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沙鳅的疾病防治

时间:2024-05-28

肖 扬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农牧业局渔政管理站,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华沙鳅的疾病防治

肖 扬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农牧业局渔政管理站,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华沙鳅属鲤形目、鳅科,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澜沧江、金沙江等长江中上游区域。中华沙鳅条纹鲜艳,味道鲜美富含营养,极具观赏和食用价值。如今由于水利工程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中华沙鳅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虽然目前已有人工驯养和人工繁殖工作进行,但成功率较低,并且对其相关的疾病研究报道甚少。本文根据笔者的一线养殖经验,总结中华沙鳅部分疾病及防治技术要点。

中华沙鳅;疾病;防治

养殖基地中的中华沙鳅收自岷江金沙江,体长8~10cm,体重5~10g,暂养于室外水泥池。每天中午加注新水,傍晚投喂粉料糅合饲料和水蚯蚓。根据日常观察,中华沙鳅的易发疾病主要由以下几种。

1 水霉病

该病病原由水霉、腐酶等真菌感染引起,其在10~15℃最适合生长,以早春和晚秋较为流行。发病主要是由于鱼经过捕捞运输等过程,造成体表受损,或者进入水泥池中应激反应,与池壁摩擦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孢子伺机附着在受损组织上形成菌丝,里层菌丝可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而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主要着生于沙鳅背鳍与尾鳍基部。防治方法:病鳅可捞出,用1%食盐溶液浸洗5~10min,用聚维酮碘溶液或用1g/m3二氧化氯全池泼洒,1d泼洒1次,连续3d。

2 肝胆综合症

患病沙鳅出现池边游动无力,摄食量突然减少的情况。捞取病鳅解刨检查,发现其肝脏略肿大,色略淡;胆囊色较暗,显绿色;后期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成斑块状黄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严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呈红色。这是由于脏器出现严重病变,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他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也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代谢原因。沙鳅为群居生活,喜挤在池塘角落阴暗处,造成局部养殖密度过大,水体中氨氮亚盐浓度过高,沙鳅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体外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代谢失衡而出现肝胆疾病。②药物刺激。由于长期采食伴有抗生素的饵料,或日常杀菌消毒换水不完全,对肝脏等内脏刺激较大,积累造成肝损伤。③饲料原因。由于没有专用的沙鳅鱼料,也不能保证每天投喂水蚯蚓等活饵,故只能使用市场优质鱼粉料拌水投喂,但易因为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干扰沙鳅正常生理生化代谢;营养成分失衡,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严重的脂肪肝可引起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即出现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防治方法:拌服有解毒护肝药效的中药制剂,如山楂、板蓝根、黄芪等,并补充维生素,合理投喂,加强管理。

3 车轮虫

池塘偶有沙鳅离群独游,鱼体瘦弱,行动缓慢,对惊喜不敏感,反应迟钝。捞取病鱼检查,镜检可发现鱼体鳃部和鳍条布有虫体,其游动异常迅速,从腹面观察像车轮般旋转运动,可确定其为车轮虫。发病原因主要是水体、饵料消毒不彻底,应激引起剐蹭池壁表皮受损等。预防方法:①渔业设施、水体消毒。对于放养中华沙鳅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用15g/m3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鱼池用生石灰清塘,河水引入蓄水池后用0.3g/m3硫酸铜溶液消毒,经曝气后再流入鱼池,特别是车轮虫高发期尤为重要。②饵料消毒。养殖投喂所用水蚯蚓先用清水暂养,后用0.05mg/L硫酸铜溶液浸泡5~10min,再用清水洗净后投喂。③降低养殖密度。保证水质环境,定期加注新水。治疗方法:当沙鳅被车轮虫侵袭感染,可用0.05~0.10mg/L硫酸铜溶液浸浴,每天1次,连续3d,可达到治疗效果。注意,中华沙鳅为无鳞鱼,对硫酸铜敏感,安全浓度为0.08mg/L,远低于常规泼洒浓度,因此,在驯养沙鳅和疾病防控中应尽量减少使用,控制安全浓度,以免造成大量死亡。

4 总结与体会

中华沙鳅的人工驯养范围及规模日益壮大,而疾病防治仍然是需要攻克的难关。防重于治,首先我们应该保证沙鳅有适宜的生存环境,加强日常管理,水质调控是重点,除了日常进排水,还可泼洒益生菌和中草药制剂,增强沙鳅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合理投喂,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喂营养均衡质量过关的饵料。另外,笔者介绍一种经济适用防控沙鳅疾病的方法:巧用食盐。即在鳅苗下塘前,可用1%的食盐溶液浸泡消毒5min,可杀灭鱼体表细菌寄生虫;下塘若水体清瘦,阳光照射大,可泼洒食盐防止鱼苗患气泡病;此外,食盐还有降低池水氨氮,缓解鱼体亚盐中毒的功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