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8
吴晓丽,李朝苏,魏会廷,刘 淼,李 明,汤永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1;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中国用9%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每年所用化肥、农药数量分别占世界31%和42%,氮素利用率仅为25%,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2%)和北美水平(65%),造成土体酸化、水土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四川同其他许多地区一样,小麦生产普遍存在盲目施肥、过度用药、过量用种等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的技术问题。因此,必须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切实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提高产量的同时,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充分利用育种、栽培、农机、植保等先进技术成果,制订适宜区域生产实际、具有引领性的小麦肥药减施增效技术方案,全面指导小麦生产,促进实质性减肥减药、节能降耗和增产增效。核心技术内涵包括灌溉0~1次、施用纯氮9~10kg/667m2、拌种+一喷多防、秸秆全量还田、免耕、全程机械化;绿色目标包括产量500kg/667m2以上;氮肥、农药、种子减量15%;生产效率、纯收益提升20%;容重770g/L以上,不完善粒低于2%。
连续多年多地示范实践表明,该技术方案能使小麦作业效率提高50%、增产10%~15%,节能30%、节药15%、节肥15%,纯收益提高30%以上,秸秆得到有效利用,“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效果显著,深受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欢迎。
品种产量潜力越高则满足目标产量需要投入的资源可以适当减少;品种的抗病能力越强则用药量可减少;品种抗逆境能力越强则稳产性和品质越有保障。
从近几年四川审定品种的表现(表1)来看,6个环境的平均产量达到523.5kg/667m2,4个正常水分环境平均值达到580.7kg/667m2;2018年广汉无肥平均产量342.6kg/667m2;连续淋雨3d,田间平均籽粒发芽率22.6%,但品种之间差异巨大,特别幸运的是综合产量排在前4位的品种,其籽粒发芽率都比较低,仅2.0%~7.2%。此外,2017年抽穗扬花阶段遭遇持续低温阴雨,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别,成熟期基部第1、第2小花不实数目为1.0~13.8个/穗,川麦104、绵麦1419等品种耐性较强。从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诸方面综合衡量,川麦104、绵麦367、蜀麦969等品种的比较优势突出。
从四川稻茬麦田的基础地力来看,具备减肥基础。多数年份无肥空白产量达到330~400kg/667m2,按目标产量500kg/667m2计算,再投入纯氮5~8kg即可(表2)。从江油、广汉、新都等小麦主产县抽查100余份稻茬麦田土壤样本,有机质含量多在30~50g/kg范围。
表1 不同品种的产量潜力及抗逆性表现(施氮10kg/667m2;产量kg/667m2)
注:*为于小麦三叶期开始持续淹水4周处理;2018年四川广汉市连山镇锦花1社试验田;持续淋雨3d后,测试穗发芽(籽粒)百分率;2017年抽穗扬花阶段遭遇持续低温,成熟后调查结实小穗基部第1、第2小花结实情况。
表2 各年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为了从全年角度分析氮素平衡与高效利用状况,连续2年设置全年氮素用量及分配模式试验,结果同样表明(表3),在稻茬小麦主产区土壤基础肥力比较高的情况下,施纯氮9kg/667m2即可实现500~600kg/667m2产量目标;周年而言,施18~21kg/667m2纯氮,以12(稻)+9(麦)或9(稻)+9(麦)模式利于高产和资源高效。
连续多年控制性试验表明,以抗性品种为基础,优化病虫害防控技术模式,能在确保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农药投入量,助力绿色发展。
四川越来越多的新品种能兼抗条锈、白粉病,但也还有相当多的品种仅具中抗条锈病的能力,尤其尚无抗虫品种出现。因此,抗性不同的品种其减药的潜力是不同的。表4显示,无论兼抗品种(川麦104)还是中抗条锈病品种(内麦836),不施农药都将显著减产,当然后者减产更多;将喷药次数从传统的6次减为3次,兼抗品种能保持不减产或小幅减产,但中抗条锈病品种则减产2.5%~10.3%。拌种措施对兼抗品种具有良好的控制病虫效果。显然,在选用兼抗品种和药剂拌种基础上,存在较大的减药空间,中后期防治2次即能确保产量。
