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陈艳琴,黄永军,杨光银,苟才明
(1.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农牧和科技局,四川 新龙 626800;2.四川省宜宾援建新龙县第四批工作队,四川 新龙 626800;3.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宜宾 624000)
新龙县农牧产业扶贫现状及发展对策
陈艳琴1,黄永军1,杨光银1,苟才明2,3*
(1.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农牧和科技局,四川 新龙 626800;2.四川省宜宾援建新龙县第四批工作队,四川 新龙 626800;3.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宜宾 624000)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是贫困户脱贫摘帽的重要举措。新龙县位于北亚热气候带,受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影响,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全县共有9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96户、10276人,2017年涉及脱贫摘帽20个村,397个贫困户,1766人。目前,普遍存在交通条件差、土地资源有限、农牧民文化水平低和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等问题。笔者通过对新龙县贫困村的实地走访,对全县产业扶贫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新龙县;产业扶贫;现状;对策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仍有8249万贫困人口(其中四川为602万人),贫困问题依旧十分突出。***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做出新的部署,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人口要脱贫,所有贫困县要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所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压力巨大。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是贫困户脱贫摘帽的重要举措[2]。新龙县地处偏远,交通落后,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工业薄弱,农牧民知识文化水平低,“不杀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产业发展几乎全部依赖第一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牧民种养水平,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改变传统观念,对该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努力奋斗,新龙县农牧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农牧民增收致富和“三农”工作进入快车道发展的脱贫之路最后必将实现。
1.1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新龙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地处“肚脐”中心,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典型半农半牧县。境内平均海拔3500m,雅砻江纵贯全境,地貌特征为丘状高原、山原地带、高原峡谷地带三大类型,土壤主要以棕壤土、褐色土和沙砾石为主,土层瘠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年均气温7.4℃,降水量603.5mm,日照时数2160.8h,无霜期115d;年内干湿季节分明,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垂直气候变化明显,高原季风气候特征显著,时有旱涝、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全县幅员面积9182.74km2,其中耕地面积4266.7hm2,天然草地面积48.5万hm2,下辖19个乡镇,149个村,198个组,总人口5.1万人,有贫困村9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296户、10276人。201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6亿元,粮食总产量1.2万t,牲畜存栏21万头(匹、只),农牧民可支配收入8978元,同比增长1.17%,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3]。
1.2 农牧产业扶贫现状
1.2.1 种植业发展现状 全县种植业主要以青稞、马铃薯、油菜为主,青稞和马铃薯是藏民的主食,油菜是经济作物。高原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污染源少,所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绿色纯天然,深受内地人民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16年通过“四新、六粮”配套技术,在全县20个贫困村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基地206.3hm2,粮食总产量达12105t,蔬菜产量达4510t,油菜产量达731t,解决了脱贫攻坚中“两不愁”的问题,2017年在20个脱贫村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38.7hm2。
1.2.2 养殖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新龙县的传统产业,以牦牛、犏母牛和藏猪养殖为主,是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产业。2016年,全县成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建设牲畜暖棚55座,建藏猪良种繁育场1座,在20个脱贫村发展养殖犏母牛553头、藏鸡5400只、藏猪540头、奶牛12头和绵羊86只,壮大形成集体经济组织14个,共为贫困户人均增收1122元,解决了脱贫攻坚中“可持续增收奔康”的问题。2017年,在20个脱贫村发展养殖犏母牛1141头、西门塔尔牛30头、藏猪190头、藏鸡2700只。
1.2.3 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新龙县特色资源产品主要有芫根、洋葱、冬虫夏草、川贝母、红景天、羊肚菌、獐子菌、青冈木耳、藏木香、藏雪菊、人生果、俄色茶等独特高原蔬菜和食用菌及名贵中藏药材。2016年全县种植芫根2hm2、洋葱200hm2,新建蔬菜大棚17个,种植中藏药材13.3hm2,总产值达0.61亿元,成功开展羊肚菌试种和完成新龙牦牛地理标识注册,全年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万元。2017年种植青冈木耳0.67hm2,新建蔬菜大棚20个,示范种植紫皮紫心和红皮黄心马铃薯13.3hm2,预计全年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50万元。
