。南部县常年种植面积2667hm2左右,2009~2016年稻曲病在南部县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有逐年加重趋势,目前已成为南部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减产可达20%~30%。因此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全县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对该病在南部县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防控对策。

1 稻曲病发生的症状及规律

1.1 发生症状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危害水稻穗上部分谷粒。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大3~4倍,为墨绿色,表面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农民俗称“灰包”。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

1.2 发生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物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份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应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随着气流和水流传播,侵入水稻花器和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壳里的外表皮,蔓延到胚孔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2 稻曲病发生条件及原因

2.1 发生条件

2.1.1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稻曲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 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在孕穗末期至齐穗期,若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长期低温寡照、多雨易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从近几年的发生情况看,抽穗期间的天气状况是稻曲病轻重的关键因素所在。

2.1.2 水稻田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若阴雨连绵,田间淹水、串灌、漫灌,易导致稻曲病的大发生。

2.1.3 水稻若偏施氮肥、氮肥过多、施氮偏晚是导致稻曲病发病的因素 若施氮量增加,稻曲病发病加重,尤其穗期偏施氮肥,水稻抽穗后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

2.1.4 水稻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诱发稻曲病发生程度不同 品种间的差异各地不一样,同一品种不同地方表现不同,同一品种同一地区播期不同表现也不相同。抗性较强的品种,稻曲病发生轻。栽培晚熟品种或插秧过迟能增加感病机会。通常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中晚稻重于早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上年稻曲病发生重,菌源多的地块易发生病害。

2.1.5 栽培管理不当也易导致稻曲病大发生 若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特别是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可见,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

2.2 发生原因

近年来,全县水稻稻曲病呈重发趋势,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发生原因主要是菌源充足、品种抗性差、气候条件适宜、田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与农民防控意识淡薄等。

2.2.1 病源体大量存在是导致该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农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田中稻草和田边杂草整治不及时或未整治,或者稻田撂荒未种植,造成病源体大量存在,加之水稻稻种带菌,这都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2.2.2 品种感病是诱发该病的客观因素 自2009年以来,随着优质及超级稻的不断选育推广,这些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面积不断扩大。通常紧穗型或晚熟品种易发病,而散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轻。

2.2.3 适宜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 稻曲病的孢子萌发和侵染要求适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稻曲病菌在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在气候和栽插时期上,如果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的气温基本上适宜,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可借助风雨侵入花器。稻曲病菌在水稻全生育期中的主要侵入期为孕穗至破口期,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该时期的湿度对稻曲病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作用。生育期与气候条件吻合程度是该病发生重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水稻孕穗期遇低温、多雨、日照少,抽穗后遇气温高、湿度大时,发病加重,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多时发病更重;深水灌溉、田间水层落干过迟时发病更重。

2.2.4 栽培管理不当、防治不当和防治意识淡薄是导致稻曲病发病加重的外在因素 在栽培管理上,栽植的稀密、施肥不合理(特别是氮素肥料偏施、重施、迟施及氮磷钾配比不合理等)、田间阴闭、灌水过深等导致稻曲病大发生。在防治时期上,水稻孕穗末期及破口前5~10d为稻曲病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大多数农户往往在抽穗后症状明显时才见病用药,或者在水稻破口期防治穗颈瘟时兼治稻曲病,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造成施药防治效果甚微。在防治方式上,农户防治不对路或不及时或重视不够或不防治等造成稻曲病得不到有效控制。

3 稻曲病防控对策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多种因子有关,因此单一措施难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只有以选用抗病良种为基础,以选用高效种子和掌握用药适期为关键,配合科学肥水管理的综合技术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稻曲病的发生为害。为此,综合防控、防控并重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有效策略。