从品种潜力和肥力基础看,四川稻茬小麦不难实现500kg/667m2的目标产量。但是,耕作播种质量普遍较差,已成为影响产量的第一大因素。针对稻茬麦田土壤黏重、播种时含水量过高、秸秆还田量过大的核心问题,通过机具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集成了“稻茬小麦灭茬免耕带旋播种技术”,一举解决了稻茬小麦“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老大难。多年控制性试验和生产实践显示,该项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表3 周年施氮量及分配模式对水稻小麦产量的影响(2016~2017,四川广汉)
表4 喷药频次对不同抗病性品种产量的影响
2.4.1 “播得下” 能在前茬秸秆量很大(600~800kg/667m2)甚至分布不均、土壤质量含水量很高(38%~45%)的复杂环境下实现高质量播种,不必等到墒情适宜时再行耕整而错过最佳播种期。
2.4.2 “出得齐” 播种深度适宜,萌发出苗过程中保持较高土壤含水量,出苗快;同时,因盖种好、露籽断垄少,出苗均匀而充足(图1)。
2.4.3 “长得好” 由于水分、深度等环境因子适宜,小麦分蘖多,尤其低位分蘖多,利于成穗,最高苗和成穗数比“深旋机播”分别提高20%、10%以上;分蘖期0~40cm土壤耕层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分别提高23.1%、17.8%;分蘖期、拔节期的群体干重分别提高25.1%和13.4%,开端优势明显(图2)。
图1 2种播种方式播种质量比较(2017、2018年均值)
2.4.4 “能增产” 通过增加分蘖尤其是低位分蘖数量,进而显著增加穗数,实现增产。控制性试验“免耕带旋”比“深旋机播”增产10%~15%;大面积生产上则能增产15%~20%,个别农户甚至高达30%以上。
2.4.5 “能增效” 免耕带旋播种减少了耕作次数,节约劳动成本、种子成本和燃油成本,加之增产带来的增效,一般纯收益能提升30%左右(表5)。
2.4.6 “可持续” 要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轻环境风险,就必须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能明显减少耕层硝态氮含量(图3)。
表5不同播种方式成本效益比较(2017、2018年控制性试验均值)
生产环节 科目深旋机播免耕带旋Difference%播种耗时h/hm213.026.56-49.6耗油L/hm29.754.25-56.4成本元/hm2386.2190.5-50.7全程产量kg/hm287909779+11.3纯收益元//hm2772710197+32.0
注:人工200元/d;柴油6.23元/L;小麦2.30元/kg;麦季土地租金400元/667m2。
图2 不同播种方式对分蘖和群体质量的影响(2017、2018年均值)
图3 不同播种方式主要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比较
前作水稻于灌浆后期及时排水晾田,降低收稻期间土壤湿度,减少大型机械对田面的碾压、破坏,并采取高留茬(30~50cm)收获水稻。
选择抗病、抗逆(渍害、倒春寒、烂场雨)品种,并开展以预防锈病、地下害虫和蚜虫为核心的拌种工作。
稻茬小麦于播种前3~5d用1JH-150型灭茬机对稻茬进行灭茬作业,粉碎后的秸秆要求细碎(长度<5cm)、分布均匀。于10月底至11月5日前后播种。选用免耕带旋播种机(如ZF2BM-6、ZF2BM-10或ZF2BM-12型)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基本苗15~18万株/667m2。
全生育期施纯氮9~11kg/667m2,磷肥(P2O5)、钾肥(K2O)各5kg,其中氮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追肥,底肥选择N20P10K10配方复合肥随播种一次性完成。
稻茬小麦于拔节初期按计划追施拔节肥,根据冬季降水和土壤墒情决定是否灌拔节水,喷施生长延缓剂,控制株高,提升群体质量。
在选择抗病品种和药剂拌种基础上,减量高效施药。于齐穗至初花期,将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即“一喷多防”。花前或灌浆阶段视实际情况增加1次蚜虫防治。
联合收割机收获,麦秸全量粉碎还田,或先行捡拾打捆,再行旋田,为下茬整地插秧创造良好条件。
下场原粮若不能立即入库,视水分含量高低灵活选择脱水干燥方式。水分15%~20%范围,采取“地笼式”简易干燥设施,结合自然晾晒即能完成干燥处理;若水分超过20%,或天气持续阴雨,需要“塔式”烘干设施进行干燥处理。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四川及西南冬麦区的稻茬麦田。
(1)小麦播前田面平整、土壤墒情适宜。
(2)秸秆粉碎机选择恰当,或注意更换刀片,确保秸秆细碎(长度≤5cm),分布均匀。
(3)播种机必须是带旋设计,而非全层旋耕设计类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