2.1 农牧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1.1 组织得力,领导重视 新龙县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重力部署,结合全县农牧产业发展实际,组织技术力量认真编制了《新龙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根据规划方案和年度实施目标任务,制定了新龙县各年度产业扶贫规划;利用区域和资源优势,提出实施“四个一万”产业发展目标。各乡镇以“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特色,一乡一业一品牌”为模式,根据实际制定本乡各贫困村脱贫致富及杜绝返贫的具体实施方案。
2.1.2 优越的产地环境,适宜发展绿色产品 新龙县位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受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影响,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征为春秋连季、冬长无夏,日照充足,干雨季分明,雨季集中,雨热同季,干季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地方性大风明显。因此,该地区生态条件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积累,赋予形成独特多样的农牧产品资源,便于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加之,新龙县远离污染,良好的光热条件、立体的气候分布、纯净的水土资源和仅施有机肥的耕作习惯,使发展有机农牧业具有先天优势。
2.1.3 劳动力充足,利于发展密集型产业 新龙县属老、少、边、穷地区,全县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受民族生活习惯和宗教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很少,因此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农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新龙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一定技术和资金帮扶下,利于发展农牧产业。
2.1.4 旅游资源丰富,助力农牧产业发展 新龙县具有悠久历史的“粱茹”文化,境内有甘孜藏区齐全的宗教教派与寺庙,有雅砻江上仅剩的唯一一座藏式伸臂桥,有雅砻江大峡谷、雄龙扎呷神山、卡瓦洛日雪山、措卡湖、拉日马大草原等景点。围绕打造“康巴红·新龙”旅游品牌,对国道227沿线和拉日马、银多、麻日3个旅游资源富集区,实施以“旅游扶贫新村”为主题的专项规划,有助于带动农牧产业同步发展。
2.2 农牧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2.2.1 农牧业基础脆弱,生产成本偏高 全县土壤肥力差,生产投入不足,鼓励措施不到位,因此农牧产品虽然品质优,但不丰产,加之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交通条件较差,导致产品与市场衔接不紧密,运输成本高,投入产出比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土地零散,农牧产业经营分散,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虽然增产但不增收,从而影响了农牧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2.2 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种养观念落后 新龙县农牧民主要为藏族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深信藏传佛教,科技意淡薄,新观念和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加之受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影响,畜牧业出栏率偏低,种植业不能根据作物需水规律浇灌,导致投入产出较少。此外由于大部分农牧民深处藏区,与外界沟通联系很少,不会汉语交流,而全县大部分农业专家团队和产业扶贫帮扶人员不懂藏语,因此对产业进村、科技入户、措施到人等帮扶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2.2.3 优势品牌发展缓慢,对接市场艰难 目前全县成立了新龙县康巴红农畜产品有限公司,主要开发有高原菜籽油、高原芫根、高原牦牛奶和高原野生食用菌等21个特色产品,但这些产品长期处于“小而全”“零而散”的状态,未形成规划化、标准化生产和经营。调查发现,个别产品至今尚未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县也未结合实际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制订,导致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优势品牌发展缓慢。
3.1 种植技术粗放,产业结构单一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但科技推广应用举步维艰,农牧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且农牧民群众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现状,对种养业不重视、不愿意投入,致使农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低。调查发现,农牧民受“不杀生”观念影响,将灌溉水渠随意破坏、弃之不用,导致农作物产量低、商品外观性差。例如曾经灌溉设施良好的和平乡麻西村青稞基地单产高达400kg/667m2,创下全州青稞单产记录,改成如今的旱地后,单产仅为200kg/667m2,且品质下降、籽粒不圆润饱满。在产业结构上,全县土壤贫瘠,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栽培管理措施落后;草场超载放牧现象未全面遏制,其生产力低;大棚蔬菜、中藏药材、野生食用菌等项目虽然得到逐步发展,但单产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
3.2 土地经营权分散,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过程中,全县各乡镇都采取了“农地普占”的做法(即按人或人劳比例均分土地),从而形成“均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分散均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在一定程度上对龙头企业的驻进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较少,除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去年引进的高原万象有限责任公司外,尚无畜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全县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都十分短缺,满足不了龙头企业在当地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
3.3 统筹联动不强,产业规划亟待优化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仅靠扶贫部门来抓,很难奏效,需要全县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4]。目前,新龙县扶贫相关部门协作力度不够,应成立“精准扶贫”联合工作组,在扶贫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强衔接,进行详细交流,制定出一套完整高效且可行的扶贫方案,协同推进扶贫工作。在贫困村脱贫实施方案的编制上,调研发现,因时间紧、任务重,少数村级规划亟待优化,个别乡镇因时间原因未能完全掌握各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对农牧民的实际诉求了解得不够全面。
3.4 社会陋习多,社会化组织程度低
