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川省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4-05-28

周 虹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省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周虹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和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0hm2左右,总产1500万t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粮食面积和总产的30%和45%。本文就2000年以来四川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水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稻;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四川省常年种植水稻200hm2左右,总产1500万t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粮食面积和总产的30%和45%,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水稻也是我省第一大口粮作物,全省常年口粮需求在2000万t左右,大米占口粮消费的70%以上,水稻产业对稳定四川粮食生产和保证口粮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生产能力不稳,优势地位有所下滑

近年来,我省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滑的趋势,2000~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由212.4万hm2减少到196.4万hm2,年均减少1.1万hm2。除遭遇特大干旱的2002年和2006年,总产保持基本稳定,但与2000年比较减少了102万t,年均减少11.5万t左右。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且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21个市州水稻单产可相差近165kg/667m2。四川水稻在全国的地位也由2003年的面积第五位、总产第二位下降现在的面积第八位、总产第六位。

1.2中高档优质稻米比重偏小,结构性矛盾凸显

近年来,我省稻米品质从总体上得到明显提升,但中高档优质稻种植比重仍然不大,据统计,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为146.7万hm2,接近水稻种植面积的75%,但国标二级以上面积只有40万hm2左右,仅占水稻面积的20%。目前市场上中高档大米主要还是以泰国大米和东北大米为主,难以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

1.3加工水平不高,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我省稻谷主要满足口粮需求,商品率较低,各乡镇众多的小型米加工厂,设备简单,出米率低,碎米多,加工仅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稻米加工总体水平不高,产品品种单一,开发层次浅,稻谷的米糠、碎米、谷物胚和稻草等副产物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最终投放市场的大米产品,档次普遍不高,加工效益也较低。

2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耕地状况不容乐观

从耕地数量看,全省现有耕地399.3万hm2,人均耕地440.2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00~2014年我省耕地累计减少35.3万hm2,相当于减掉了自贡、泸州两个市的耕地面积,年均减少2.52万hm2。其中稻田面积减少16.6万hm2,年均减少1.47万hm2左右。从耕地质量看,由于耕地的过度利用、水土流失、施肥不当、耕地污染,特别是受耕地“占优补劣”等因素的影响,我省耕地质量退化加速。全省中低产田土比重高,耕地肥力水平总体较低,水田有机质普遍低于1.5%,半数以上耕地缺乏微量元素。

表1 2000~2014年四川水稻生产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2000~2014年四川农业统计年鉴

2.2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全省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人均库容只有107m3,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4。有效灌面266.6万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6%。现有提灌设施70%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严重老化失修,带病运行的提灌设施超过65%,其中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占到10%~15%,老化失修和新建设施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

2.3种稻经济效益降低

近几年随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不断攀升,特别是人工成本的提高,导致水稻种植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稻谷价格受国际粮价下行、大米进口冲击和国内加工转化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持续低位运行。成本增加,价格降低,导致种稻收益持续下降,与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劳务获得的收益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调查显示,2014年水稻生产成本1224元/667m2,比2013年增加了98.68元/667m2,增8.8%,其中人工成本581元/667m2,比2013年增加了89.61元/667m2。水稻纯收益比2013年减少了94.14元/667m2,减21.4%。

表2 2013~2014年水稻生产成本指标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2013~2014年四川农业统计年鉴

2.4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四川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劳务输出地之一,目前年转移输出劳动力达2400多万,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现象在我省农区尤为严重,“谁来种田”的问题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新挑战。

2.5灾害影响明显加重

四川生态气候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局部地方冬暖春干、夏伏连旱十年九现,夏涝秋霖频频发生。因受严重干旱影响,2001年和2006年,全省水稻单产分别比上年减56kg/667m2和43kg/667m2,总产分别比上年减240万t和136万t。同时,气候变化导致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加大了综合防控的难度,给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3四川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3.1自然资源优势

四川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14~20℃,日照时数1000~1400h,降雨量1000~2000mm,并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节。稻田土壤以紫色土、冲积母土和红黄壤母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为主,均适合水稻种植。盆西平原、盆东南浅丘、特别是安宁河谷流域稻区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十分有利于高、中档优质水稻生产。川东南地区光热水资源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既有发展优质杂交稻的优势,又有发展“杂交中稻+再生稻”的优势。

3.2科技支撑优势

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大背景下,增加水稻面积不现实,但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

3.2.1品种资源丰富我省是一个水稻品种选育大省,每年审定品种均在20个以上,处于全国先进行列。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四川省先后育成水稻品种200多个,自育品种推广面积已占四川省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第4次品种更换。一些品种如D香优系列、川香优系列、宜香优系列的品质均在国标三级以上,个别品种的品质已接近泰国米。

3.2.2技术优势突出在科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一系列水稻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如水稻强化栽培、机插秧、旱育秧、杂糯间栽、病虫害综合防治、平衡配方施肥、中稻+再生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对我省发展水稻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开展水稻高产高效创建,通过良种良法结合,挖掘创造了不少区域水稻高产典型。2008年,广汉市创造了853.5kg/667m2的四川盆地最高单产记录;2009年隆昌县杂交水稻最高产量829kg/667m2,创川东南地区最高记录;2012年邛崃市水稻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达844kg/667m2,创当年川西平原水稻最高单产;泸县兆雅镇石龙村中稻再生稻千亩攻关区平均单产1013.2kg/667m2,创川南千亩中稻再生稻高产示范最高纪录。

3.4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支持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中央安排我省“四项补贴”资金总量达到88.34亿元。全省财政“三农”支出达到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重点用于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为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确保四川粮食安全和自求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开始,省上实行了种粮大户补贴,最高可补贴100元/667m2,对促进我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四川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建设现代水稻产业基地,提升生产能力

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高产高效创建为支撑,以农机化作业为保障,建设种植模式标准、要素高度集聚、产业显著发展、种粮效益增加的现代水稻产业基地。加速推进优质品种更新换代和旱育秧、强化栽培、优化定抛、精确定量栽培、杂糯间栽等重大增产技术,机插秧、机直播以及人工直播等省工、节本、增效的现代稻作技术措施的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稳步推进水稻产能提高。

4.2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改善水稻种植模式;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对水稻机插秧、粮食烘干等农机作业薄弱进行补贴;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水稻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水平、劳动效率和种植效益;推广“农事委托代管”、“职业经理人”等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模式,开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进一步增强社会化体系服务粮食规模生产的能力。

4.3发展优质水稻,促进产业增效

进一步优化优质稻区域布局,盆西平原稻区,盆东、盆南丘陵稻区积极发展国标二级优米,盆中浅丘稻区发展国标三级优米,盆周边缘稻区发展国标二级优米和特种稻,川西南山地稻区发展国标一级优米和特种稻米。落实保优栽培技术措施,示范推广优质品种和配套技术,通过“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企业抓订单”,大力推行“公司+基地(体系)+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把示范片既要建成“盯着市场转,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示范窗口,又建成“产品档次提升,产业链条延长,农民收益增加”的长效基地。

4.4延长水稻产业链,促进加工增值

扶持一批稻米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示范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找准定位、做大品牌,不断提高大米生产、加工技术含量,提高优质米、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等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米制食品,充分利用米糠、碎米资源,开发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膳食纤维等综合产品,增加水稻产业的综合效益。多渠道宣传和推荐我省稻米产品,组织稻米加工企业参加稻博会、农博会,积极打造四川稻米名优品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