3.1 搞好农业防控,首选抗病品种

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曲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生程度有很大差异,因此,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是防控稻曲病的一项重要措施。②选用无病种子。应坚持从无病田留种,种子田一旦发现病粒,要及时摘除,深埋土中或烧埋,可结合防控恶苗病和立枯病进行种子消毒。③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粒烧毁,秋收后深耕翻埋病菌。应避免在病田留种,若在病田留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可先用泥水或盐水选种,消除病粒,再用1%石灰水,或采用500倍液强氯精浸种12h,或用亮盾可湿性粉剂300~400mL/100kg种子浸种24h。④消灭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⑤实施作物健康栽培模式。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以土壤肥料营养的均匀供应为基础,若氮肥施用多过,水稻生长过于茂盛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切忌迟施、偏施氮肥,推广配方施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户没有按照规范化配方要求施肥,氮肥施用量普遍过大,磷、钾肥供给不合理,氮肥施用推后,追施穗肥偏迟,造成稻株后期长势嫩绿茂盛,增加田间湿度,通风透光性差,稻株抗病性减弱,为该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水份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和生机,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时降低田间湿度,造成不利于稻曲病发生危害的环境。若长时间深灌水,根系供氧不足,同样降低稻株抗病性,加重稻曲病的发生危害。⑥合理密植。实行宽窄行栽培模式,合理布局田间密度,通风透光性好,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

3.2 加强药剂防控,不误最佳时期适时防治

抓住关键防治适期,孕穗期、破口期和齐穗期是3个关键防治适期,特别是孕穗期末至破口初期,预防是关键。这时要根据天气情况,抢晴天在这3个时期用药,一些地方和农户往往因为前期看不到病害而忽视了对病害的防治,或因孕穗期水稻螟虫严重,杀虫剂成本较高,为节省种植成本往往忽视了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又无法用药防治,齐穗期肉眼看水稻外观清秀似乎无病又不防治,从而造成稻曲病严重。

为此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初期(即田间有2%~5%稻株抽穗的时期)选用30%爱苗15~20mL/667m2,43%戊唑醇(好力克)9~12g/667m2,15%井冈丙环唑60~80g/667m2,或11%井冈己唑醇60~80g/667m2,对水喷雾。若施药后6h内遇雨,应及时补喷;若品种感病,天气预报预测水稻孕穗至抽穗期有5d左右降水天气时必须进行药剂防控,如破口期前后均为晴天,品种较抗病,该地块上年未发病,可不必进行化学防控;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破口期前后的雨日、雨量有很大关系。若雨日、雨量增大,病害明显加重,施药时田间应有3~5cm水层,并保水3d。老病区或杂交优质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时,应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d及时喷药防治,一般选用2%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00g/667m2,对水50kg喷雾或在始穗前6d左右用40%井冈蜡芽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井冈霉素8%、蜡质芽孢杆菌32%)稀释1000~1500倍/667m2,喷雾防治。待露水、雨水干后用药,打药后3~4h内如遇雨,要及时再次施药。若抽穗期间遇高湿、适温、少日照的天气,要加强防治力度,在破口期进行第2次药剂防治。从近几年的防治效果看,不同防治措施应轮换使用。孕穗期(破口前5~10d)在稻曲病重病区,一定要防治1次。若忽视掉或天气原因没法防治的,应在齐穗期补治1次,以确保稻曲病得到有效控治。

3.3 坚持防控并重方针,落实防治措施

在水稻稻曲病的防治策略上应坚持综合防控、防控并重的方针。一是县乡农技部门要在未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之前,注意观察水稻秧叶的变化,并作好记录,发现病情及时对症下药。二是为了水稻安全生产,确保稻曲病得到有效防治,各级农技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宣传和培训。每年针对水稻稻曲病发生适期,要立即组织专门人力物力,认真开展排查防控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其发生面积及种类,并及时发布植保行情和加强防治宣传等工作。要搞好统防统治工作,一定要像过去抓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一样,切实搞好稻曲病的防控工作,确保稻曲病得到有效防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县水稻稳产丰产,农户增收和人畜安全、生态安全。

2017-06-24

焦全爱(1974-)女,学士,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科教、植物保护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