除了宗教迷信影响农牧业生产以外,婚丧嫁娶和讫佛颂经消耗了大量财富,因丧致穷、因“打冤家”致贫仍然存在。调研发现,家庭中若1人逝世,念经花费少则5~6万元,多则数十万元不等,占到家庭年均支出的1/3;因“打冤家”赔高额费用现象屡见不鲜,如此陋习若得不到彻底改变,农牧业发展将徒增难度。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社会发育滞后,没有明显的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农牧民社会化组织程度低。目前,全县仅成立了14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了1个蔬菜协会,且这些组织规模偏小、成员合作意识较弱、运行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我发展机制。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产业扶贫上,需政府加大投入,国土、水务、交通、农牧等部门联合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发展通村道路,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5];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设施条件,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适用技术,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扩大地膜种植、优质牧草基地面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科技增产创建工程,在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到农牧区领办创办合作社,以土地、“五荒”等资源流转为载体,大力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经济实体,从而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4.2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高原绿色品牌
新龙县物种丰富,农产品具有纯天然的显著特征,“新龙油菜”和“新龙县牦牛”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全社会热切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今天,正是新龙县农产品进军市场的大好时机,但全县农产品长期处在“小而全”“零而散”且未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的状态,加之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全县应以“圣洁甘孜”的公共品牌为依托,以“特色旅游乡镇”建设为契机,借助“梁茹”文化和“康巴红·新龙”旅游品牌的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打造高原绿色品牌。
4.3 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发展产业
新龙县大部分贫困村都在高山、二半山区域,绝大多数耕地都以坡耕地为主,在这些区域,不能与河谷地区采用相同的规划方案,应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方案。例如种植业规划上,在雅砻江沿江河谷地带的贫困村,建优质高产、高效青稞生产基地;在二半山区,建优质豆薯类生产基地,并探索发展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城区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带建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满足内需同时销往周边县市。养殖业规划上,在半农半牧区发展犏母牛养殖;在拉日马、友谊和银多乡的纯牧区发展牦牛养殖;在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藏猪、藏鸡养殖场,通过示范推广,使周边区域成为全县人民的“肉篮子”。
4.4 加强市场培育,拓宽销售渠道
近年来,新龙县虽然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社和引进了几个龙头企业,但整体上量少质弱,对专业合作社如何构建、怎样运行,均缺乏有效的引导,个别企业、专业合作社只是挂了牌子,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两个带动”作用发挥较差,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在产业扶贫后续工作中,应结合“圣洁甘孜”等公用特色农产品品牌,依靠“借船出海”发展途径,抓住“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机遇,积极融入市场,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牦牛制品、中藏药材等优势特色产品的宣传,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情况,形成合力,拓宽各种销售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新龙县的优势农牧业产品叫得响、走得出。
4.5 加大移风易俗,消除宗教干预生产
新龙县农牧业生产受到宗教严重干预,特别是近年来“戒杀生”思想的传播,农业生产不灌溉,畜牧养殖不出栏,仅有的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婚丧嫁娶和讫佛颂经,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阻力。对此,一方面应加强普法工作,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让广大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抓好科普活动周、“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科技三下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再一方面,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全力做好寺庙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牢固竖立爱国爱教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通过这些举措,移风易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形成发家致富的自主意识,从而减轻农牧民负担,增加农牧民稳定收入,成功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的目标。
[1]张鹏,刘国容.得荣县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16(05):49-51.
[2]罗光琼,周奇,况用全.正安县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05):255-256.
[3]董德洪,沈晓波,代金里,等.新龙2016年年鉴[M].四川成都:开明出版社,2017.
[4]刘聪颖.涪陵区农村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4-6.
[5]四川省农业厅.抓好“五落实”夯实产业扶贫攻坚基础[J].四川农业科技,2016,(02):25.
2017-06-17
陈艳琴,女,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产业扶贫工作。E-mail:359049821@qq.com。*为通讯作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